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耕作栽培

第二节 耕作栽培



  

  一、耕作

  (一)发展阶段

  宝泉岭农场从建场至2000年,耕作制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20
世纪50至60年代的传统耕作方式(年年耕翻为主);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至80年代的现代化农
业(亦称科学农业)耕作方式(每 3年翻地一次,隔年耕作的少耕免耕法);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
年代至2000年的生态农业(初期)耕作方式(基本上废除了翻地方法实行少耕免耕法)。

  (二)少耕免耕法的实质及其配套方法

  1、耕作改制的原则

  建立以深松为基础,以少耕为方向,以垄作为主体,培肥地力为核心,以平翻(搅茬)、松
旋(深松耙茬)、半壁犁耕地(深松)、深松(原垄卡)、耙茬(深松耙茬)等土壤耕作措施为手段,
以轮作为中心,采取轮作、耕作、施肥、植保、种子、灌溉等六制配套为内容的耕作制度。

  2、耕作改制的规程及其方法

  在本规程中,确保大豆为核心的轮作制,稳定大豆的种植面积,保证其不超过总播种面积
的35%,调整其它作物种植比例。小麦不连三,大豆不重迎,在此基础上搞好六制配套(白浆土
地区亦可不含灌溉,实行五制配套), 主要突出了用地养地结合和消灭病虫草害环节。在土壤
耕作措施选用上,主要坚持少耕方向,因地制宜的运用各种措施,其中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原则性是在不断提高产量的前题下尽量减少土层翻转和耕作次数,其中包括基础耕作与表
土耕作。

  灵活性是由于全场各生产队的各种条件不同,在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结合本地的生产
水平与农机具状态,各种措施灵活应用。

  从1986年以后,每年深松耙茬面积30%,秋翻30%,留原茬越冬25~30%。

  (1)在冲击性砂质草甸土和暗棕壤土区(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9.1%),建立以少耕为前提,以
培肥地力为核心,实行翻、耙、旋、松结合的耕作体系。耕作的目的是蓄水保墒,培肥地力,
防止砂化。

  具体方法:第一年小麦平播,伏天整地用半壁犁深松,收后秸秆还田,秋整地达播态后进
行秋起垄包肥(或起竖垄)越冬。第二年垄上精量点播玉米(或种甜菜)。玉米收后全部原垄越冬,
甜菜收后深翻或松耙后秋起垄越冬。第三年原垄双条卡种大豆。地表疏松、杂物少时可直接播
种;地表坚硬、杂物多时,可用 3.4双列轻耙耙一遍再播种,播种同时进行垄体深松和分层深
施肥(秋起垄的可不松垄台),苗期垄沟深松,收后秸秆还田,深松耙茬明年种麦或留少部分原
茬越冬(15~25%),明年卡种玉米。

  (2)在白浆土为主的地区,建立以深松为前提, 以垄作为主体,以培肥地力为核心,实行
松、翻、耙、旋耕作方法相结合,垄平结合的耕作体系。耕作的主要目的是加深耕层,增加通
透力,培肥地力,提高地温,防涝防蚀,确保丰产丰收。

  具体方法与冲击性砂质草甸土和暗棕壤地区的耕作方法农艺措施基本相同,只是缺少喷灌
这个农艺措施,即实行的是五制配套为内容的耕作制度。

  实行少耕免耕法时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需要改装农机具,使之与新耕法相配套;

  二是抓标准作业,保证耕作改制效果。

  二、轮作

  主要有两种轮作方式:

  宝泉岭农场中、南部区(即玉米主产区),其轮作方式以麦—玉(杂)豆为主;西、北部区以
麦、豆作物为主的单位其轮作方式为:麦—麦—豆。

  1992~1995年由于大豆价格较高,产生重茬面积较大(30~40%), 使大豆生产过程中病、
虫、草害加重。造成较大幅度的减产;从1996年开始,竭力控制大豆种植面积 (占旱田总耕地
面积的35%左右)。但大豆每年播种面积仍在一万公顷左右相持不下。

