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投资与效益 一、水利投资 工程量
宝泉岭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地势低洼。1988年以前,农场的农业始终受洪涝灾害的严
重威胁,严重束缚了农场经济的发展。面对严酷的现实,农场党政班子在回顾反思、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要使农场农业生产有所发展,就必须把水利建设摆在先中之
先,重中之重的位置。提出了一条适合农场特点的治水方针:即防洪是前提,治涝是基础,管
理是重点,灌溉是关键。狠抓防洪治涝这个主要矛盾,使水利建设逐渐走上健康轨道。特别是
近几年克服了“依赖国家”的被动思想,在国家“谁受益、谁负担”,“国家只负责大型和骨
干,农民负责小型和配套”的投资原则倡导下,首先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将骨干工程争取
列入国家扶持建设项目,积极主动争取得到更多的国家投资;二是用好管好“小水”和“三江
开发项目”的水利投资;三是对那些投资少见较快的项目积极地利用银行贷款和筹措外资,加
快建设步伐;四是不断发展和逐步增加自筹资金的比例,建立健全水利发展资金制度;五是进
一步落实水费征收制度,保证工程维修养护和正常运行资金;六是进一步开展劳动积累工制,
增加以劳代投、补充资金不足。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大大地增加了年度投资额和工程量,加快
了配套工程建设。
到2000年全场共完成水利投资7 378.62万元,完成总土石方量3 234.14万立方米,修建各
种建筑物853座,大大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历年水利工程投资统计表(1986~2000年)
表3-26
历年水利工程建设工程量情况统计表(1986~2000年)
表3-27
二、水利投资效益
宝泉岭农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场。建场50年来,宝泉人一直与水患抗争,农业生产的
每一步发展无不得益于水利建设。尤其是1989年以来,农场抓住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契机,
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龙头,以农田水利配套建设为重点,除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外,不等不靠,积
极多方自筹资金大搞农田配套建设。1994年岭东、岭南生产队配套建设全部完成,彻底改善了
这些生产队的生产条件,确保了农场农业的丰收。在1996年农场职工代表大会上经过职工代表
的表决,将水利发展基金由每亩 4元提高到每亩6元,每年可提取240万元,这部分资金取之于
民,用之于民,成为水利建设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截止1997年 8月底,全场32个生产队
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已全部完成,工程标准基本上达到排涝五年一遇,防洪十年一遇,灌溉保证
率 80%以上,桥涵闸等建筑物十年一遇。并在此期间成功地开发了沉睡半个世纪的都鲁河涝区
和岭东大横山涝区。通过水利工程建设的配套,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还为农场农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条件大大改
善,抗灾能力增强。农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是涝灾和渍害,全场有 40.85万亩中低产田。在
配套建设中,把解决农业生产障碍、提高农业综合抗灾能力作为重点来抓。配套建设几年间,
共开挖干渠(沟)24条311.25公里,支渠(沟)190条475.45公里,斗渠(沟)以下1 093条1 386.94
公里,完成配套土方2 547.54万立方米,配套桥涵闸建筑物 588座,基本解决了低洼易涝的严
重问题,实现了干渠畅通、渠系成网、沟渠配套、排灌分家,排涝能力明显提高。二是粮食产
量大幅度上升,1996年全场粮豆总产达到9.82万吨,比配套建设前的1988年增长2.62倍。三是
农业种植结构更趋优化。配套前,农场农业一直以小麦、大豆、玉米三大作物为主要产品。配
套后,为了使那些旱作物产量低、易涝的低产田得到充分利用,实施了旱改水,同时开发了部
分荒原种植水田,水田面积由过去的几千亩一跃发展到 8.6万亩。到2000年已形成了以稻治涝,
发展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新局面。四是广大职工的收入不断增加。配套建设真正起到了开发
建设一片、效益一片的良好效果,大大调动了广大职工承租土地的积极性,职工收入不断增加,
1996年人均收入达到2 096元,比配套建设前的1988年增长3.25倍。平均每年增加粮食产量2 000
万斤,新增农业产值1 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