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灌溉工程

第六节 灌溉工程



  

  宝泉岭农场是一个农业大场,境内河流较多,年径流量为12.93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0.276
亿立方米,而且埋藏较浅,含水层厚,便于灌溉和饮用。这些丰富的水资源,为农场发展灌溉
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灌溉工程是农场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建设为农场经济建
设、实现两高一优农业起了一定推动作用。农场2000年有灌溉工程主要分为三项:一是江河提
水灌溉;二是机井提水灌溉;三是机井提水喷洒灌溉。

  一、江河提水灌溉

  农场江河提水灌溉只有一处,即三十一队提水灌区。该灌区始建于1969年,1971年工程完
工投入运行,主要是引灌区东侧梧桐河河水提水灌溉。灌区控制面积 16.56平方公里,灌区内
耕地面积2.1万亩,水田面积0.9万亩,区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具备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越
条件。

  灌区整个灌排系统的干、支渠沟平面布置都是按原总局设计院规划进行,并按其施工的。
但由于当时受自然条件和施工机械的限制,工程几乎是半截工程,尤其是抽水站站房一些附属
设备都没有安装。近几年农场多方筹集资金,对灌区进行了改建和续建,2000年已基本上达到
了配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抽水前池的两边翼墙已全部倾斜、断裂。灌区的灌排渠道运行
近30年来,很多排灌渠已分不出,已起不到灌水、排水作用。

  灌区内已建成固定站房一处,装机140KW,设计流量1.25m3/s, 开挖主灌水渠2条长度9.8
公里,支渠13条长度 28.85公里,斗渠35条长度17.87公里,排水沟道16条长度10.22公里,修
建各类涵洞24座,渡槽1座,闸门8座,工程总投资239.05万元。

  二、机井提水灌溉

  机井提水灌溉的设计与实施,是农场以稻治涝的重大措施。这些地区多处于地势低平,土
质粘重,地表有积水的低洼地,充分利用这部分土地对振兴农场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
改变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水田,让荒原变耕地,低产田变为高产稳产田,改变了农场经济形势,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农场有机电提水灌溉井285眼,水田面积 4.5万亩,平均亩产400
公斤左右。

  三、提水喷洒灌溉

  农场提水喷洒灌溉是1975年开始实施的,当时以六队做试点开展喷灌。先后在六、八、九、
十、十一、十五、二十、二十四队、科研站等10个单位推广。共打井 357眼,每眼井按90亩计
算,可灌地 2.3万亩。在使用中感到喷灌时投入人员多,劳动笨重时间长,配件损耗大,大面
积采取小井群喷灌,管理困难。1980年和1982年农场在垦区首先引进广西桂林机械厂和红兴隆
机械厂大型固移喷灌机2台,中型固移喷灌机 1台和大型滚移喷灌机 2台, 取代小井群,实行
“一机两井两泵”,每台按3 000亩计算,每年灌溉面积可达2.1万亩。

  20世纪80年代初,农场的喷灌工作抓的较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九队喷灌工作抓得
较为突出,效果显著。1985年以后,随着家庭农场的出现,大型喷灌机的运行始终处在低潮状
态,只有九队 2台灌机年年运行,但效果不明显。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级重视不够,认为增产
效果不明显;二是起用一次费工费力,运转不灵活;三是由于近几年土地承包形势的变化,灌
溉面积、作物品种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井作物品种不对号,而作物品种对号又无井。总而言之,
在大型喷灌机使用上还没有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为加快农场农业生产步伐,改善生产结构和粮食质量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
1998年农场在多方调查的基础上,经认真研究分析,引进了 8台小型管道式喷灌设备,在四队、
八队、三十三队进行试点。经过一年实践,生产队和家庭农场普遍反映是可行的。一致认为节
水、节能,灌水及时效果很好,是解决干旱的惟一出路。在此基础上,农场于1999年又购置了
30台管道移动式灌机和3台卷盘式灌机,灌溉面积可达0.7万亩。

  为了使农场喷灌事业持续稳步发展,使农场农业走出单产低,总产不高,质量不好的低谷,
农场制订了“十五期间”喷灌发展规划。将对14个生产队10万亩旱田进行喷灌,计划建设喷灌
工程677处,打井 618眼,井深25~30米,出水量150~300立方米/小时,工程总投资986.29万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