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民居

第五节 民居



  

  建场初期,职工住房是由原部队营房改建而成,后又建造了部分房屋,其建材为土坯,拉
哈辫、草盖。没有砖瓦结构的职工家属房。1958年大批转业军人来农场,1959年在今宝泉大街
中段南侧,建成了成片的砖瓦房,称一委(现已全部改造成楼区),大部分配给机关和单位领导
居住。在今名山街东段,建成一批草盖土坯房,称“六十户”。同年在一分场也建成了五栋砖
瓦房(中学操场西侧)。1960年,在今场直小学西侧,建成了农场领导住宅称“八大户”。从20
世纪60年代起,生产队开始建造砖瓦结构的职工住房,1968年成立生产建设兵团十五团时,现
役军人来农场,1969年建成现役军人住宅区,俗称“五栋房”,砖瓦结构,木制地板,自来水,
集中供暖,宽敞明亮的两居室住房。20世纪70年代,农场为解决职工住房难问题,变统一建房
为统建、分建相结合,各基建单位自己建房。此时新建房屋均砖瓦结构。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
起三栋二层楼,分配给部分场领导、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和科技人员。1993年,农
场对职工住房制度进行改革,变分配制为职工购房,原有住房作价卖给职工,形成房屋产权为
全民产权、私有产权、有限产权三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允许职工自建房屋。职工住房面积增加,
居住条件明显改善。1994年,农场又集中建造 9栋63户商品住宅,当年转卖给职工居住。1995
年,农场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七委建造了农场第一栋商品住宅楼。一至六层均为住宅,集中供
热,上下水齐全。截止1999年底,农场楼房面积达40 000平方米,占住宅总面积的28%。

  北大荒的冬季寒冷,室内取暖一直靠火炉、火墙、火炕,燃料以煤木和作物秸秆为主。20
世纪80年代,部分家庭装上了“土暖气”,做饭用上了液化气及电饭锅。

  居室内,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大部居室纸棚顶、白灰刷墙,部分房屋为灰棚。20世纪
80年代,纸棚基本上全部改造成灰棚。地面从土地面到三合土、砖地、水泥地,后发展到地砖、
地板。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末,居室内的装修日趋时尚,尤其是楼房内,更为突出。

  室内家具,随着时代前进,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从20世纪50年代的小木凳、小箱子、到
20世纪70年代的大衣柜、写字台、书柜、炕琴。20世纪90年代沙发代替了椅子和木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