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使人难以忘却的菌肥厂

使人难以忘却的菌肥厂



使人难以忘却的菌肥厂
在一张1959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烈军属、复员转业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代表大会的珍贵照片上:前排有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黄继光的母亲黄妈妈;罗盛教的父亲罗
迭开;《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李白)的爱人裘慧英;还有《林海雪原》中的模范侦察
员孙达德。汲传兰因同其他转业军官办了一座菌肥厂,而被选为代表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并
光荣地与全国闻名的英烈老人们一起合影留念。
  汲传兰于1958年4月转业到宝泉岭农场五分场,不久他被任命为二队队长。在一次场党委
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上接受了1959年提高大豆、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产量的任务。回队后他领
导全队职工大搞积肥,他又日夜兼思采用什么办法提高作物产量。正好《人民日报》刊登了
“细菌肥料并不神秘,土法也能生产”的一篇文章。真是久旱逄甘露,汲传兰找到了一同转业
的王松石等,他们在业余时间,开始研究细菌肥料对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越悟越兴致。大豆
是需要氮肥比较多的作物,要想把大豆的产量提高一步,如果能人为地通过培育接种大豆根瘤
菌,与种子播施下去,使大豆根系在生长期扩大根瘤菌的氧化作用,造成更多地吸收空气中的
氮气,以满足大豆茁壮成长时的需要,使之高产。虽然那时只是以朴素感情,初步探索农业科
学,然而也是难能可贵的。于是他们到处寻找有关制菌肥的资料、书刊,同时向金华化肥厂、
中国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医学院附属茵肥厂等单位写信询问土法制菌肥的方法,王松石还登门
求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盼来了金华化肥厂的回信,合江农垦局直属医院化肥厂还来
人介绍经验。王松石还了解到制菌肥需要大量的草炭土,许多老职工都来帮忙,他们把草炭土
烘干筛成粉状。
  办法有了,他们说干就干。汲传兰是队长,有对人员的调配权和对房舍的支配权,有了厂
房,有了人,可是办厂事先无财务计划,总场不予投资。资金成为当时能否办成菌肥厂的唯一
难题。他们计算一下,设备、工具、玻璃仪器、各种容器、药品、量具以及房舍改建等足足需
要上千元钱。既然决心已下,对生产有利,汲传兰想办法说服爱人拿出转业费和多年积攒下来
的钱,唯恐钱不够把表也卖了,约有1,800元,作为办厂的经费。一定要把二队的菌肥厂办起
来。他们还给王震部长写了信,请求买台1,500 倍的显微镜,不久合江农垦局来信通知,可
以买后报销。有了经费和局里的来信,极大地鼓舞了他们办厂的热情,加快了建厂的工作。
  时置入冬,做培养育菌的厂房需要室内能够保持恒温,进屋脱鞋,无杂菌潜入滋生,要消
毒严密。为了达到上述的标准,在简陋的土草房内搭炉子、砌火墙、火坑。汲传兰废寝忘食,
实地操作,几经改变,直到试烧达到预想温度才算为止。室内做好了间隔有致的木架,放着排
排整齐的托盘盛着数不清的试管。木橱内放着洁净的操作工具,还有以琼脂为接菌营养基的原
料、药品等。买一台高压灭菌器是很贵的,汲传兰提出就用焖锅代替。又自做一个接菌箱。决
心办厂众志成城,在农场医院、试验站的指导下,经过一番实干和认真的筹备,汲传兰带领大
家用买来的根瘤原菌,经过多次操作,试验总结,开始了大豆根瘤菌的接种。接种是在接菌箱
内进行,用一个形如耳勺的金属,少蘸原菌,通过酒精灯的封闭放入有营养基的试管内,即达
到了接菌的目的。但这段工作既要求操作准确、迅速,又要不准带入杂菌。再经28—32℃的恒
温,70—80℃的湿度。汲传兰守在厂房日夜观察,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终于培养出了一批人工根
瘤菌。在显微镜里清晰地看到了根瘤菌的密度。汲传兰把人工培育的大豆根瘤菌和筛过的草炭
土搅拌后装入袋内,以备播种大豆时施用。菌肥厂制出根瘤菌后,又制出磷细菌、钾细菌以及
供家畜添加剂饲用的金霉素等。
  现任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科研所副所长的潘珩璋,五十年代就是五分场的农业技术员,
多次到菌肥厂,并把制成的菌化肥推广到其它队使用。高大钧场长每到分场及二队都到菌肥厂
察看问及生产的情况,潘珩璋回忆起来很有感慨地说:那时用土办法制成的几种菌化肥,我们
不能以八十年代科学发展的今天的标准去衡量,从而肯定与否定。转业军官放下手中枪,响应
党的号召来到北大荒,为了夺高产,拿出转业金办工厂,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敢于突破、勇于
创新的行动,是值得学习和颂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