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一

  宝泉岭农场位于黑龙江省萝北县境内,西南距鹤岗市22公里,哈萝公路在农场境内穿行,
场部坐落在哈萝公路 482公里的里程碑处,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的所在地。东以都
鲁河为界,与共青农场相邻;西与鹤岗市的青山林场、东方红乡、团结乡相接;南与梧桐河农
场、新华农场相连;北与萝北县林业局及鹤北林业局的山林相接。南北长55公里,东西宽12.6
公里。占地总面积100.2万亩。

  境内山脉主要有烟筒山、雕堡山。

  境内河流有:梧桐河、都鲁河、乌鸡河、朝鲜河和鱼米河。

  据《萝北县志》第三章行政区划文载,清朝末期(1906年)设治兴东,宣统三年(1911年)兴
东兵备道所辖城镇、卡伦(满语音译,意为哨所、简称曰卡)及村屯共设30处。其中孙家地方,
今宝泉岭农场二十队即尚志村,建置时间为建治之前。民国初年,萝北全县设 3乡、35屯。标
有村屯名的宝泉岭、孙家窝棚(即孙家地方)均属西南乡所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关东大地,疯狂掠夺中华民族的宝藏,残害
中国的百姓,并成立了伪满洲国,分割我领土。宝泉岭地处煤城鹤岗附近,日寇不仅把目光盯
在煤炭资源的开采上, 而且也对这块肥沃的黑土地虎视眈眈, 在此建起了开拓团,种植水稻
(今农场十五队东的地方仍有“北稻田”之称)。为了抗击日寇的侵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赵尚志将军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在这里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过英勇的抵抗。

  1938年 1月,时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兆麟将军,率
部进驻萝北时,在公义永屯(今宝泉岭农场九队队部)召开抗联三军、六军高级指挥员会议,决
定在同一时间攻打县城肇兴和鸭蛋河两地,给赵尚志将军赴苏联开辟道路和壮行。

  历史证明,宝泉岭这片沃土,晚清民国时期,就有中华民族的儿女在此生息繁衍,更是抗
联将士与日寇浴血奋战的疆场。1942年 2月12日,赵尚志将军在农场二十队(解放后称尚志村)
附近,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本帝国主义
宣布无条件投降,先烈忠魂得以告慰。1949年10月 1日,五星红旗在北京上空升起,神州大地
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宝泉岭这块神奇的黑土地盼来了灿烂的江天。

  1950年4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奉东北军区之命,由鞍山市起
程乘火车到达鹤岗市创建国营机械化农场。经调取资料,实地考察,认为这里依山傍水,幅员
辽阔,土质肥沃,平原无际。

  1950年 4月15日,解放一团用大车拉着粮食、炊具、生产工具,官兵们背着行李,中午行
进到宝泉岭山坡下,在这莽莽荒原上燃起了开发宝泉岭的第一缕炊烟。这一缕炊烟,尤如婴儿
呱呱坠地的一声啼叫,宣告了宝泉岭农场在共和国大地诞生。

  建场初期,隶属东北军区政治部联络部,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

  1951年,归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国营农场管理局领导。

  1955年7月16日,归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

  1958年4月27日,归合江农垦局领导。

  1963年,合江农垦局与牡丹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归东北农垦总局领导。

  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归合江地区革命委员会管理。

  1969年 2月10日,撤销原宝泉岭农场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
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五团,隶属兵团二师领导。

  1976年12月 3日,兵团撤销,恢复宝泉岭农场场名,归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宝泉岭管理局领
导。1997年1月1日管理局更名为分局,隶属不变。


