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场领导
第二节 农场领导
王玉海
王玉海(1912~1970.7),1912年出生于山西省虞乡县二区石围村的一个贫农家庭。
1931年9月,因家庭贫寒,经人介绍参加了杨虎城的国民党部队。1937年9月因在战斗中部
队溃败,回原籍。10月自愿参加八路军,在115师685团当战士。1943年 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大队长、炮兵团参谋长、预备一师
炮兵副师长等职。1958年带领部队集体转业到萝北创建农场。并由他担任创建予一师农场的场
长。1959年 8月,萝北县与农场政企合一,王玉海被调任萝北县县长,县委书记处书记,萝北
农场场长。1961年他调任宝泉岭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1965年,调东北农垦总局视察室任视察
员。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后,王玉海被调到兵团第二机械厂(现红兴隆机械厂)任副厂长。
王玉海参加革命后,注意思想改造。作战勇敢,逐渐由战士提拔到师级领导岗位,成为解
放军部队的一名高级指挥员。1958年他受命集体转业到萝北创建农场后,他以高度的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带领农场职工开展艰苦紧张的建场劳动,一边建筑简易房舍,
一边开荒播种,兴办工副业,解决生产、生活用品,为后来农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
年自然灾害时期,王玉海调任宝泉岭农场任书记兼场长后,他按照党中央当时提出的“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带领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发展生产。他处处以身作则,生活上
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广大干部职工的好评,调离农场后仍然
关心农场的各项建设,1970年7月15日,因患心肌梗塞病逝,终年58岁。
徐官
徐官(1909.8~1991.9),1909年8月生于山东省招远县四区大尹格庄的一个贫农家庭。1939
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副大队长、营长、副团长。
1958年集体转业到萝北县创办农场。
曾任予一师农场副场长、江滨农场场长、萝北县副县长、县委书记处书记、萝北农垦分局
副局长、萝北县委第二书记兼宝泉岭农场党委第一书记,宝泉岭农场革委会主任,黑龙江省生
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五团第一副团长、宝泉岭农场顾问。1982年1月离休,享受厅局级待遇。
徐官青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投身到抗日战争的前线,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顽强的战斗。
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
徐官在解放战争时期,经受了枪林弹雨的考验。他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英勇作战。不怕流血
牺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1958年,徐官转业到萝北县开发建设北大荒,直到1982年1月离休。
无论在延军农场、江滨农场,还是在宝泉岭农场,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
作风,坚持原则、团结同志、平易近人、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深得群众拥戴。
1991年9月12日病逝,享年82岁。
孙燕璋
孙燕璋(1918.10~1995.5),1918年10月28日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东宋乡翟村。1940
年2月参加革命,1941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军区特务连战士,后勤三分所护士长,
政治干事,二十七军后勤三所政委,二十七军八十一师科长,华东军区第一速成中学学员,二
十七军速成小学政治处副主任,预备一师政治部教导团科长、主任。1955年 9月授予少校军衔,
1958年4月集体转业来北大荒,任预一师农场分场、总场副场长,1966年3月调宝泉岭农场任场
长,1969年调兵团二师十一团任第一副团长、副政委、顾问。1983年1月离休。
孙燕璋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过莱阳战役、平渡战
役,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渡江战役的突破江防战斗和解放上海战役。他作战勇敢,不怕流血牺
牲,身先士卒,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1955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
三级解放勋章。
孙燕璋转业来北大荒后,始终保持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质朴节俭,和广大职工
家属打成一片,深受群众拥戴。尤其在宝泉岭农场担任场长期间,他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团
结同志、深入基层、关心群众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和妻子冷惠芳 (抗日战争时期参
