农场最早种果树的人
农场最早种果树的人
农场最早种果树的人
1950年夏季,解放一团在宝泉岭开辟建场不久,解放一团还未有动工修建鹤宝公路,唯一
的通往鹤岗的运输线就是绕道经尚志村走多年失修的老公路。那时也没有客车,就是团首长外
出也得乘客货混装的烧木炭的汽车。团长兼政委王世英与解放一团驻鹤岗办事处的参谋、老红
军邹立孟同在一个车上去鹤岗。他们站在车箱前头,手扶驾驶棚后边的铁护栏。汽车驶过尚志
村不远,峰回路转、山山绿重重。邹立孟指着起伏不断的山峰转头兴致勃勃地向王世英说:
“政委,你看咱们选的建场的这块地方真是宝地呀!南面有那么大片荒地,眼前又有长满灌木
乔木的山,政委你看这些山峦是不是很象咱们打游击的胶东地方?”王世英在抗日战争年代戎
马倥偬转战南北,他心有所思地点头示意。王世英目光炯炯高声说:“咱们在这里安家后,宝
泉岭的山上栽满果树,要有米丘林的精神,把荒山变成花果山,满山结果子。”邹立孟听到不
但要改变北大荒,而且要象米丘林那样,满山花果飘香,他顿时感到从心眼里高兴。邹立孟接
着政委的话说:“对!咱们解放军就得有这种精神,咱们现在比米丘林的条件好得多。第一米
丘林是在西伯利亚,接近北纬50度的地方研究果树,咱们这地方是北纬47度。第二米丘林他自
己干,咱们有党的领导,党到哪里,哪里就开花结果。”邹立孟越说嗓门越大,同车的人都给
他有理有节的话给说服了。王世英瞧了瞧邹立孟,他知道老邹虽然年已四十出头,但身体仍象
个棒小伙,精力充沛,性格倔强,有股实干的劲。“老邹,你说得好,农场建起来时,我就给
你一块地,你搞北大荒的第一代果树,将来也当个米丘林”。王世英还补充了一句“老邹,你
是东方米丘林”。他们会心地笑了起来。从此邹立孟“东方米丘林”的绰号,在农场的同志中
传开了。
1952年部队集体就地转业后,邹立孟是宝泉岭农场第一任造林队队长。他走访当地农民,
在走访中有些老农说:春秋两季,昼夜气温变化大,无霜期短,栽果树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也
有的说冬天冰冻三尺,果树过不了冬,如能行的话,还能现在未有栽果树的。邹立孟没有灰心,
他从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有了阅读一般文件的能力,也有对事物分析
理解的悟性。因此白天和职工在一起劳动,下班后学习钻研果树栽培技术和林业管理知识。他
把林业站周围栽上了绿化林,靠北面栽上防风林带,把土地划分出苗圃、育林、果树栽培和嫁
接等地块,在规划有致的基础上修成平坦的沙石路,在中心地区打好一眼水井,修整了灌溉小
渠道。
邹立孟反复考虑北大荒山上的树,也有幼苗和二、三年生的小树,老一代新一代都得过冬。
他又到梧桐河岸,河岸两旁长满各种天然树种,有二十多米高的黄波萝、水曲柳,有高大粗
莽的柞树、榆树、色木等,低矮的山楂、山丁子、桦树、柳树。就以柳树而言就有好几种。至
于丛生的灌木,种类更多。邹立孟说这是咱们农场的天然植物园。梧桐河距宝泉岭近在咫尺,
怎么梧桐河能长出许多野果子树,宝泉岭就培养不了果树?他采集些山里红、山丁子的树种,
把根系挖的很完好,拿回林业站,移植越冬,第二年嫁接。
同年,他又叫徐炳亮到桦南县买回400株二年生的黄太平果树苗。他与徐炳亮等从挖坑、
换土、施底肥、株距、每一项操作都认真细致负责。越冬前又按株的涂白、绑草、围土等防寒
措施。一冬天邹立孟不知检查多少次。翌年春季所有果树端的泛出嫩绿的幼芽,株株挺拔向上,
邹立孟等心如开花似的高兴,更增加他们的信心,他把发出嫩芽的日期、色泽、特点记在本
子上,又把向外地写信请教得来的点滴经验,联系实际细心地观察培植,在金秋季节枝叶扶疏
竟有一株黄太平果树结了枚果子,这对开垦者是多么大的鼓舞,场领导和同志们都去看这枚果
子,给这枚果子拍了照,为祝贺宝泉岭长出第一枚果子,把这株果树命名为先锋树。为了防止
这枚果子被风刮掉,还精心地做了一个小纱罩。鹤岗市林业部门和黑龙江省副省长于天放等同
志先后慕名而来,并给予工作上的指导和鼓励。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又大量地在山丁子树上
嫁接果树嫩枝,从此逐年发展了果树的培植。
1956年以后陆续有大专毕业生分配到林业站,充实了技术力量,种植的果树品种也相对的
增加并扩大了种植、移植的面积。在丘陵地区生产队,也种植了果树。果类有花红、铃当果、
大秋果、黄太平等。每到收获季节,枝头压满硕果,色泽鲜润,清香四溢。
宝泉岭农场林业站,在邹立孟的开拓下,不仅成功地移植果树、嫁接果树、生产出多种沙
果,还在附近地区起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