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劳动模范
第三节 劳动模范
1988年总局劳动模范许永健
许永健,出生于1948年 2月19日,江苏省睢宁县人。1964年在宝泉岭农场参加工作,1970
年入党。历任农场三队副队长,三十二队队长,六队队长。1974年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
1988年在六队担任生产队长时,他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落实土地承包方案,不是盲目地照搬
外地经验。通过算细账,搞对比的方法,制定适合本队承包的特点。解决了职工心中的思想顾
虑,使家庭农场承包方案顺利落实。在工作中,他能够坚持执行队规民约,对待群众一视同仁,
坚持自罚,同时积极鼓励群众发展多种经营。在奶牛养殖上,他提倡奶牛改良,实行科学饲养,
基本上改良成产量高,品种纯的奶牛。1987年全队各家庭农场交鲜奶一次就收入17.8万元,由
于粮食管理科学化,经济效益由1986年的34.7万元上升到56万元,成绩显著,1988年被评为总
局劳模。
1988年总局劳动模范刘忠富
刘忠富,出生于1941年 3月,辽宁省东沟县人。毕业于富锦师范,1962年参加工作任宝泉
岭农场小学教师,1972年任中学教师,1981年任中学教导处主任,1982年 2月入党,1983年任
中学副校长,1984年任校长,在担任中学领导职务期间,他一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执行
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他既是校长,又十分注重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从
党团组织到教师,工人和学生,只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去主动做思想工作。一中是一个
拥有30个教学班,1 500多名学生,160多教职工的完全中学,摊子大,管理难。他担任校长以
来,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与教师、工人一起探讨管理方法,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
先后制定了《总务工作意见》和《教学工作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他注重改革,经常
深入班级听课,和学生教师交谈,探索教改方法和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最后制定出适合学校
实际的《教学改革方案》,大大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推动了教改工作,教学效果明显提
高。
1988年总局劳动模范张齐文
张齐文,1941年6月出生,山东省齐河县人。1959年7月支边来宝泉岭农场,历任造纸厂工
人、副厂长、厂长、服务站站长,1984年二次担任造纸厂厂长。他带领全厂职工锐意改革,落
实企业放开经营,实行联产联利承包责任制。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狠抓经营管理,扩大再
生产,挖潜改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并着重在上水平,上拳头产品上下功夫。改革的第
一年,1985年实现产量,产值,利润三超历史,实现利润 113万元,完成计划的226%,1986年
实现利润85万元,完成计划119%,1987年实现利润 133万元,完成计划的295%,职工人均收入
1987年为1 579元,比1984年866元增长82.3%,职工生活显著提高。
自1985年以来,生产上做到责、权、利到人,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
性。1985年11月SHL20-/400锅炉配套 1 500KW背压式流轮发电机组投产,1987年扩建一台1575
短长网纸机做到了生产扩建两不误。他狠抓主导产品,上新品种,主要产品有:凸版纸、卫生
纸、胶印书刊、书写、单胶、打字、邮封。其中凸版纸、卫生纸被评为部优产品。
1988年总局劳动模范任文安
任文安,1940年8月4日出生,辽宁省宽甸县人。1965年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分配来农场,先
后任农业科见习技术员、十七队技术员、种子公司技术员、十七队队长、农业科科员、农业科
长,1991年任宝泉岭农场副场长,1990~1992年连续三年被管局党委评为优秀党员。自1984年
任农业科长职务以来,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全场农业技术人员,利用各种机会参观学习,指
导和示范,并在1987年冬季举办了两个月的农业技术人员学习班,使全场农业技术员的业务水
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农业生产上他经常深入到田间落实各项农业新技术,新措施,指导农业
技术工作,因此对1987年实现粮豆总产居本场历史第一位起了很大作用。
1987年,他组织和指挥全场飞机防虫,防病和追肥工作,对全场14万亩小麦粘虫的发生进
行了及时防治,避免了全场小麦因虫灾而造成的减产和损失。在飞机作业中,对全场18万余亩
