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在农场土地上战斗生活过的名人

第八编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第一节 在农场土地上战斗生活过的名人



  


  赵尚志

  赵尚志(1908.10~1942.2),1908年10月26日生于辽宁省朝阳县。民国6年(1917年)因父亲
参与反贪官斗争,家遭洗劫,被迫于民国 8年流迁哈尔滨,后就学于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民
国14年夏天,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冬天去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民国15年回东北,1932
年 8月被中共满州省委派往巴彦抗日游击队任参谋长。1933年10月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次年
发展到400人,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任司令员。1935年1月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
军(1936年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任军长;1936年三军发展到6个师,4000多人,1月经北
满抗日领导人会议决定,成立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赵尚志任总司令。此后,赵尚志不时率
部队到萝北打击日伪。1937年 1月赵尚志在北满省委扩大会议上批评了王明、康生以个人名义
发给满州省委的指示信。1938年 1月下旬赵尚志奉北满省委之命,代表省委及抗日联军去苏联
联系重大政治及军事事宜,从依兰出发,经汤原、梧桐河、烟筒山,于26日夜抵达名山镇,在
三军九师师长李振远所率小部队掩护下,与警卫人员郭禄等 6人,从名山镇东之三道通西侧过
江去苏联。不幸,越界后被苏方无理关押1年半,到1939年6月苏方才以“误会”为理由,解除
监禁。此时苏方向他传达了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决定,任命他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
令。赵尚志组织了在苏的抗联人员110多人,携带6挺机枪和1部电台于7月经马连站返回东北,
仍活动于萝北、汤原一带。1939年12月,赵尚志奉命再度去苏。不久,北满省委开会,在赵尚
志不在场的情况下,以赵尚志反对“王康指示信”及犯有反党“左”倾错误为由,开除了他的
党籍。1940年3月,赵尚志被降为第三路军副总指挥。1941年秋,赵尚志带5人小分队和“我死
也死在东北的战场上”的决心,从苏联回国,活动于萝北、汤原地区,誓死消灭日本侵略军。
1942年初,日伪探知赵尚志已归国,派兵进山“讨伐”,毫无收获,决定诱捕,派特务刘德山
伪装收山货的老客进山。刘在山里碰到了小分队,并和其中的一位战士是“老朋友”,故被留
在队里,骗取了信任。2月11日夜,根据刘提供的假情报, 赵率小分队袭击梧桐河金矿伪警察
分驻所。后半夜小分队到达距伪警察分驻所两公里的吕家菜园子,拟入内休息,赵尚志走在前,
刘德山借故留在后边,突然向赵腰部开枪,子弹从腹部穿出,刘德山又开枪,打伤另一名战士
王永孝。赵尚志强忍剧痛,回手将刘德山打死,金矿的伪警察听到枪声,向赵尚志率领的小分
队猛扑过来。赵尚志把文件包交给姜立新,命令他带着文件,领着未受伤的战士立即转移。赵
尚志失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敌人把赵尚志拉到梧桐河分驻所,一边抢救一边审问。但赵尚
志拒绝就医,痛斥日伪,终于1942年 2月12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
仅34岁。

  赵尚志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威武不屈,使敌人一无所获。伪三江省警务厅也不得不承
认:“赵尚志受伤后仅活 3小时。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
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为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赵尚志只活了34岁。他为了抗日救国,终生未娶,常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去说服母
亲及激励自己。他甚至很长时间不洗脸。他说:“国土沦丧,脸上无光”。但他在抗日战场上,
有勇有谋,敌人闻风丧胆,威震北满,与南满的杨靖宇将军,共负盛名,被誉为“南杨北赵”。
他壮烈殉职后,苏联红军于1942年夏天,出版了名为《民族英雄赵尚志——中国的夏伯阳》一
书,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抗日将领。

  1982年6月8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会议,重新审查了赵尚志的历史冤案,作出决定,推翻
1940年 1月中共北满省委常委会《关于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定》,恢复了赵尚志的党籍和名誉。

  1984年宝泉岭农场管理局十二万青少年及部分干部、群众自愿捐款,建立了赵尚志烈士纪
念碑,黑龙江省省长陈雷题写了碑名。1986年为了忆历史,学英雄,告慰英灵,教育后人,经
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了赵尚志将军纪念馆。陈雷省长题写了馆名,并书“铁骨忠魂”四个
大字高悬于馆内。赵尚志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已成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和农垦总局青少年革命
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批青少年前来祭扫凭吊,学习英雄业绩,增强爱国热忱。

