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治涝工程

第四节 治涝工程



  

  涝灾是影响农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建场以来,农场一直把治涝作为主攻目标,坚
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一片、成一片、效益一片的原则。以治水、改土、改造中低产田为
重点,抓住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契机,大搞农田水利工程配套建设,截止到1997年 8月底,全场
32个生产队水利工程配套建设全部完成。除涝面积达39万亩,治理低产田20万亩以上。共兴建
干沟12条长133.91公里,支沟109条长302.96公里,斗沟1 224条长1 313.77公里,完成治涝土
石方量1 780万立方米,兴建各类水工建筑物637座。工程标准基本上达到排涝 5年一遇,防洪
10年一遇,灌溉保证率 80%以上,桥涵闸建筑物10年一遇,并成功地开发了沉睡半个世纪的都
鲁河涝区和岭东大横山涝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绩。其主要经验是:

  一是各个时期农场党政班子领导都能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到水利的基
础地位和命脉作用。一致认为:“没有水利,就没有农场,不加强水利建设,就制约农场经济
的发展”。

  二是农场在各时期对水利建设发展有一套清晰的思路,制定了先挡外水、后治内水、内外
兼治的水利建设规划。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三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投入为辅的资金投放原则。不等、不靠,多方自筹资金大搞
农田水利建设。

  四是精心设计,狠抓施工质量,实行工程质量一票否决制。

  五是水利工程效益明显,农业生产后劲充足,从而达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建设一片,
效益一片的良好效果。

  建场50年来,宝泉岭农场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也有教训,其主要反映在以下
几方面:

  一是1985年前的一些水利工程规划脱离实际,造成规划不合理,损失浪费。

  二是盲目开发、建设,造成很多“半截子”工程、“尾巴”工程和“胡子”工程。

  三是工程重复建设,挖了填,填了挖,造成浪费。

  四是工程利用率低,很多工程投资很大,但起到的效益不明显。

  五是排涝工程标准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很差。

  六是工程管理、维护没有跟上建设步伐。

   治涝工程效益一览表(2000年)
  表3-29 单位: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