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 1988年农场开展森林植物检疫普查工作,划定了疫区和保护区。通过调查发现了杨干象和
白杨透翅蛾两种检疫性害虫,林木受害率为1.9%,其中杨干象危害率为1.3%、白杨透翅蛾危害
率为0.6%,经分析原因是苗木调运时带来的幼虫和卵。1991年在造林工作结束后对全场的人工
林进行了一次常见病虫害的普查工作,普查结果发现农场1975~1983年栽植的落叶松幼林,特
别是林缘、坡上、坡顶、风口地方的林子(如十五队、二十队等)有 50%发生了落叶松枯梢病,
5%发生了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杨树5%发生了心腐、烂皮病。1997年根据总局文件精神,组织全
场护林员对场区范围内的人工林进行了一次病虫鼠害普查。通过普查基本上掌握了农场区域内
主要病虫鼠的种类、分布、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情况,为病虫鼠害的预测预报防治规划和检
疫提供依据。
1989年、1991年农场出现天幕毛虫大面积发生现象。树木、树叶被食,危害严重。1994年
尖山林场造林地发生鼠害,发生面积504亩,30~40%的苗木被老鼠咬断,严重的地块 70%的苗
木被老鼠咬断,造成成活率下降,达不到验收标准。连续三年尖山林场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鼠
害。
由于1995年冬季降雪少,1996年3月下旬至6月上旬持续两个多月干旱,降水量减少,给大
量滋生虫害创造了良好的生境,致使落叶松人工林、阔叶树及果树受到不同程度的落叶松松毛
虫虫害。尤以落叶人工幼林为重,危害面积21 638亩,占全场人工幼林的24%。7年生以下落叶
松幼林,株数受害率平均为 40.4%,面积受害率为100%,虫口密度每株树最多的幼虫22头。危
害最严重的是1992年木耳山林场黄明德造林地(打石场北),面积为200亩,树高1.2米左右,针
叶被落叶松松毛虫全部吃光,保留带中萌发树上叶基本被吃光。这次虫害的发生造成直接经济
损失80万元,间接损失1 730万元。
落叶松松毛虫危害面积表(1990~1996年)
表3-33
1996年岭北林场营造落叶松650亩,造林后5月份随着气温不断上升,日温在20℃以上,幼
树全部萌动发芽,高温持续8天左右,6月又急剧下降,夜间地表连续结冰数天。幼树地上部蒸
腾作用强,地下部由于温度低水分吸收缓慢,地下水分吸收速度满足不了地上幼树生长需要,
造成幼树枯梢,降低造林成活率,影响苗木质量。随着人工林面积的逐年扩大,人工纯林面积
的增加,农场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率逐年提高,但由于缺乏防治经费,防治队伍不健全,防治手
段落后,病防检疫站建设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检测设施,使森林病虫鼠害越来越严重地危害着
农场的森林资源,已成为无烟的森林火灾。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认识不足和
防治技术的局限性,忽视治本和综合技术的应用,使防治工作长期处于“救灾”的被动局面。
要从根本上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必须切实加强监测预报工作,运用行政、法律、法规、
营林以及有效防治技术等综合措施,实施主动减灾、控灾,走可持续控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