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禽饲养 繁育和改良

第二节 畜禽饲养 繁育和改良



  

  (一)奶牛业

  1986至2000年间,奶牛生产发展很快,奶牛存栏由1 738头发展到 4 571头,纯增加2 833
头,增长163%;牛奶总产量由3 115吨发展到10 741吨,纯增加7 626吨,增长245%。奶牛群体
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奶牛平均单产由 3 400公斤提高到5 183公斤,头均增加1 783公斤,增长
52%。奶牛冻精配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冻配技术在农场应用已有20余年,现有牛群中不少是
其第5~6代后裔,属高产群体。所用冻精分别来自省农垦总局、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地,其
改良效果是不容置疑的。但个别单位仍存在混养公牛现象,这些本地公牛一般性能低下,不宜
做种牛用。为杜绝奶牛本交现象发生,农场畜牧部门依据《种畜禽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种
畜禽管理办法》依法行政,对奶牛群中的公牛坚决予以去势处理,从而保证了奶牛冻配率的100%。
经过多年的培训和实践,一大批配种员无论在授精技术、妊娠诊断,还是在不妊症的治疗等方
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奶牛总受胎率由69.8%提高到94.32%,提高24.5个百分点,奶牛情期受胎率由64.6%提高到
74.8%,提高10.2个百分点。

  玉米青贮也是提高奶牛产奶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奶牛队在这一方面始终走在全场前头,奶
牛粗饲料主要以玉米青贮为主,适当搭配优质干草,其增产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其单产水平到
1990年时就已接近6吨。2000年奶牛饲养方式仍以散养为主,奶牛户遍布全场,由527户发展到
950户,增加423户。其中奶牛存栏10头以上大户由 9户发展到41户,增加32户。全场规模最大
的家庭奶牛场是二十六队职工密军,在原奶牛队基础上兴建起来,其存栏最多时(1998年)曾达
到 120头。后期由于整群等因素,至1999年末时,总存栏52头,其中成年母牛38头,当年交售
鲜奶200吨。

  (二)养猪业

  过去15年,农场养猪生产实现高速发展。生猪存栏由9 771头发展到35 143头,纯增加25 372
头,增长260%,出栏肥猪由 8 807头发展到47 475头,纯增加38 668头,增长439%。农场养猪
业在饲养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经济效益方面已位居垦区前列,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成为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重要的种猪和商品猪生产基地。要养猪,首先应讲品种。从现代观点看,优
良品种猪应具有高产基因、增重快、饲料报酬高、胴体品质好,尤其是瘦肉率高的性状。在农
场这15年的养猪历程中,曾先后引进过11个品种,它们分别在不同时期做出过贡献。但随着养
猪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猪的品种要求也越来越高。

  实践证明,二元杂交母猪很好地继承了梅山猪的高产性状,并通过三元杂交克服了梅山猪
瘦肉率低、增重慢的缺点,而吸纳了长白、杜洛克猪增重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的优点,
呈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三元杂交商品猪生后6个月龄,体重可达100公斤,料肉比为3.5∶1,
瘦肉率达到56~58%。

  在1986~2000年期间,种猪场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全省的梅山猪保种基地和宝泉岭地
区养猪业的科技、经济信息中心。1992年, 农场投资70万元对种猪场进行扩建。当年新建500
平方米分娩舍、500平方米育肥舍和500平方米仔猪高床培育舍各一栋。至此,农场建成了共拥
有场地72亩,各类畜舍及附属建筑14栋,建筑总面积 5 280平方米的大型猪场。多年来,种猪
场在引进新品种、筛选杂交组合、饲料选择、新技术推广、经验交流、收集信息等方面始终处
于前沿地位,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区养猪业的蓬勃发展。

  从1986年开始,养猪生产中广泛使用饲料添加剂、浓缩料及预混料,它们体现了当代动物
营养科学的最新成就。预混料加上蛋白饲料和能量饲料成为全价料或浓缩料加上能量饲料成为
全价料,这两种方法配成的全价饲料,既能保证饲料的营养全面,用起来又方便,使饲养程序
大大简化,是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饲养方式。饲料添加剂在全场被普遍应用,使用种类包括维
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抗菌素和调味剂等,使用范围包括牛、羊、禽等。第一批浓缩料是1986
年从吉林正大引进的,首先用于养猪、养鸡生产中。进入八九十年代,预混饲料盛行,重点应
用于大型牧场。饲料添加剂、预混料、浓缩料在生产上的应用,使畜禽的生产力大为提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高产品种、经济杂交、配合饲
料、早期断奶、仔猪高床培育和快速育肥等配套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20世
纪90年代初,全场母猪平均断奶窝活已达到11头以上。其中创超历史水平记录的猪群有张秀东
饲养的26头母猪,60日龄断奶平均窝重达 500斤;种猪场职工周桂芹饲养的30头母猪,60日龄
断奶平均窝活达13.7头。

  养猪业经营方式从以千家万户为主,逐渐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涌现出了一批饲养大户和重
点生产队。到2000年,全场有养猪户1 100户,其中存栏基础母猪5头以上大户有54户;存栏生
猪千头以上生产队有8个。

  1986年以后,八队的生猪生产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到了90年代初, 每年出栏生猪3 000
头。其经验曾在1992年省农场总局党委扩大会议上做过典型发言,获得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随后,来自垦区内外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八队、二十七队、种猪场并列
成为农场畜牧战线上的三面旗帜,闻名于垦区内外。

  农场的养猪业虽然兴旺发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也有其脆弱的一面。从根本上看,养
猪业还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经不起市场波动的打击,抗风险能力较差,始终在高潮和
低潮的反复循环中前进。

  (三)其它养殖业

  肉牛饲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奶公犊,占大部分,二是本地黄牛改良,占少部分。进入2000
年,引进改良牛数量增加,比重加大。1987年以前,主要是出口(供港),后来停止组织出口,
肉牛生产基本上处于下滑趋势。1995年以后,受市场需求的拉动,进入加快增长阶段,在短短
的5年时间里,存栏由571头猛增至2 504头,增加3.4倍,平均每年以 29%的速度递增。养羊生
产仍处于恢复增长阶段。到1993年存栏达到最低点,降至 273只。从1994年开始持续上升,到
2000年末,增至3 003只,增加10倍。鹿存栏从1986年的148只,到1994年末降至54只,进入2000
年,鹿业养殖又开始升温。

  蜂从1986年的353箱,到2000年末降至81箱。马到2000年末,仅剩6匹。家禽存栏从1986年
的79 164只,到2000年末的81 610只,基本持平,略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