加革命的老干部,时任农场小学党支部书记) 同时受到冲击批斗游街,但他坚信党,坚信人民
群众,忠诚党的事业。1980年,孙燕璋年逾花甲,退居二线当顾问。他虽不在其位,但仍谋其
政,热爱农垦事业,艰苦朴素,为北大荒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被军川农场党委评为模范党员。
1995年5月17日下午1时,孙燕璋因心脏病医治无效病逝,享年77岁。
姜春晓
姜春晓(1938.11~1993.9),1938年11月 1日出生于吉林省双辽市。1962年9月毕业于吉林
农业大学特产系果树园林专业。毕业后分配来农场园艺队任技术员。
1966年7月入党。兵团时期,任宣传股股长,兵团撤销恢复农场体制后,任宣传科长。1980
年3月调任宝泉岭管理局农林处任科长。后调回宝泉岭农场任林业科长。1983年7月任农场党委
副书记,1984年3月任农场党委书记。1987年2月调任中共宝泉岭管理局纪委宣传部部长,1989
年6月任中共宝泉岭农场管理局党校校长兼党委书记。
姜春晓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参加农场建设的大学毕业生。他在担任园艺队技术员期间。积
极参加生产劳动,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之路。当时园艺队栽种大量果树,他与工人一起
剪枝、嫁接、改良品种,为农场的果树栽培事业做出了贡献。他在担任宣传科长时期,在场党
委和政治处的支持下,组织排演了为“四五事件”平反的大型话剧《于无声处》,并积极支持
时任政治处副主任的夏玉洲起用了被姚文元等人错误打成右派当时还没有平反的《长江月报》
编辑王业担任导演。《于无声处》话剧,先后在本场和鹤岗等地上演 6次。为“四五”事件的
平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工作着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姜春晓积极拥护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1984年姜春
晓担任农场党委书记,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坚
持原则,团结同志、公正廉洁、办事谨慎。1993年 9月17日13时,因交通事故身亡,终年55岁。
苗贡久
苗贡久(1916.8~1979.7),江苏省东海县人,1916年8月出生,1941年1月参加革命,1941
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部军械处任主任。
大尉军衔。1958年转业来宝泉岭农场,任三分场场长。1961年任农场党委书记处书记,1962
年任农场工会主席。“文化大革命”时,农场工会解散,
苗贡久先后担任二十七队指导员、商店指导员、干训队教导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拨乱反正,国家工会组织重建,苗贡久于1979年 3月重新回到宝泉岭农场工会,成为农场工会
筹建领导小组主要成员,他出席了省工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全面贯彻全国总工会第九次会员
代表大会精神,明确了新时期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总方针,会议结束回场
后,他注重加强工会干部的队伍建设和各级工会组织建设,组织会员和职工学习《工会章程》,
在宝泉岭农场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他又当选为宝泉岭农场工会主席。
苗贡久先后两次担任农场工会主席,他在任职期间,加强农场职工队伍建设,开展劳动竞
赛,引导职工积极投入到农场的各项经济建设之中,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农场工会开办
职工夜校,任用了当时被错划为右派的丁玲、陈明、王业为夜校教员,为职工传授文化知识。
为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组织文艺演出和各种体育比赛。
苗贡久在工会恢复筹建的1979年春,是带病工作的,每天低烧,身体虚弱,但仍坚持工作。
1979年5月,他住进了医院,1979年7月21日走完了他献身北大荒建设事业之路,终年63岁。
刁奇
刁奇(1926.6~1991.9),1926年6月生于山东省文登县葛家乡韩家庄村。1940年3月,在文
登县参加革命,1942年入党,历任县大队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四纵十师独立营一连
指导员、副大队长,辽东军区后勤部三中站副政委、教导大队中队长,辽东军区军官教育大队
教育股长,东北军区政治部联络部教育股长。
1950年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开发建设宝泉岭农场时来场。1952年解放一团集体转业后,
刁奇任宝泉岭农场作业科长,1953年任副场长,1958年任一分场七队副队长,1960年任一分场
总支书记,1962年任农场副书记、副场长,1964年调东北农垦总局农业机械化学校任校党委书
记,1969年 8月调兵团二师十五团任副政委,1969年12月调兵团第二机械厂任副政委、政委、
党委书记,1981年离休,1991年9月28日,因心肌梗塞病逝,享年69岁。
刘俊贤
刘俊贤(1928.9~1998.3),1928年 9月出生在山东省伍莲县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1943年
11月投身革命队伍,参加抗日救亡斗争。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抗日滨海支队十三团战士、通讯员、东北人民自治军十九旅副排长、文化教员、排长、
党支部书记;东北一纵队三师教导队学员;警卫营副指导员、党支部书记;中国人民志愿军赴
朝38军114师教导队教导员;38军114师政治部政治协理员。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58年转
