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非国有经济行业
第三节 非国有经济行业
(一)种植业(经济作物)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大麦、甜菜、红小豆、西瓜、香瓜、露地
菜、大棚菜、粘水稻、小粒豆、芸豆、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2000年,经济
作物种植面积已突破60 000亩,占整个旱田面积的20%, 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场
种植的大麦主要是啤酒大麦,由于大麦较小麦产量高、价格稳、销路好,种植面积发展很快,
已成为农场生产队轮作倒茬的主栽作物之一。到1999年末,全场大麦种植面积已接近小麦种植
面积,成为继玉米、大豆、小麦三大作物之后的第四大旱田作物,种植主要品种有垦啤 2号、
垦啤3号等。
甜菜在农场种植有较长的历史,曾是农场的第四大旱田作物,公顷产量一般在22吨,产品
全部销往分局糖厂,由于多种原因,分局糖厂于1999年底被迫停产,之后,农场再也没有种植
甜菜。红小豆在农场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比较大。近几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 600公顷左右,
公顷产量在1.5~2.0吨之间,每吨销售价2000~2 500元,种植品种有大红袍、宝清红等。
香瓜、西瓜、露地菜、大棚菜,从1985年至2000年一直有人种植。香瓜、西瓜种植适宜沙
土地,面积较大的是农场六队,全队 167户,有近百户种植瓜类作物。2000年六队种植香瓜、
西瓜达72公顷,种植品种14个,产品销往周边地区及沈阳、长春等地。露地菜、棚菜种植规模
较大的单位是农场二十七队,宝泉岭市场销售的自产蔬菜基本上产自二十七队。不但丰富了人
们的菜篮子,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粘水稻、小粒豆,1999年开始大面积种植。粘水稻
一般公顷产 7~7.5吨,小粒豆一般公顷产1.7~2.2吨。1999年价格较高,粘水稻每吨1 300元,
小粒豆每吨 2 500元,2000年市场需求减少,价格下跌。芸豆、中草药等其它经济作物,种植
面积较小,且年际波动大,主要原因是不适于机械作业,价格不稳定等因素所致。
(二)养殖业
农场个体养殖业形成规模是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生产队的圈舍牲畜转卖给个人经营之后
开始逐步形成的。据统计,1986年至2000年全场累计出栏肥猪35.9万头;肉牛 8 473头;菜羊
6 071只;肉禽38.4万只;生产鲜奶9.8万吨;鲜蛋3 869吨。
1、奶牛业
由于乳品厂龙头企业的牵动,农场奶牛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之一。1986年,
全场奶牛存栏1 738头,到1999年末奶牛存栏已发展到 4 102头。奶牛平均单产由过去的3 400
公斤,提高到4 824公斤。全场年产鲜奶由过去的3 115吨,发展到10 081吨。截止1999年末全
场养奶牛户779户,占农场总户数的11%,其中存栏奶牛百头以上生产队有17个,饲养奶牛2 845
头;奶牛存栏10头以上的大户41户,养奶牛600头,占全场奶牛总数的15%。
2、养猪业
农场养猪业,由1985年生猪存栏 9 771头发展到1999年生猪存栏34 496头,增长253%。出
栏肥猪由8 807头发展到49 824头,增长465%。
存栏生猪千头以上生产队有8个,饲养生猪16 880头,规模饲养达50%。1986年至1999年间,
宝泉岭农场曾先后引进过11个品种,经过调整和更新,2000年饲养的主要有长白、苏白、杜洛
克和梅山等品种,其主要特点是高产、增重快、胴体品质好、瘦肉率高。农场养猪业在饲养规
模,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经济效益已经位居垦区前列,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成为黑龙江省东部
地区的种猪和商品猪生产基地。
3、其它养殖业
肉牛饲养。1987年以前主要是出口。肉牛的来源基本是奶公犊和本地黄牛改良,由于其增
重较慢、饲养周期长、饲养肉牛经济效益不高,肉牛养殖处于下滑阶段。1995年以后肉牛市场
升温,尤其是2000年部分养殖户开始引进西门达尔、夏洛莱肉牛新品种,肉牛存栏由 570头增
至2 025头。
养羊业。宝泉岭农场的养羊业1986年至1993年处于下滑时期,羊仅存栏 273只。1994年以
后养羊业处于上升阶段,1999年末羊存栏增至2 552只。
家禽饲养业。1986年至2000年15年间家禽存栏一直保持在80 000只左右,增减幅度不大,
基本持平。养渔业。农场的养鱼大多集中在西部生产队,养鱼品种有鲤鱼、鲫鱼、鲢鱼、草鱼
等,水面达 800余亩。1999年末全场马存栏17匹、鹿存栏90头、蜂80箱,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职
工搞起了肉狗、林蛙、蓝狐、肉鸽、绒山羊、蝎子、兔子等特色养殖。
(三)个体加工业
农场个体加工业出现比较早的是服装、白铁、挂面、雪糕等行业。随着农场工商运建服企
业转制,大批职工下岗,农场的个体加工行业逐渐发展壮大。截至1999年末农场的个体加工业
有:雪糕厂6家、白酒厂4家、大酱厂4家、糕点厂 6家、印刷厂6家、木材厂4家、面粉豆油厂4
家、白铁加工5家、饮料厂1家、纯净水厂3家。
(四)商贸流通
截止1999年末,全场有固定经营场所商贸流通户 270家,主要经营食杂、服装、百货、粮
油、机械配件、建筑材料、家用电器、文化用品等,年创产值2 160元,利润216万元。
(五)客货运输
截止1999年末,全场有各种货车、客车、出租车340台(辆),年可创产值416万元,利润256
万元。
(六)建筑建材
1985~2000年,农场集体企业建筑工程队2家,从事木材加工专营户 8户,从事水泥制品5
家,全场从事建筑建材行业460余人,年产值达500万元,利润100万元。
(七)修理制造
1985年以前,农场个体修理业,仅有几家自行车、摩托车修理铺。随着农业生产队的农机
具转卖给个人,以及农场汽车队解体,单一公有制一统天下模式结束,个体修理铺迅速发展起
来。截止1999年末,全场共有各类修理铺70家。其中:汽车修理铺 8家,农机修理部50家,摩
托车修理部6家,家用电器修理铺6家,锅炉制造厂2家。年产值达600多万元。
(八)自营农机
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农场的农机具作价转卖个人,各种形式的机组承包经营出现,个人
出资购买农机具积极性空前高涨。1985年全场农机具为1 089台套,到2000年增加到1 810台套,
增长66%。职工自筹资金购买农机具占80%以上。全场农业生产种管收,基本上是由自营农机完
成,全场农机业年可创产值1 600万元,从业人数达2 000多人。
(九)餐饮服务
1985年至1990年间农场餐饮服务业只有几家小吃部。进入90年代以后农场的饭店、烧烤店、
小吃部、歌舞厅、台球厅、浴池、放像厅发展到 460家,农场餐饮服务业的蓬勃兴起不但丰富
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还吸纳了一部分职工再就业,据统计农场餐饮服务从业人数达1 40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