  赵尚志将军是炎黄子孙的精英,是华夏民族的骄傲,永垂青史,留芳千古。

  丁玲

  丁玲(1904.10~1986.3),名蒋伟, 字冰之。祖籍湖南临澧县,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
南省常德县外祖父余泽春家,1918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参加游行、讲演,并在贫民夜校任教,接触新思想、新文学,1921年与杨开
慧等女同学为学校解聘进步教师陈君明而退学。1922年 2月末随同学王剑虹去上海,进共产党
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在“废姓”思潮影响下,废除蒋姓改称丁冰之。当年秋天与王剑虹去
南京自学。1923年,在南京结识瞿秋白,经他动员进共产党人领导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就读。1924
年,王剑虹与翟秋白结婚,7月王剑虹在上海病逝, 在悲痛中去北京求学,结识胡也频。1925
年秋天,与胡也频结婚。1927年秋,写出短篇小说《梦珂》,载入12月版的《小说月报》,开
始使用笔名“丁玲”。入冬时,写完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作品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
也是她的成名作。这篇日记体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划,描写了一个倔强自傲而又沉郁苦闷
的青年女性莎菲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脱离集体斗争而追求个性解放,在爱情上充
满矛盾而不能自拔的知识青年的面影。1928年《莎菲女士的日记》载入2月出版的《小说月报》,
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春天她抵达杭州,创作《暑假中》,夏抵上海作《阿毛姑娘》,10月开
明书店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说集《在黑暗中》。1930年 5月在上海,经潘汉年介绍加入左联。
11月8日,她的儿子蒋祖林出世。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被捕,2月 7日夜遭国民党杀害。4月丁
玲将幼子送回湖南父母托养。返沪后创作《从夜晚到天亮》。5月出版小说集《一个人的诞生》。
7月按照党的指示主持筹办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在此期间, 经冯雪峰介绍开始与鲁迅交往。
1932年3月由杨翰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北斗》被查封。丁玲出任左联党团书记。1933
年 5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在家中被捕。次日被秘密押解南京。以宋庆龄、鲁迅为首的左翼进
步人士展开声势浩大的营救活动,得以释放。6月冯雪峰派张天翼到南京与之联系, 丁玲抵沪,
向冯雪峰提出了去陕北的要求,两周后返宁,9 月二次抵沪,经组织安排,乔装乘火车去西安
转赴陕北。11月抵达保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欢迎。11月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协会,当选为
干事,中国文协主任。11月下旬至次年 2月,南下三原。创作了《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
志话山城堡之战》。年底,毛泽东作《临江仙词》一首相赠,词的全文: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
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37年2月,被委任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作《一颗没有出膛的枪弹》。5月任红军
历史编选委员会委员,参加编选《红军长征记》。

  8月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

  1938年3月她当选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9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联合会执
委,11月入马列学院学习。

  1939年 5月丁玲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副主任。11月调陕甘宁边
区文化协会工作。

  1940年 1月她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执委、副主任。10月中组部作出《审查丁玲同志
被捕被禁经过的结论》, “认为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 本年作
《开会之于鲁迅》、《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等。1941年春去川口农村体验生活,
作《夜》。5月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

  1942年5月任文抗整风学习委员会主任,参加文艺座谈会。

  1943年在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和审干运动。

  1944年4月到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专职写作。6月写《田保霖》载《解放日报》。7月1日毛
泽东读后写信祝贺她深入群众描写工农兵, 当晚应邀去枣园毛主席住处作客。7月采访刘伯承
等高级将领,写出了《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的作品。

  1945年10月组织文艺通讯团赴东北,年底抵张家口。因交通中断滞留此地工作。

  1946年5月主编《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7月主编华北文联刊物《长城》。参加工作队去
怀来县、涿鹿县温乐屯搞土改。10月到阜平县红土山村,开始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到
1948年 6月全书完稿。15日在中央所在地西柏坡见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将书稿交胡
乔木、 艾思奇等审读。24日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启程去东北。7月在大连接胡乔木同意出版的
电报。8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由大连光华书店出版。中国妇女代表团11月9日出国,27日抵
布达佩斯出席世界民主女联第二次代表大会。12月中旬返抵莫斯科访问。会见了法捷耶夫。

  1949年 1月回到沈阳,4月1日参加中国和平代表团去布拉格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会后访苏。
7月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委, 任文联党组成员。随后被选为全国文协副
主席,定居北平。8月出席全国第一次妇代会,当选为全国妇联常委。9月出席政协全体会议,
当选为政协委员。任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报》主编。

  1950年春,任全国文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1951年1月任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春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6月《欧行散记》出版。10月
任北京文艺界整风学习委员会主任。冬离开《文艺报》任《人民文学》主编。

  1952年3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6月将所获五万卢布奖金全部捐赠
给全国妇联儿童福利委员会。9 月参加中宣部召开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座谈会。10月腰疼病情
加重请求辞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及全国文协党组书记职务。

  1953年9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4年7月在安徽黄山疗养时开始作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

  9 月回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1月参加文联主席团和作协主席团联合召开的
批评《文艺报》扩大会议。会上受到批评。

