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十二章 粮食

第一节 发展概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完善联产承包,兴办职工家庭农场;以一定时期
内的优惠政策,促进和提高职工种田的积极性;以科技兴场,推进引用新技术、新品种、改造
低产田发展水稻,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善产业结构,加大了标准化管理的力度,使粮食产量上
了新台阶。

  从1985年的粮食总产53 300吨,发展到1998年118 500吨,粮食产量翻了1.5番,是启动农
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时期。

  一、粮食流通

  1985年国家调整了粮食收购政策,取消了统购制,将粮食收购改为合同定购,后又改称为
国家定购,增强了国家观念。成品粮供应以倒挂费暗补改明补,逐步推行议购议销供应。国家
定购粮分品种按质量下达指令性上交任务指标,“既是经济合同又是国家任务,是农民应尽的
义务”。

  粮食定购合同逐级签订,必须按品种数量全面完成,完不成任务要买粮上交。因受自然灾
害无法完成任务的,上报受灾情况,经国家认可后予以调剂减免或以其他指标相顶替。完成任
务后的余粮,农场委托粮食科(粮油公司)议购议销。称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双轨制”。中
央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定中指出“双轨制”弊病越来越明显,逐步缩小“双轨制”。1995
年实行“两条线运行”机制,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

  政策性业务包括:粮油收购、进口、储存、批发、调运、军粮、救灾粮供应、吞吐粮、平
抑市场粮价等。政策性以外的粮食经营活动,都属商业性经营。

  二、粮食价格

  粮食价格执行全省国价。新粮上市前国家适时出台调整粮食收购的标准,定购价格、出口
价格、储备粮价格、议转平价格;为保持粮食市场稳定,政府出面协调购销最高限价和最低保
护价格。市场议价幅度不高于平价的25%。

  三、粮食定购任务与三挂钩指标

  为了鼓励农场多交粮,实行粮食、化肥、油料三挂钩政策。国家依照粮食需求量,农场粮
食生产规模下达定购和专储粮指标。粮食年度结束时农场向上级部门上报完成上交任务粮核对
表,经接收粮库认可签章后上报总局粮食局、省粮食局、物价局联合下达平价肥、油或资金指
标。农场按各队完成定购粮数兑现化肥、柴油指标。

  四、成品粮油供应

  农场场部地区设三个粮站(第三粮站设立于1985年系议价粮站)负责场部地区机关、工业、
商业、运输、建筑、服务、学校、医院及附近农林牧部门单位、地方政府驻场机构、邮局、银
行、税务、工商、铁路等单位职工家属 8 000多人口的口粮供应。各生产队、造纸厂、煤矿等
都有粮油供应点。1986~1992年 2月实行计划供应,即统销价格,按人口定量供应,根据职工
劳动差别、儿童年龄大小分等核定口粮标准。按户主建立人口底卡,发粮油供应证,随时掌握
人口变更和口粮变动情况。

  粮站、供应点每月向农场粮食科报粮油供应人数、口粮申请表,审批后粮油加工厂凭单位
粮油供应卡出售粮油。口粮供应以面粉为主,大米、玉米面为辅。食油每人每月供应一斤。1989
年 2月,农场粮油供应实行大改革。粮油倒挂费暗补改明补,印发了《宝泉岭农场粮油倒挂暗
补改明补试行方案》。

  五、搞好粮食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粮食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生产的重要环节。粮食进晒场及时清杂、晒干、扬净上交和
销售是粮食生产中重要环节,能加快收获进度,提高粮食质量,避免生芽、发霉而降等降价。
从1986年起,着重要求增加晒场面积,修建储粮设施,缓解收割、晒场粮食拥挤、粮食上交中
的突出矛盾。为了解决湿粮降水问题,1988年8月,农场投资273万元筹建现代化粮食处理中心,
于1989年8月竣工投产。日烘干潮粮600吨。组建期职工24名,1989年3月至1999年4月为独立核
算、自负盈亏,十年间烘干粮食50 100吨,为发展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保证作用。1999
年4月并入粮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