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自然灾害
第五节 自然灾害
1986年以来,农业灾害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一、干旱少雨
作物生育期严重少雨,形成干旱年。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全球大气环境的变化,高温少
雨的年份频繁发生,春旱、夏旱不断出现,这一时期农场共发生了三个比较严重的旱灾年。
1998年的夏旱造成全场砂土地玉米大面积空穗无粒,根据统计近1 600公顷。1999年和2000
年连续两年夏季干旱致使全场麦类作物严重减产,部分砂岗地作物干旱死亡,并造成大面积麦
类作物毁种。近几年,雨量总数偏低,分布不均使作物过早干旱死亡,特别是砂土地单位。
二、低温多雨 热量不足
1987、1991、1994、1996年,由于低温多雨的影响,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平均温度较历
年偏低5.8℃左右。特别是在作物生长发育的 6~9月偏低更明显,分别低2.1~3.3℃左右。长
时间的低温,造成作物生长发育热量不足,光照不够,干物质积累不够,粮豆大面积减产,品
质下降,尤其是1996年的低温寡照,造成全场大面积的水玉米产生,给农场农业生产造成了非
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雹灾
1986~2000年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点片发生,受灾面积从几十亩到上千亩不等,减产程
度不同。
四、严重涝灾
1987、1991、1994年的严重雨涝是当年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经过了1961、1981年两年的
严重涝灾,全场上下经过不懈努力,排水工程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排水抗涝能力得到了大幅提
高,但1987年的雨涝还是造成了作物大面积受灾。由于松花江水位的顶托,都鲁河水位全面出
槽,致使岭东一干、二干排水沟渠水位上涨并倒流造成全场受灾面积达 4.6万亩,粮豆产量大
幅减产。特别是农场的一部分白浆土地,受灾程度更为严重。由于收获时造成耕地土壤的破坏,
不但当年粮豆减产,而且影响了下年粮食作物的产量,给全场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五、风 病 虫 草等其它灾害
风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三江平原地区,每年春风都很大,持续约1~1个半
月。土壤湿度大时受害较轻,土壤干旱时受害较重。严重风灾一次吹走地面表土 0.3厘米,平
均每公顷吹走沃土25~30吨左右,造成砂壤土耕地逐渐砂化,土壤肥力(有机质)逐年下降,随
着人工防风林网化的逐步完善,防风效果显著提高,但也应引起今后的足够重视。
病、虫灾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飞机航化作业面积的不
断扩大,各种新技术、新措施、新品种大面积推广,作物病虫害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随着
干旱年份的不断增加,点片的病虫害仍时有发生。
草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农场主要以人力机械灭草措施为主。如:人工锄草、拿大
草、机械蒙头土、中耕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化学药剂灭草、人工拿大草、机械
中耕管理的综合灭草措施,草害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灭草药剂的大量应用,药剂品种的增加,
配方的多样化,基本消灭了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