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广播 电视

第三节 广播 电视



  

  一、广播

  1951年春,宝泉岭农场建立有线广播站,当时只有50W的扩音器一台,两台15W高音喇叭,
一台收音机,一台电唱机和一个话筒,每天向团直和各大队、中队广播两次。1958年时,大批
转业官兵来场,有线广播由每天播两次为三次,除转播中央和省台节目外,还编排了场内生活
等节目,以活跃广大职工群众的政治文化生活。1983年,广播站中心控制率扩大到1 500W,各
种设备也有新增加,农场与生产队广播形成了网络。

  有的生产队自己购置了广播设备。建立生产队的广播室,广播事业宣扬了农场的好人好事,
为农场各条战线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年11月,机构改革,农场广播站撤销。1985
年4月又恢复,直到1998年广播站停止播音。

  1983~1987年李淑珍任广播站长。

  1987年6月,农场成立广播电视局。

  1986年后的专职播音员有:李淑珍、李丽欣、辛风雷、陆萍、王海江、周红雁、叶红丽。
技术员:刘建民。

  二、电视

  1984年时,农场职工家庭拥有电视机超过 3 000台,而且逐步由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过渡,
收看电视基本上取代了收听广播,当时农场没有自己的电视台,大部收看管局电视台和鹤岗电
视台播发的节目。农场南片生产队还可收看富锦、双鸭山、佳木斯等电视台播发节目。1985年
9月,农场购进了一台日本索尼1820型摄像机和一台4800型录像机, 开始初步尝试电视新闻的
制作。由于没有电视台,节目制作完成后送管局电视台播出。

  1987年5月,通过尝试,用儿童玩具为道具,制作了动画片《聪明的小乌龟》,并于同年9
月在佳木斯市电视台播出,7月省电视台邀请该剧制作人孙剑赴哈联合制作动画片 《小乌龟的
故事》,10月在省台播出,1988年 1月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也播放了此片,《小乌龟的故事》
在省台、中央台的播放,不仅为少年儿童增添了情趣,同时也展示了宝泉岭电视工作者的才学。

  1987年6月,农场广播电视局成立,局长由宣传部长兼任,李淑珍任副局长。

  1994年12月1日,宝泉岭农场接受了管局的北山电视发射台。

  1995年1月1日,成立了宝泉岭农场电视转播台,正式播放。同年,广播电视局与宣传部分
离,刘建民任局长,李伟、马云辉任副局长。同年 5月,开始建设场直及生产队有线电视网络。

  电视转播台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农场的各项工作。企业各时期出台的方针、政策及领导
重要讲话,通过电视台及时传出,职工群众通过看电视,随时了解农场新近发生的大事小情,
兄弟单位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从中学到了丰富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建台以来,配合农场两
个文明建设的开展,先后创办了《科普园地》、《队长、书记一席谈》、《专题讲座》、《宝
泉群英》、《欢乐进万家》、《宝泉岭骄子》、《爱国主义教育片展播》、《先锋颂》、《法
制教育》、《与你同行》、《心语情》、《改革专访》等一系列栏目。《心语情》栏目主持人
周红雁曾获省广电局二等奖,谢百炼等人制作的社教专题片《濮存昕的故乡情》获省广电局三
等奖。广播电视以其特有的宣传优势,有力地推动了农场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1995年至2000
年,农场购置电视发射塔、发射机及编采播等系列设备,投资总额达百万元,为农场广播电视
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6年 2月26日,由于建台时间短,缺乏管理经验,加之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广播电视局
发生一起重大事故。致使电视台被上级查封,停播整顿。农场党委副书记、广播电视局长、副
局长、值机员等6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党内、行政处分。

  1996年10月28日,电视台重新开播。

  1999年 2月,机关改革,广播电视局由原来15人精减至10人,马云辉任局长。下设新闻部、
专题部、广告文艺部、技术部、发射台。

  农场为了提高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几乎每年都派员到外地学习,
1996年 5月,选送谢百炼、叶红丽去北京广播学院参加新闻、播音学习班,学习一个月;1996
年11月,送王海江、李玉坤参加萝北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函授学习 3年;1997年10月,派周红
雁、滕培军去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新闻、编辑、播音一个月;1999年,派周红雁去北京大洋总部
学习采编20天;2000年 3月,送谢百炼、王海江去哈市参加总局电视局举办的编采岗位培训班
学习一周。通过学习,广播电视专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大幅度提高。

  三、历年广播电视获奖情况

   广播节目获奖情况一览表(2000年)
  表6-13



   电视节目获奖情况一览表(2000年)
  表6-14



  续表6-14



  续表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