大豆、玉米喷肥、防病工作,使农场纯盈利94万元,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技术上,他注
重总结吸取、使用和推广场内及外地成功经验,试验并推广了杜阿混合的玉米灭草剂和菊脂加
香油的灭虫配方,降低了农药成本 40%,并提高了药效,这两项成果均通过宝泉岭管局的鉴定。
1991年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张秀东
张秀东,1934年8月7日出生,山东省沂水县人。1959年从山东支边来到农场二十七队,一
直从事养猪这一行。1987年入党。
1984年底,他和老伴关喜培借资 3万元买下队里800多平方米的猪舍,养肥猪180头,仔猪
700头,还养了3头奶牛,2头肉牛,180只鸡,走上了勤劳致富、兴办家庭养殖场的道路。1986
年底,还清了借资。“七五”期间,张秀东养肥猪100多头,仔猪1 000多头,累计盈利10万元,
固定资产8万元。
张秀东有18万元资产,他常想,我虽然富了,但决不能成为目光短浅的守财奴,只是把它
当作党、农场和广大职工交给他发展养猪生产和社会贡献的基石,1987年春,队里决定办一个
麦芽厂,但资金奇缺,他知道后,借给队里1万元,并支援3 000元建厂。
多年来,他为贫困户垫、借资 3万多元发展生产。他对下一代的成长尤为关心,1989年农
场捐资建一中数学楼,他捐款600元,为幼儿园捐款 700元,为灾区捐款等合计2 000多元。他
致富不忘众乡亲,扶持有困难的职工发展致富。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几年来,他先
后被农场总局授予劳动模范和农垦企业家等光荣称号。
1993年总局特等劳动模范郑培珂
郑培珂,1952年 1月出生,山东省日照县人,1970年参加工作,1982年入党,历任宝泉岭
农场食品厂工人、副厂长、厂长,1985年任宝泉岭新星乳品厂厂长。从1984年筹建新星乳品厂
就任厂长以来,经过8年拼搏,使新星乳品厂位于垦区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1986年投产以来,累计创产值6 132.9万元,实现利税 900余万元,1987年至1992年连续6
年利润超百万,1992年在乳品行业出现滞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产值1 386.7万元,利税174.8
万元的好成绩,宝牌奶粉投产以来,先后获省优部优,消费者满意奖,绿色食品称号,首届农
业食品博览会银质奖。他本人被评为管局先进工作者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为取得企业的最佳效益,他积极引进科学的工艺技术,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先后
采用了以脂计价收购鲜奶和余热回收等技术改造,为工厂节约17.9万元的资金。他还通过各种
措施加强企业管理实行产量工资,有效地调动了广大职工提质降耗的积极性,使物耗显著降低。
以1992年为例,该厂生产奶粉1 500吨综合耗能由省规定的 2.7吨原煤降低到1.5吨,仅综合耗
能一项就创利润15.2万元。
1993年总局劳动模范于广亮
于广亮,1949年 4月出生,山东省平阴县人,1968年参加工作,1969年入党,历任克山农
场四分场二十四队副队长、副指导员,1973年任宝泉岭农场七队副指导员,1977年任煤矿副书
记,1978年任粮油加工厂副厂长,1984年任粮油加工厂厂长。他担任粮油加工厂厂长三年间,
累计创产值2 000万元,获利润220万元,1992年突破利润83万元,被管局授予“双文明标兵称
号”。
他任厂长期间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技术培训工作,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几年来他先后与省内外大、中
专院校取得联系,选派了10余名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同志到密山和哈粮校进修专业知识,同时
还聘请了哈粮校教授来工厂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广招门路找米下锅,他除加强了销售队伍外,
身为厂长的他,还经常带病搞推销,他联系的鹤岗市兴山矿等几十个单位都是年购百吨以上的
大客户,为产品推向市场打开了局面。同时,还积极的承揽代加工业务。
1992年为鹤岗各青年点代加工小麦4 000吨,大豆700吨,仅加工费一次就创利润45万元。
三是开发新产品,扩大市场占有量。1990年开始组织试产“特二”粉,当年加工50吨,1991
年批量生产1 000吨,1992年上升到1 500吨,由于适应市场的需要,产品不但打开了本地区市
场还打入了辽宁省普兰市,而且每吨可比普粉多获利120元,三年累计多创收30.5万元。
1993年总局劳动模范李奕来
李奕来,生于1930年 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1951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58年转
业来宝泉岭农场,先后在一分场养猪队、二十队、三十三队当工人、畜牧技术员,1960年入党。
有人说:“屈死不告状,穷死不养猪”。然而1958年随十万复转官兵来开发北大荒的李奕
