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经济第一章 种植业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1986年,宝泉岭农场耕地面积只有26 079公顷,粮豆单产平均每公顷2.01吨,总产5.24万
吨。至1996年总播种面积为27 618.7公顷,粮豆单产平均每公顷4.07吨,总产 10.59万吨。即
1986~1996年10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1 539.7公顷)1.06倍,单产增加了(2.06吨/公顷)2.03
倍,总产增加(5.35吨/公顷)2倍多。
根据总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规划及总局提出对垦区进行第二次开发的要求,宝泉岭农
场于1995年 9月设计了“50亿公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规划”:到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63
亿斤(131 325吨),2000年3.04亿斤(151 800吨),分别比“七五”期间年平均 1亿斤增加粮食
产量1.63亿斤和2.04亿斤,比1990年的 1.3亿斤增加1.33亿斤和1.74亿斤。从1998年开始每年
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6亿斤(8万吨)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农场进行了第二次开发。从1996年
至1999年4年间共开发新耕地2 582.2公顷,使耕地面积增加了 10.4%,粮豆平均单产,由每公
顷4.1吨,提高到4.34吨,粮豆总产由10.59万吨,提高到19.7万吨,即单产提高了1.06倍,总
产提高了1.9倍。
二、种植业内部结构大调整
20世纪80年代,农场经营作物以大豆、小麦、玉米为主,其它作物为次。大豆面积始终在
1万公顷左右,约占总播种面积的35~40%,造成重迎茬面积较大(约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5%左右),
减产也比较严重;小麦面积约占当年总播种面积的30%左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加强轮作制,控制大豆种植面积。特别是1998年以后种植结构
开始大调整,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完全转变为市场经济,由“两高一优”农业转变为“质量效益
型农业”。即由过去以追求产量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质量为主,强调农业生产要“以质量为中
心,以效益为目的”,以适应粮食市场新形势的变化。
如1999年作物结构调整的原则是:“压麦豆、扩玉稻、增特色,扩大适销、高抗、高产、
高效作物面积。根据这个原则,1999年实播麦类9 949公顷(其中,大麦1 412公顷,小麦8 537
公顷),占当年总播种面积(27 473.2公顷)的 36.2%;玉米2 670公顷,占9.7%;大豆10 842公
顷,占39.5%;甜菜171公顷,占0.62%;水稻2 982公顷,占 10.9%;红小豆、白瓜籽等经济作
物共449公顷,约占1.6%。
在品种选用上实行“五个结合”、“一个开发”。五个结合是:①高产与优质相结合;②
品种选择与本队资源相结合;③早、中、晚品种相结合;④主栽品种与新品种利用相结合;⑤
良种良法相结合。一个开发是:开发“特色”品种。如开发大粒和微粒型黄豆、高蛋白和高脂
肪黄豆、黑大豆、绿大豆;黑稻、香稻、粘稻;粘玉米、高脂肪玉米、爆裂玉米等。
2000年进一步加大作物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全场计划总播种面积为27 574.2公顷,
其中麦类8 000公顷(含大麦500公顷),占29%;玉米3 000公顷,占11%;大豆9 406.2公顷,占
34%;水稻3 010公顷,占 11%;特色作物4 067公顷,占15%。特色作物面积比上年增加了13.4
个百分点。
为适应市场需求,增加种植户的收入,农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2000年麦、玉、豆、水
稻等四大作物生产应用优良品种达100%;特色作物 (如小粒豆、大粒豆、黑大豆、绿大豆、黑
稻、粘稻、香稻、红小豆、白瓜籽、谷子、糜子、白芍、甘草、美国子粒苋等) 按种子法规规
定的允许放开经营原则,帮助生产队和种植户引种,并实行边引、边试、边繁、边用于生产的
原则进行应用。
三、新技术应用
20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主要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是:
1、推行以轮作、轮耕、施肥相结合,并进一步实行耕作制度改革,开始推行少耕免耕法。
2、除麦类、水稻作物外,其它大秋作物 (如大豆、玉米、甜菜及其它经济作物)皆实行垄
作。从1985年开始推广应用大豆三垄栽培技术。
3、麦、玉、豆、甜菜、水稻等作物全面推行有效地化学灭草(其中,玉米、大豆以播后苗
前土壤处理为主)。并全部推行叶面喷肥、喷药技术。
4、种子工作由“四自一辅”完全过渡到“四化一供”阶段(四自一辅即:自繁、自育、自
选、自用,辅之以调剂。四化一供即: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
品种部置区域化、有计划的实现统一供种)。
5、大豆、玉米由过去实行平播后起垄条播转变为垄上精量点播,并全部实行分层深施肥。
6、麦、玉、豆、甜菜、水稻五大作物全部进行航化作业,喷肥、喷药健身防病虫。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农艺措施上重点推广应用以下6个方面40项技术措施:
(1)耕作技术方面:推广应用以 “深松少耕”为主的耕作改制技术。旱田:深松耙茬、原
垄卡种、垄作;水田:旋耕(连续2年)、浅翻(每3年一次)、旱整地耕作技术。
(2)栽培技术方面:推广应用以 “精量点播”为主的覆膜、移栽旱田栽培技术;以“旱育
稀植”为主的大、中棚育秧、秧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插秧、钵育摆栽、浅湿干间歇灌溉水田
栽培技术、工厂化育秧、秧棚微喷设备应用等。
(3)施肥技术方面:推广应用以 “配方施肥”为主的测土施肥、深施肥、秋施肥、叶面追
肥、根际追肥等立体施肥技术;并开始应用生物钾肥。
(4)“化除”技术方面:推广应用已被实践证明的高效低毒、 安全可靠除草剂,试用新型
除草剂、农药增效剂。根据不同农作物分别采用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封闭灭草(为主)。适
时苗期化除和苗带喷药技术(为辅)。使用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科学配方,并做到最佳时期施
药、最佳方法施药。
(5)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推广应用以 “种衣剂”为核心的化学防治技术,示范、试用生
物防治技术,采用“地下、地面、航化”立体防治措施。重点防治蚜虫、甘兰夜盗、立枯病、
根腐病、赤霉病、孢囊线虫,纳入常规措施,常年防治。
(6)农机技术方面:推广应用大豆、玉米 (用气吸式播种机)精量点播及麦类播种侧深施肥
技术,松耙、半犁壁深松、深施肥、施药、灌溉以及玉米收获、脱粒为代表的旱田播、管、收
系列机械和机具;以水稻育秧、摆栽、播种、侧深施肥、收获、脱粒为主的水田系列机械和机
具。根据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农艺要求,坚持实用新型与高效低耗,更新与改装相结合
的原则,采用自筹资金与农场扶持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加快农机具更新改造步伐。
积极引进、消化、吸收高新技术。重点有以下12个项目:第一章种植业
(1)玉米“大双直”栽培技术和 “大双覆”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直播玉米“早密
化”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
(2)大豆平作(垄作为主)“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
(3)甜菜地施用石灰调酸技术的试验示范。
(4)增产菌、生物钾肥、大豆专用复合肥等新肥料的试验示范。
(5)大豆覆膜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攻关。
(6)小麦“交叉播种”栽培技术示范和大麦“交叉播种”栽培技术的试验。
(7)水稻“宽窄行”和“超稀植”栽培技术示范。
(8)大粒黄豆与小粒黄豆、粘玉米、黑稻、香稻、糯稻等特色作物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9)小麦、大豆“增肥降密”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10)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的试验示范。
(11)主要农作物“模式化栽培”高产攻关技术。
(12)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试验示范。
四、历年粮豆单产统计
历年粮豆单产统计表(1986~2000年)
表3-1 单位:公斤/亩
注:①1979年开始有甜菜;②以上数据来自农场计财科。
历年农业总产值统计表(1986~2000年)
表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