   二

  宝泉岭农场自1950年始建到2000年,整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从解放一团官兵在此
安营扎寨后,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56年前后,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附近市县里招收
了大批青年职工,农场人口由原来的四千人猛增到八千人。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农场,黑
土地迎来了第二批“黄棉袄”。1959年, 山东支边青年到这里安家落户, 宝泉岭下多了一批
“梁山好汉”。满怀报国热忱,响应祖国号召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来农场,壮大了农场的
科技队伍。1966年 3月,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又一批军人转业来农场,使农场屯垦戍边的力量
得到增强。1963、1965、1966、1968、1969年先后五批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温州等地
的知识青年,为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北大荒。
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农场增添了新生力量,还带来了几大城市的文明和各地优良习俗。半个世
纪以来,北大荒的第二代、第三代人也相继走上发展建设宝泉岭的工作岗位,而且成为农场两
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这支强劲的职工队伍,无论在开发建设的初创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
大发展时期,他们艰苦奋斗,克服万难,团结协作,拼搏向上,开拓进取,争做贡献。农场发
展建设的各项成果,都饱含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同时也铸就了宝泉岭人“团结、求实、开拓、
创新”的企业精神。

  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1986~2000年的15年间,农场的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发展。
到2000年末,已建成农林牧生产队31个。耕地39万亩;林地17万亩;草原牧地18万亩;水面11.4
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 4.6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76台;小型拖拉机539台;联合收割机91台;
各种汽车273台;各种农具1 432台件。自备铁路专用线1处,农用飞机场 1处;排灌站1处;种
子加工厂1处;粮食处理中心1座;金属粮仓15座;水泥晒场29万平方米。

  铁路客货站直通全国各地,哈萝公路在境内穿行,场内自养路 137公里。分局客运站和农
场客运站两处,下通生产队,外达哈、佳、鹤三市和绥滨、萝北两县。程控电话和无线通讯齐
配,各地信息传递快捷。

  农场拥有自己的职工医院,各生产队设有卫生所。医院设有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住
院床位超百张。

  农场的教育体系已形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初、高中教育“三层楼,四阶梯”完整的基
础教育格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全部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吕世民、刘宝华、尚欣 3名农场中
学学生先后步入清华大学;1991年,农场中学学生范晓春以黑龙江高考理科状元、全国高考理
科第三名之佳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997年,农场中学学生沈慧丽以垦区理科状元的成绩,
考入中央财经大学。仅1992~2000年9年时间里,共有675名毕业生步入了高等院校的殿堂。农
场中学速滑队员,后考入合江体校的李琰,1988年 2月25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办的世界冬
奥会上,以1分39秒的成绩刷新了女子短道1 000米速滑世界纪录,荣登世界冠军的奖台,为中
国冰雪史写上了辉煌的篇章。农场小学四年级学生李忠梅,1977年年仅11岁便考取了北京舞蹈
学院,现已成为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新秀,是北京舞台上最年轻的舞蹈家。农场小学尚志少先
大队于1998、2000,两次荣获“全国红旗大队”之称,中学被评为垦区重点中学。农场1994、
1995、1996连续三年被管局评为教育先进场,1997年被总局评为教育先进场。

  半个世纪以来,在分局的统一规划下,农场场部已发展成现代化的农垦小城镇。主要街道
全部为水泥路面,宽敞、平坦、笔直、整洁。道路两旁青松滴翠、百花竞艳。工人文化宫、办
公楼、商业楼迎街而立,住宅楼遍布各个小区。1984年,为缅怀抗日英雄赵尚志将军,在雕堡
山上建立了赵尚志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尚志公园。赵尚志将军纪念馆现已成为黑龙江省青少
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尚志公园内建有丰林碑、游乐园、荷花池、花草园、月亮湖
和湖心岛。游人登临,赏心悦目。公园门前的文化广场,总面积达13 0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
5万余人。彩砖铺地,灯塔高照, 健身器材布于四周。供广大群众晨练晚舞,娱乐休闲。2000
年 8月27日,宝泉岭分局对俄经济贸易洽谈会时,在此举办了《新世纪之光》大型广场演出会。
著名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吴雁泽、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著名歌唱家关牧村、阎维
文、殷秀梅,著名演员宋祖英、白雪、崔京浩等,在这里放声高歌,一展风彩,观众达 5万余
人。为了创建优美良好的社区环境,先后建起了包括花草、雕塑、亭榭等景观的岭东和文化宫
的小区景点,使精神文明建设步上新台阶。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根据中
央、省、总局的指示,农场自1985年开始,以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为突破口,对农业、工商运建
服企业进行了全面改革。