来,的确是靠猪发了家。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宝泉岭农场三十三队,倾刻间几台旧式机车和配套机械被
抢包一空。土地也承包到户,只有那个年年亏损一万多元的养猪场无人问津,李奕来主动与生
产队签了承包养猪的合同。
从此,他靠勤奋的劳动和科学管理,精心饲养着他的猪群,经过 9年的拼搏,发展到了拥
有固定资产30多万元的养猪大户,仅1990、1991两年间就获利润10万元。
李奕来富了,可他并没像有些万元户那样,先治自己的穷窝,而是把钱用于集体和众乡亲。
1991年,队里要购置一台1065收割机,但因缺少资金而迟迟不能实现,老李得知后主动拿出现
金8万元,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
1990年,他买了台130汽车交给儿子开,每年仅义务出车至少要搭上6 000元, 全队有60%
的家庭得到过他的资助,有还的,也有不还的。
他手中至少还有 7 000多元的“白条子”人称“死期存折”。队领导说:“几年来他为学
校,党团活动等捐款3 000多元是我们知道的数,不知道的究竟有多少我们也说不清”。
1993年总局劳动模范刘晓明
刘晓明,女,生于1966年7月,安徽省太和县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为农场青年果树场
合同制工人。自参加工作后,勤奋劳动、敢于拼搏,她靠“自信、自爱、自强”的精神闯出了
一条靠庭院经济致富的路子来,成了一位名符其实的“庭院经济致富女状元”。
1987年,刘晓明主动承包了没人问津的“东山果园”,果园距场部十几里地。由于她缺少
资金,不懂技术,经营的头一年就成为果树场的亏损户。实践使她认识到,要干一番事业,单
有热情,胆量不行,于是她到书店买回一大撂关于果树管理的书籍,阅读了十几万字的果树栽
培资料,多次参加农场和管局举办的果树管理技术培训班。专程到哈尔滨学习一个月的果树栽
培与管理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术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她采取了去弱留壮,去老留新的科学
剪枝法,同时给果树施用大量的有机肥改良土壤,终于使果园扭亏为盈。
承包果园手里有了盈余。1990年冬,她又开发庭院经济搞起了创收,1993年, 她家有8头
母猪,4头后备母猪,肥猪70余头,种植苹果树累计盈利8万余元。
1996年总局劳动模范邢伟
刑伟,1960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77年9月参加工作,在宝泉岭农场食品厂当工
人,1983年任食品厂副厂长,1985年入党,同年入黑龙江农垦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系工
业管理专业脱产学习。
1989年任新星乳品厂第一副厂长、党支部书记。1993年任宝泉岭农场对外经济联络部主任,
1994年任新星乳品厂厂长、工程师,当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乡镇青年企业家。担任厂长以来,带
领全厂职工,从强化企业内部改革着手,真抓实干。在厂内实行干部聘任制,职工实行聘用制,
优化组合,工资实行岗位分流,质量效益挂钩,取消工资固定制,解决了分配不公的问题。他
把目光紧紧盯在消售和原料两个市场上。在资金使用上实行“三保三压”。即保生产、保固定
费、保奶资,压招待费、办公费、修理费。在货比三家择优择廉的前提下,抓住时机采购。并
通过原料采购和与其它厂家搞联营,共为企业赚回近40万元的利润。
邢伟注重加大奶源基地的建设和乳粉品种的更新换代。为了扶持奶牛饲养户的积极性,不
但按时兑现奶资,而且及时调整鲜奶收购价格,并向奶牛大户无偿提供鲜奶储运奶桶,向奶户
无偿供应饲料盐35吨,为购牛户争取提供购牛贷款50万元。
新星乳品厂在邢伟的带领下,1995年创产值1 737万元,上缴税金93.4万元,实现利润157
万元,突出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1996年总局劳动模范闫兴泉
闫兴泉,1964年7月5日出生,山东省平阴县人,1984年参加工作,1990年入党,历任二队
工人,农业技术员,1988年任二队副队长,1991年任队长,1993年任队长兼书记。自1991年担
任队长以来,生产队盈利359.7万元,上交利费税302万元。为场院建起铁栅栏、改建了卫生室,
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户户烧上了液化气。1995年粮豆总产突破4 000吨,盈利187万元,经济效
益居全场农业生产队之首。
1995年为了使二队经济再上新台阶,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他带领全队职工对 120多公顷
低洼易涝地,实行旱改水工程,在水田开发过程中,他每天跑地号、查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
决,保证了新改稻田按期注水,并100%实行了“旱育稀植”新技术,水稻单产创历史水平。在
加大水田的同时,他不放松对大田作物的管理,狠抓标准化作业,引进高产优质良种,合理种
植,耕作,使小麦,玉米直播,玉米移栽单产超历史,效益十分可观。
1996年总局劳动模范代桂兰
代桂兰,女,1962年12月生人,四川省沐川县人。自1988年办蛋糕厂。经过多年的艰苦奋
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创产值10多万元,获利 2万多元。连续多年被评为农场、