  三、栽培

  从1987年开始,推广大豆“三垄栽培”技术。此栽培技术是由八一农垦大学杨成人教授等
人研究出来的适合大豆机械化栽培的模式。它的主要内容是:垄上播种垄体深松、垄上分层深
施肥。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摸索,使其技术不断改进完善,已形成了农场固定的主要的大豆栽培
模式。

  从1992年开始推广应用玉米、甜菜垄作技术,提高了地温,也增加了作物的抗涝性,使产
量有一定提高。

  从1991年开始推广应用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使甜菜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一般较直
播单产每公顷提高10~15吨,提高20%以上。

  从1995年开始推广玉米盘育苗移栽技术,1996年面积有一定增长;1997年面积有明显下滑
趋势,此项技术已被地膜覆盖所代替。

  1964年开始应用航化作业技术。飞机场始建于农场二十队(原名尚志)。1966年又移至农场
奶牛队西南处(原二十六队)。1970年重新建于二十七队东南约 300米处,总面积16 000平方米。
从1986~2000年每年航化面积都在1万多公顷。

   历年作物航化作业面积统计表(1986~2000年)
  表3-3


 
  四、施肥

  1、施肥方法及数量

  施肥方法以栽培方式不同及播种机具的类型而异。1986年以来,随着栽培方式的改变施肥
方法也在改变,特别是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如小麦5.4通用悬挂播种机、大豆三垄栽培机、
玉米或大豆气吸式精量点播机、水稻插秧机等), 使施肥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其施肥水平也
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施肥数量上,由于高产品种的大量应用,施肥量也在逐渐增加。从1996年开始,施肥量
都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2000年由于农业生产强调以 “质量效益”为目的,开始实行“斤
粮成本逆控”措施,因此,施肥量有所控制,并采取“降大肥增小肥”的措施,适当减少基肥
(即种肥)用量 (10%左右),增加叶面追肥次数和数量(比以前增加1~2次)。同时,开始进行绿
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少施或根本不用化肥。

  2、施肥

  以种肥为主,结合叶面追肥。施肥方法可分为两个阶段两种方法:一种是从1986~1994年
阶段一直延用传统的三联小麦播种机播种,采取种、肥“上分下合”的方法,规定尿素商品施
用量每公顷不许超过50公斤,施肥纯量从7公斤增至11公斤,N∶P=1∶1~1.2;另一种是从1995
年开始推广应用小麦悬挂播种机,实现了小麦侧深施肥。从1990年开始普遍增施钾肥,每公顷
施氯化钾50公斤以上,N∶P∶K=1∶1.2∶0.4~0.5。

  3、大豆施肥

  1986~1996年大豆主要使用三垄栽培机播种,1996年以后开始大力推广应用气吸式播种机
播种;麦茬地实行伏翻秋起垄包肥(或起空垄)越冬,昱年春在垄上播种,并完成分层深施肥。
第一层种肥深度位于种下 3~4厘米,第二层位于种下7~8厘米,各层各占1/2左右。每公顷施
肥纯量由1986年的7公斤增至12公斤,N∶P∶K=1∶1.2~1.5∶0.5。

  4、甜菜、玉米施肥

  甜菜、玉米施肥采取底肥(种肥)、根际追肥、根外追肥(立体)施肥方法。种肥多采取上年
秋季封冻前结合秋整地达播态后进行秋起垄包肥后越冬,来年春在垄上播种(或移栽)玉米或甜
菜。氮肥施入量占施肥总量的1/3,其余部分进行根际追肥或叶面追肥。