  (一)农业改革

  1983年11月,国家农牧渔业部农垦字 216号文件《关于国营农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意见》
下发后,1984年10月 8日,总局、管局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组进驻宝泉岭农场,开展兴办职
工家庭农场的试点工作。同年11月 8~10日,农场召开了第八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会议通过
了《宝泉岭农场经济承包责任试行方案》和《宝泉岭农场全面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若干规定》,
于1985年正式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兴办职工家庭农场的基本特点是:取消农业生产队职工等级
工资制。土地承包到户,农机具转让给职工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的“四到户”政策。这
一政策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上班听分配,到月领工资”的习惯。职工再也不能揣着“铁饭碗”
靠吃“大锅饭”过日子。必须转变只顾生产,不顾经营和管理的观念。但1985年,早春低温,
夏秋多雨,自然灾害较重,加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初期,多项制度不够完善,家庭农场
职工也缺少管理经验,致使农业减产,部分职工挂账。个别人对减产挂账不能客观分析,对兴
办家庭农场出现了种种非议。 部分实行联户经营的家庭农场虽然不吃 “大锅饭”。但仍喝着
“小锅粥”。在这种情况下,农场承受巨大压力没有后退。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了全省农场
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可能出问题,要用“稳定、完善、提高”
的办法来解决,但不能走回头路。 中共中央[1986]8号文件也肯定了农垦改革方向,为农垦改
革提供了政策保证,坚定了农场改革的信心。兴办家庭农场的职工经过两年来的锻炼和考验,
思想观念有了大幅度转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勤劳致富的职工已成了“万元户”。
广大职工有了致富的榜样。农业改革的局势不仅得到了稳定,而且认定只有改革才是前进的方
向。至1987年,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已全面形成。农场对家庭农场实行“固定
上交、自主经营、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大力推广“两自”、“四到户”、即生产费、生活
费自理,土地、账目、农机、核算到户。增强了家庭农场自负盈亏的风险意识和自我做主意识,
极大地调动了家庭农场生产积极性,职工收入不断提高。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粮食收购体制和收购价格进行了调整。农场农
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成为农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增加农业科技含量,
构建产业化发展格局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经济
效益。

  1、调整种植业结构。农场采取坚决措施, 逐年压缩麦豆种植面积,扩大水稻和经济作物
种植面积。由于从建场以来种植作物就以小麦、大豆为主,后来为了换茬所需,实行了小麦、
大豆、玉米的“三三制”。水稻面积寥寥无几,只有靠近梧桐河畔的三十一队,种植几十公顷
水稻。为了提高粮食单产、总产和经济效益,农场发出了“旱路不通走水路”的号召。旱田改
水田打机井引水灌溉种水稻,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家庭农场种水稻,引进附近市县有种植水稻技
术的农民来场承租土地种水稻。推广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改原来的撒播、条播为育苗插
秧,钵育摆裁,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使水稻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00年底,全场水稻
种植面积达5 50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2%,形成了水稻产业化的格局。鉴于大麦产量高、价格
高、效益高的“三高”优势,农场提供信息,采取订单种植办法,从大麦播种就确立了产品的
价格和销路,使大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农场六队等南片生产队,沙壤土面积较大,益于西瓜
和香瓜的种植,瓜甜个大。由于覆盖地膜,成熟期早,加之农场地处鹤岗市郊,几乎供不应求。
六队西瓜和香瓜已成为农场的绿色品牌产品。