管局先进个体劳动者,并获黑龙江垦区“十佳杰出青年”称号,1995年在垦区“巾帼建功”竞
赛活动中,被授予“十杰妇女”光荣称号。
代桂兰因左臂残疾,失去了就业的机会,但她与命运抗争,做生活的强者。1987年她试办
蛋糕厂失败后,并没有灰心,她鼓足勇气,继续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因产品质量好,销售量
猛增,不仅满足了宝泉岭地区消费者的需要,而且还销到鹤岗、鹤北、汤原等地。
她富了,但没有忘记周围仍然贫困的姐妹和其他同志,这两年她先后扶持了 5个贫困户,
提供技术,原料和资金,帮助他们办蛋糕厂,使这几个贫困户很快就脱贫走上了富裕路。
1996年总局劳动模范马有荣
马有荣,1940年 9月生,黑龙江省富锦县人,1956年参加工作,1975年入党,历任五连会
计、二十八连副连长、七连指导员、六队书记、队长,商业公司经理,商业科长兼商店经理。
1995年他带领全店员工勇于拼搏,锐意进取,为国家上缴税金15万元,实现利润11.7万元,职
工人均收入5 300元,分别比上年提高5%、17% 和38%。商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社会
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深化改革上,他不等不靠,敢闯敢做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是实行联销计划承包制;第
二步是实行联利计酬二定一包制;第三步是实行股份合作制。在经营上他实行“硬”的约束,
提出“六抓突出”的措施,一是抓住旺季,突出经营特色;二是抓好淡季,突出应季商品;三
是抓好服务,突出为顾客排忧解难;四是抓好经营布局的调整,突出商品专柜作用;五是抓商
品质量,突出维护消费者利益,六是抓各岗位协作,突出销售中心环节服务。
1996 1999年总局劳动模范李小平
李小平,生于1960年 6月,山东省寿光县人,1977年参加工作,1985年入党,中学高级教
师。历任农场中学教师、政教主任、教务主任、中学副校长,1993年任农场中学校长。他担任
校长后,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拓宽办学思路,带领全校教职工团结奋进。他在1996年
至1998年担任校长期间,对任何工作都精心筹划决策,系统管理,指挥教学,组织实施。他强
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与大家团结协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三个面向”把培
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做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宝泉岭农
场中学无论是教育教学成绩,还是办学条件,均创垦区同类学校一流。三年来,学校初中毕业
生毕业合格率达100%,初中毕业班统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分局榜首。
高中会考合格率均在98%以上,452名高中毕业生,被高等院校录取了 211名大学生。在改
善办学条件方面,1996年,他筹集30多万元资金购置了计算机,使 2 000多名师生都进行“第
二文化”教育。1998年,他筹措13万元建了电化教学室,使部分学科达到了电化教学,使全部
学科达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
由于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成绩突出,1996年被农场、管局评为先进集体,被总局评为“双
全学校”、“规范化建设示范学校”,被省高考招生办评为“优秀规范化考点”,被省教委、
体委评为“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先进集体。1998年被总局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被省教
委评为“双全学校”,被省教委和省体委评为“传统项目学校”。宝泉岭农场一中于1998年晋
升为“垦区重点中学”。
1990 1996 1999年总局劳动模范王东升
王东升,生于1961年2月8日,山东省梁山县人,1977年参加工作,在农场六队当工人,1984
年入党。从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奋斗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担任 08-1537号车长,该车从1985年
到1998年,无一次大修,无重大机械事故,在宝泉岭分局被誉为“标兵车”。多年来他的机组
平均作业量都是15 000标准亩以上,平均每年获效益均在 7万余元,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双丰收,深受农场职工的称赞。
多年来,王东升一直坚持质量第一,向质量要效益,在田间作业始终坚持标准化、规范化
和科学化。机车和农具达不到标准就不下地,地整不好就不播种。他一贯做好机车和农具的检
修保养工作,无论春夏秋冬,每天作业回来以后,都能坚持保养机车,清理灰尘,机车始终都
能保持良好的状态,确保了机车出勤率,机车任何时候都做到“五净四不漏”,每年播种都因
质量好、作业标准高,被农场干部职工誉为“放心车组”。在生产队地况不好,没人干的活,