  公顷施肥纯量:甜菜由20公斤长至25公斤,N∶P∶K=1.4~1.5∶1∶0.4;玉米由18公斤长
至22公斤,N∶P∶K=2∶1∶0.3~0.4。

   化肥施用量统计表(1986~2000年)
  表3-4 单位:公顷 吨



  续表3-4



  5、水稻施肥

  1995年以前,水稻施肥主要靠人工撒施(大把扬),即在水稻插秧前将施用的部分尿素及大
部分钾肥及全部磷肥撒于水田表面(故又称表层施肥),然后结合耙地混入地表耕层中。此方法
缺点是施肥浅且不集中,浪费损失大,肥料利用率较低。

  自1995年开始推广应用机插侧深施肥技术(侧3厘米深5厘米),不仅实现插秧施肥一次完成,
而且还达到了增产增收节支的效果。实践证明,通过机械侧深施肥可提高产量 10%以上,提高
氮肥利用率6%,提高磷肥利用率4%以上。

  6、培肥地力

  1986年以来,宝泉岭农场培肥地力的主要方法是进行秸秆还田。包括麦、玉、豆及水稻等
作物收获后的秸秆除部分留用外,一律粉碎后还田,否则,擅自烧掉的单位,罚没培肥地力损
失费每公顷200元。

  五、田间管理

  1、小麦

  小麦田间管理项目主要是3~4叶期镇压、结合化学除草喷施微肥;抽穗后结合叶面喷肥进
行喷肥喷药防病灭虫。前期作业大部分面积采用航化作业,后期则全部采用航化作业。

  2、大豆

  大豆田间管理主要项目有:机械中耕(2~3遍)、人工辅助除草(1~2遍)、叶面喷肥喷药健
身防病虫(一般进行1~2次,40%面积采用航化作业,60%面积采用机械作业且都在封垄前进行)。

  3、玉米

  玉米田间管理项目主要是:中耕及根际追肥(2~3遍)、人工辅助除草(1~2遍)、抽雄期喷
肥喷药健身防病虫(一般进行一次全部航化作业)。个别地号也有进行间苗、拿玉米芽子、覆膜
的还要揭膜等项作业。

  4、甜菜

  甜菜田间管理主要项目有:间苗、 定苗(1~2次)、 机械中耕及追肥(2~3次)、 人工除草
(2~3次)、化学除草(1次)、叶面喷肥喷药健身防病虫(1~2次)等措施。以上各项作业在封垄前
一般都采用机械作业,只有后期喷肥喷药时有少部分种植户采用航化作业。

  六、标准化作业

  标准化作业是农场进行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采取合同管理、目标考核、保证金制
度等措施,确保全作物、全面积、全设备、全过程的标准化。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农时标准化。它包括种、管、收及下年生产准备各项作业,都要按农艺要求的时间完
成。

  二是作业质量标准化。它包括整地作业、播种作业、田间管理、收获作业、秋季准备等项
作业质量 ,都必须按标准要求实现标准化。

  七、收获

  常规作物如麦、玉、豆及水稻等除特殊情况 (如倒伏、陷车、炸荚、草荒严重、成熟不佳
等)人工收获外,一般都是机械收获; 也有采取人割机械拾或机械割晒机械拾禾的分段收获方
法(主要用于麦类作物);甜菜采取机械挖掘,人工拣拾的方法收获。

  八、植保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工作方针。在防治病虫方面各作物种子在播种前都必
须进行药剂处理,不许“白籽”下地。1986年以后,种子处理方法开始由种植户或家庭农场自
行操作(药剂拌种),逐步转变为由种子公司统一进行处理(种衣剂包衣)。

  在作物苗期(或生长后期), 结合叶面喷肥或苗期化学灭草进行喷药防病灭虫。麦类作物3
~5叶期,大田作物封垄前多采用机械喷雾作业,封垄后皆采用航化作业。

  田间除草以化除为主,人、机、化相结合的综合灭草措施。其中,化学除草原则是以播前
或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封闭灭草)为主,苗后化除只作为一种补救措施。化学除草面积每年都在
总播种面积的85%以上。

   历年化学除草面积及除草剂使用统计表(1986~2000年)
  表3-5 单位:公顷 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