  2、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以奶牛、 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实现粮食“过腹增值”,成为农
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农场依托新星乳品厂的乳业生产,带动了奶牛饲养业。到2000年,奶牛存
栏达4 751头,年产鲜奶10 741吨。出栏肥猪47 475头,肉牛1 820头,菜羊1 600头,家禽50 900
只。奶牛和生猪饲养业正向规模化发展。到2000年末,全场存栏奶牛百头以上的生产队有17个,
规模饲养奶牛2 845头,占全场饲养奶牛比例的71%。存栏生猪千头以上生产队有 8个,规模饲
养生猪16 880头,占全场饲养生猪比例50%。拥有各类养殖大户148个。魏忠森种猪饲养场,存
栏种猪 3 000头以上,位居农垦种猪饲养业之首。农场奶牛和生猪饲养量均居垦区前三名。农
场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使生产的粮食“过腹增值”,而且有效地利用了草原和农副产品,大量
安置了富余劳动力。农场党委提出的“牵牛赶猪”奔小康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已成为现实。

  3、拓展农牧新品种。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场引进了万寿菊、甘草等中草药的种
植,饲养业扩展了鹿、大鹅、肉狗、蓝狐、肉鸽、长毛兔、绒山羊等,这些农牧新品种的种植
和饲养业逐步升温,待将来市场价格和销量,定发展规模。

  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拓展新品种,增加科技含量,农牧产品的数量和
质量明显提高,家庭农场职工收入不断提高,农场为确保家庭农场核算到户的真正落实,在垦
区内率先实行了会计人员委派制。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把各单位的会计人员的人事、工资和
管理权限,全部集中到农场授权的会计管理委员会和会计科统一管理。受委派的会计人员作为
农场一级法人的派出人员,到各单位履行服务、管理、核算、监督职能,改变了原来由本单位
聘用、受聘于人的同时也受制于人的弊端。实行委派制后,会计人员配合农场为降低非生产支
出、压缩各项管理费、减轻家庭农场负担,进行了全方位控制,同时也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保证了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农场2000年全面实行生产队大户规模经营。进一步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彻底改变了旧
的生产队管理模式,发挥大农场的经营和服务功能,提高了家庭农场的“四主体”地位。承包
人承包生产队范围内的所有耕地,生产队不再设队长,成立以队为单位的小社区,由支部书记
负责辖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工作。实行规模经营后,家庭农场
有了更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农场一律不垫资,彻底解决了两自理和包地难的问题。实现了农
场增效,职工增收之目的。家庭农场走了规模经营之路。

  (二)工商运建服行业改革

  在农业改革的同时,其他行业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1987年,农场对全场工商运建服企业
厂长(经理)进行了招标承包经营。经营方式采取厂长(经理)负责制和厂长(经理)承包制。在分
配形式上实行“定额上交、超利分成、亏损自负”的办法,有的转让,有的租赁给集体或个体
经营。改革用工制度,实行用工合同制。打破固定等级工资制,普遍实行效益工资,计件工资
和结构工资制。同时引入风险抵押制度。到80年代后期,由于受计划经济制约,企业仍吃农场
“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工业行业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甚至
亏损,阻碍了农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1995年,造纸厂因资不抵债,加之环保所需,宣告破
产。1998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场工业企业产权进行转制。转制后,活化了国有资
产,优化了人员组合,加快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参股经营的酱业公司,其产品宝泉系列豆酱,
被国家认定为绿色食品,著名影视界演员濮存昕为其免费做广告,宝泉豆酱先后销往全国15个
省60多个大中城市,成为驰名的绿色产品。农场工商运建服企业转制后,将盘活资金投入到其
它各项建设,推动了农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国有工业单位的破产、转制,也造成了部分厂房
闲置,机器停用,致使2 600余人下岗,下岗职工一度生活困难。

  (三)机关机构改革

  随着农业改革和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场机关的职能相应转变,场内各机构
做了相应的调整。机关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型转为服务经营为主的机构。本着“小机关大服务”
的原则,农场先后多次进行机构改革,并以原职能科室为主体,先后成立了物资、商业、水利、
种子、畜牧、建筑、经贸、工贸等企业化的服务公司。形成了辐射全场的服务体系,到2000年
底,全场设有农牧生产队31个;中学、小学、幼儿园、医院等独立核算单位17个,工业单位大
部分转卖为民营企业。 机关机构改革后设置科室13个(不含公、检、法)。机关编制人数(含农
场领导)50人,做到了小机关大服务,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