  1955年2月去无锡太湖疗养院继续写作《在严寒的日子里》。7月回京参加一届人大二次会
议。7月下旬陆定一署名向中央写了 《中宣部关于中国作协党组准备对丁玲等人的错误思想作
风进行批判的报告》。在8月3日至9月8日举行的作协党组扩大会议上被诬为“丁玲、陈企霞反
党小集团”。9月30日中国作协党组写出 《关于丁玲、陈企霞等进行反党小集团活动及对她们
的处理意见的报告》报中宣部并转中央。12月15日中央批发这一报告,向全国文艺界传达。但
未同丁玲见面。

  1956年春,就所谓“反党小集团”和所谓历史上“自首”问题,丁玲给中宣部机关党委写
申诉材料。6月下旬中宣部长办公会决定成立以常务副部长张际春牵头, 副部长周扬和机关党
委书记李之琏参加的小组,对丁玲的问题进行复查。10月24日中宣部形成《关于丁玲同志历史
问题的审查结论》,认为“实际上是一种变节性的行为”,“属于在敌人面前犯过政治上的错
误”。12月1日丁玲对中宣部的历史问题审查结论提出保留意见。

  1957年 4月作协为丁玲写出查对结论,把“反党小集团”改为“对党闹独立性的宗派结合”。
5月在作协机关整风中许多人对所谓“丁、陈反党小集团”提出质疑。6月6日、7日、13日作协
党组召开重新处理“丁、陈反党小集团”问题扩大会议,周扬、邵荃麟等讲话表示,“丁、陈
反党小集团” 的结论不能成立,对此事应当承担责任。此后暂时休会。7月25日作协党组扩大
会议复会,人员扩大到二百多,地点改在文联礼堂,内容改为批判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会
议又开了24次,9 月17日结束。10月末作协党组写出《关于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分子的处理
决定》,提出解除丁玲作协副主席等一切行政职务及刊物编委,开除党籍,人大代表和作协理
事名义在下届选举时另行处理。作为右派分子第六类处理。

  1958年3月15日,被划为“右派”的陈明(丁玲丈夫)离京去黑龙江农场劳动改造。6月12日
丁玲离京在黑龙江密山见王震将军。7月6日经王震安排到汤原农场劳动改造。

  1958年7月到1964年在汤原农场畜牧队劳动,这期间,于1960年7月以作协理事身份去北京
参加全国第三次文代会。1961年年初用存款为农场电影队购买一台发电机,年底陈明摘掉右派
帽子。

  1963年10月回京看病,周扬接见时说可以调回北京。

  1964年春夏,在黑龙江参观大型国营农场, 向作协提出再留垦区几年暂缓回北京,12月5
日转到宝泉岭农场,住农场招待所一号房间,丁玲编制在工会,负责组织职工家属们学习,兴
办农忙托儿所,组织家属参加生产建设,陈明在工会夜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
兵勒令丁玲陈明离开招待所,搬到只有 7平方米的土墙茅屋中,接踵而来的就是游斗,操家进
“牛棚”隔离反省。丁玲被错划“右派分子”后,经历了北大荒难忘的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
有6年是在宝泉岭农场度过的。1970年 4月3日被北京市军管会逮捕,押至北京秦城监狱。在监
狱里度过五个春秋。

  1975年 5月中央专案小组,作出“丁玲是叛徒”的结论。被释放出狱与陈明一起安置在山
西长治市老顶山新嶂头村。

  1978年4月丁玲给胡耀邦写信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申诉,陈明进京递送申诉材料。7月老顶山
公社党委为其摘掉右派帽子。9 月给中组部写补充申诉材料并提出去京看病要求。12月中组部
同意回京看病。

  1979年1月离嶂头村返京。春节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联欢会。9月底出席国庆30周年大会和国
庆招待会。10月22日中组部致函作家协会。

  通知从即日起,恢复丁玲党籍和组织生活。同日迁入木樨地新居。30日出席第四次文艺工
作者代表大会,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当选为文联委员,作协理事,作协副主席。

  1980年 1月25日中央致电作协,同意关于丁玲右派问题的复查改正意见,恢复其党籍和政
治名誉,恢复原工资级别。3月 5日中组部发文同意恢复其副部长待遇。8月出席全国政协五届
三次会议。

  这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当代著名女作家古稀之年,冤案平反重返文坛,又为文学的昌盛
而勤奋耕耘。《人民文学》1979年 7月号发表了第一篇写北大荒女标兵的故事《杜晚香》。讴
歌了宝泉岭的劳动模范,弘扬了北大荒精神。

  丁玲女士情系黑土地,长思北大荒,1981年 7月,她重返黑土地探望北大荒人,并与原农
场六委家属主任张文豪,好友何富有、薜瑞兰等人合影留念。

  丁玲女士在她坎坷的一生中,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二百多万字,为中国人民
留下了一大笔精神财富。

  1986年3月4日上午10时,丁玲走完了八十二年的人生道路,在北京协和医院告别人生。

  时任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党委书记的赵清景等总局领导,代表北大荒人参加了丁玲女士在八
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送上一面绣有“丁玲不死”四个大字的红旗,盖在丁
玲遗体上,以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