业后,历任宝泉岭农场党办主任、党委副书记、副场长;东北农垦总局农业机械化学校党委副
书记;汤原农场党委书记;1964年后调辽宁省工作,先后任辽宁大厦副总经理;东北旅社总经
理;辽宁省政府接待处党委委员等职务。
刘俊贤15岁就投身革命,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
多次受到部队的表彰。曾被评为滨海支队“爱民模范”;“改造落后连队的好干部”;曾荣立
二等功两次。荣获了三级国旗勋章。
刘俊贤在农场任职期间,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呕心沥血、勤奋工作,为农
场建设做出了贡献。
1998年3月10日16时25分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病逝,享年70岁。
王国述
王国述(1925.10~1997.11),1925年10月生于山东省文登县,1942年 8月参军入伍,1943
年 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排长、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
团政委。1958年4月集体转业到萝北县任予一师农场二分场党委书记。同年7月任江滨农场党委
书记。10月任萝北县委书记处书记。1959年 6月调合江农垦局农业技术学校任副书记。1962年
调宝泉岭农场任党委副书记。1966年 2月调五九七农场任书记。1972年任江川农场政委,1979
年调农垦总局纪律检查组,1981年3月离休。
王国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年代里,身先士卒、勇敢作战,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
略,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做出了贡献,转业来北大荒后,他带领转业官兵,早起晚睡,
披星戴月,在延兴荒原上建起了“马架新村”,1959年 6月调任农技校党委副书记,他带领全
校师生员工进行劳动建校,仅用半年时间,就建起了 7栋教室、宿舍和一个大食堂。1961年调
任宝泉岭农场党委副书记,他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秋收时节,他带领二分场职工,抢收南片大
豆结束后,又到四分场抢收。职工反映说,王书记带领我们进行“南征北战”。王国述在他战
斗工作的地方,始终保持老八路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忠诚党的革命事业。1997年
11月28日病逝,享年72岁。
程远哲
程远哲(1921.11~1985.10),1921年11月10日生于山东省海阳县。1942年 2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2月~1948年6月,在山东海阳县磊石区工作。历任磊石区组
织部组织委员,区委副书记等职。1948年 7月至1954年10月,在山东省文登地委工作,历任农
委会副书记,省分局党校班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1954年11月至1958年 8月任友谊农场四分
场党总支书记;1958年9月至1966年3月先后任汤原农场、五九七农场党委书记;1966年 4月至
1979年7月,任宝泉岭农场党委第二书记、兵团二师十五团副政委等职;1979年 8月至1982年2
月任宝泉岭农场顾问。同年3月离职休养。1985年5月经省委组织部批准,享受省副局级待遇。
程远哲参加革命43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坚持原则,深入实际,尤其在“文化大革
命”期间,他相信党,相信群众,意志坚定。
程远哲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程远哲因长期患糖尿病,后转化为尿毒症,医治无效,于1985年10月 5日12时,在哈尔滨
市病逝,享年64岁。
宋宗顺
宋宗顺 (1939.12~1997.3),1939年12月20日出生在安徽省界首市大宋庄。1960年考入安
徽工业大学,1965年毕业,分配到宝泉岭农场十三队,任区化员。1970年调十五连任教员,1977
年调农机科任技术员。1979年任农机科副科长。
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农场机务副场长,1984~1985年任农场工会主席。1986
年任机务副场长,1996年任农场调研员。
宋宗顺大学毕业后多年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工作
勤奋,吃苦耐劳,他担任农场领导后,一直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生活节俭,廉洁
自律,坚持原则,一身正气,平易近人,团结同志,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
线、方针、政策。对兴办家庭农场,农机具转卖给职工后,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坚持标准化作
业,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他在担任工会主席时期,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红花送到地头”
活动得到广大职工好评,促进了生产发展。宋宗顺具有较强的农机学科知识和农机管理经验,
为宝泉岭农场农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1997年3月21日,因肝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