  (四)其它改革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农场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应改革。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职工医疗制度改革;实行职工住房私有化和商品化;学校并点办学,进行
教育体制改革;将职工医院和幼儿园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管理。所有这些改革,对农场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改革的主要成果

  在农场改革开放的15年里,所取得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

  1、思想观念更新。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场职工, 经过十几年改革实践之后,他们
抛弃了“铁饭碗”,不再“等靠要”,轻装上阵,把能经营、会管理与勤劳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这一突出的转变,是对旧模式的诀别,真正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
有改革才能国富民强。15年改革实践,真理得到验证。

  2、改革目标基本实现。经过15年的改革,“大农场套小农场”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已确立,而且走上了以生产队大户规模经营的轨道。家庭农场实现了“两自理”、“四到户”,
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农场从计划经济顺利过渡到市场经济。

  3、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综合场力明显增强。15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和其它各项改革,解放
了生产力,为农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到2000年,农场粮豆总产81 269吨,比1985年增长
了3.1倍;创造社会产值28 914万元,比1985年增长了 7.4倍;奶牛存栏4 571头,日产鲜奶30
吨以上;肥猪年出栏47 475头。新星乳品厂的宝牌奶粉和酱业公司的宝泉牌系列豆酱,绿色食
品畅销全国各地。农机具不仅数量增加,而且更新换代,保有量达 1 810台套。种植业灭虫喷
肥航化作业,而且拥有自己的机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从小到大,截止2000年,累计投资7 187.86
万元,完成土石方3 234万立方米,修建各类建筑物853座,修建加固了梧桐河、都鲁河、石头
河堤防55公里,治理涝区6处,治理面积达37.47万亩。建设小水库2座,修建灌区2处,打机电
井342眼,拥有大中型喷灌设备48台套。可喷灌面积4 500亩。修建截流沟34条,加强了水土保
持。全场31个农业生产队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已全部完成。绿化了荒山,改造了天然次生低产林,
全场森林覆盖面积为16.1%,比1985年增长12.5个百分点, 创建了较好的生态区域,基本上实
现了农田林网化。综合场力明显增强。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同步发展。

  4、非国有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兴办家庭农场之后, 农场的猪舍、牛舍、机具等国有资产
作价转卖个人,职工开始从事养殖业和自营农机业。工商运建服体制改革,更为民营企业的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到2000年,已发展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自营农机业、客货运
输业、商贸流通业、建筑建材业、修理修造业、餐饮服务业、劳动技术服务业等门类齐全的个
体民营产业化格局。非国有经济总产值由1987年的750万元,到2000年增加到1.1亿元。从业人
员由1 500人,增加到12 000人,占全场总人口的51%。有效利用了规模经营后的农业剩余劳动
力,同时也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非国有经济成为农场经济的半壁江山。

  5、职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到2000年,人均收入达4 221元,比1985年提高 9.2倍。银行
存款人均超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达18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8.05平方米,不仅实现了砖瓦化,
而且一部分职工住进了现代化楼房。一大部分职工摩托车代替了自行车,有的职工还购入了轿
车、吉普车。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

  宝泉岭农场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15年,综合场力明显
增强。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积累了丰富的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加之农场
地处分局所在地,是宝泉岭分局政治、经济、文化、商业、金融、医疗、交通、通讯的中心,
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农场已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面向新的世纪,农场党委和农场领导将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牢记服务宗旨,坚持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带领全场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
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原则,保持两个文明同步发展。决心以市
场经济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产业化为依托,突
出粮、豆、奶牛、生猪四条生产主线,着力建好绿色食品,特色农业和畜牧养殖三大基地。拓
思路、转观念、促稳定、谋发展。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齐心协力奔小康,
为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宝泉岭农场的明天,将会更加繁荣昌盛、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