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序 言
宝泉岭农场始建于1950年。农场前身是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1949年 8月,辽沈战役
告捷,东北全境解放,解放一团接受东北军区在松花江以北地区创办大型机械化农场之命,调
取资料,实地踏察。1950年 4月,部队官兵开拔到萝北县境内的小兴安岭余脉山脚下、梧桐河
畔的千里沃野上,创建了大型机械化农场。
从第一犁破土,第一缕炊烟的升空,到公元2000年,整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沧桑
巨变,昔日的北大荒今朝成为米粮仓,高楼大厦取代了当年建场时的茅草屋。宝泉岭人用智慧
和勤劳创建大型机械化农场的同时,也铸就了“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的宝泉岭农场企业
精神,积淀了独具特色的北大荒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
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改革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5年宝泉岭管理局
以兴办家庭农场为主要模式的农业体制改革在全局铺开,宝泉岭农场由此走上改革之路。1986
~2000年的15年,是宝泉岭农场改革的15年,是快速发展的15年。15年里,宝泉岭人锐意改革,
知难而进,更新观念,继往开来。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
重,相互促进,推进了农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1986年以来的15年,宝泉岭人在改
革大潮推动下,加大科技应用力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展示绿色品牌,广开
市场门路,扶持壮大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由农业大场向经济强场迈进。15年
里,累计生产粮豆110.05万吨,甜菜9.72万吨,经营利润 2 794万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
较大贡献。到2000年,农场社会安定、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宝泉岭这片热土,是抗联英雄赵尚志将军在此与日寇殊死奋战、壮烈牺牲的地方,而今已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猪肥牛壮,稻麦飘香。神奇的黑土地,人才辈出。曾在农场小学、
中学就读的国家速滑队队员李琰,1988年 2月25日,在第十五届冬季奥运会上,刷新世界纪录,
摘取了女子 1 000米短道速滑冠军的金牌。曾在这里训练军马的北京下乡知青濮存昕,现已成
为国家影视界的著名演员。范晓春,宝泉岭生宝泉岭长的孩子,1991年在全国高考时,成绩名
列全国理科考生第三名,摘取了黑龙江省理科状元的桂冠,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5年来,宝泉
岭的第二代人,有千人以上步入国家高等院校的殿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农场小学尚志少
先大队于1998、2000年两次荣获“全国红旗大队”之称;中学被评为垦区重点中学。农场1994、
1995、1996年连续三年被管局评为教育先进场,1997年被总局评为教育先进场。
宝泉岭农场,地处分局所在地,是宝泉岭分局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活动中心。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向阳花木早逢春”的优势,农场为垦区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
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未来的发展令人瞩目。
1986~2000年,宝泉岭农场走过了15年的改革之路,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往昔岁月,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宝泉岭人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
阔步向前。
《宝泉岭农场志》(1986~2000年),经过场志编纂委员会和场志编修人员的共同努力,即
将与读者见面。这是宝泉岭人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的又一硕果。它以改革和发展为主线,全面、
客观、准确、翔实地记述了农场15年来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历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
和社会事业诸多方面的成果,不仅是宝泉岭人创建北大荒事业的真实写照,而且是一部内容翔
实的资料性著作。这部场志的问世,不仅可以起到“资治、存史、教化”之作用,而且可以服
务当代、造福后世、启迪未来。为宝泉岭农场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回顾往昔,面向未来,这部场志将
会给人们回味与思考,更能鼓舞后人勤奋和奉献。宝泉岭人在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党
的十六大旗帜,遵循“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教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改革,
兴农壮牧,拓展经营,广开市场,三个文明齐驱并驾,齐心协力奔小康,促进农场全面发展。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宝泉岭农场定会迎来绚丽多彩、灿烂美好的明天。
党委书记:王晓伟 场长:樊庆东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