只要叫他干,王东升从不讲价钱,二话不说,把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每年就这一项他就少收
入6 000余元。
1999年总局劳动模范潘聚贵
潘聚贵,1963年 6月出生,山东省沂水县人,1979年参加工作,在宝泉岭农场二队当工人,
1992年任二队副队长,1997年任队长,1997年入党。他担任队长的1997年可以说正值水稻种植
业极其低落的一年,宝泉岭农场水稻生产面临着历史以来最为困难的局面。他把任职奋斗目标
放在建设高标准水稻生产队这一长远规划上。
他充分利用农场水稻种植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种植大户带头开发水田。两年时间使水田
面积由过去的370公顷发展为2000年的 6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0%。与此同时,他在水田配
套工程建设上投资50多万元,修建配齐了提水分流和耕作机具,桥涵、闸、渠、道路建设配套,
为进一步发展水稻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水田种植高标准、高技术含量是取得高效益的根本。在水稻品种、育秧、田间管理等环节
上,他严格执行农场有关要求,使二队迅速成为农场水稻种植标准队。每年农场的育秧插秧定
标会或现场会都在二队进行,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种植户承包水田的积极性,也有效地提高了水
田种植水平。1996年至1998年,全队水稻总产每年都以 85%的进度递增,三年来已累计生产水
稻10 976吨,年年完成农场下达的各项任务粮的上交。其中,1997年水稻单产7.5吨,总产3 800
吨,创利130万元。
1999年总局劳动模范李凌忠
李凌忠,出生于1950年 8月,河北省保定市人,1968年参加工作,在宝泉岭造纸厂当工人,
1995年下岗。下岗后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步走向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他以1 700
元的小作坊起家,发展到现在生产12种型号民用锅炉,每年销售各种锅炉3 500台, 拥有厂房
400多平方米,电焊机8台,挂臂钻2台,冲压机2台等设备,固定资产达28万元,并取得了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1994年 5月,李凌忠下岗,也是他建厂最困难的时候,一瓶氧气20多元,可当时却拿不出
钱去买,没办法,找人商量只好把正下蛋的鸡卖了,买回了氧气,才使生产正常进行。在生产
中他始终把握自己的原则,就是靠产品质量、靠信誉、靠售后服务,使产品销售逐年增长,从
1994年生产的50多台,到1998年的3 500多台,共销售各种锅炉1万台,创产值80余万元。通过
技术改造,“烈火牌”民用锅炉获国家专利号C09311857, 这种锅炉比其它型号的锅炉节能30
~40%以上,又有上火快,保温好、热效高等特点, 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产品远销到吉林省、
七台河市、建三江等地。
1999年总局劳动模范孙建华
孙建华,1970年出生,江苏省灌南县人。1990年从宝泉岭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星乳品
厂。1993年下岗,1994年 3月21日创办华鑫机械厂,由办厂初期的两名下岗工人的小作坊发展
到现在的2个工厂、一个农机销售商店的经济实体,由四处借款办厂到固定资产100多万元,年
产值400万元,年缴利税10多万元的中型企业,有职工100多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孙建华深知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更离不开
各级领导对他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孙建华要尽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 他积极参加团委开展的
“一加一”助学活动,参加救助了一名贫困学生。1997年农场办公楼着火,他得到消息后,第
一个到场办公室捐款 2 000元。1998年全国抗洪抢险,他也积极投入到抗洪大军中,为抗洪队
伍无偿制造船只和排水器具,价值6 800余元,受到全场人民的高度赞扬。
1999年总局劳动模范黄性厚
黄性厚,1956年 6月生,山东省梁山县人。1975年参加工作,在宝泉岭农场三十四队当工
人,1981年入党,同年任三十四队副队长,1983年任三十四队队长,1985年入黑龙江省农垦管
理干部学院经管系农学专业脱产学习 2年,1987年回场任四队队长,1988年任三十四队队长,
1991年任十四队队长。
黄性厚担任队长期间,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廉洁、务实的原则,同群众打成一片,从不
搞特殊化,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在1999年初民主选举队长中获得98.7%的赞成票。
十四队地处山区丘陵地带,低温寡照,属第三积温带下限,综合条件在全场属中下等。该
队有耕地面积 896公顷(全部是旱田),1995年以前产量不稳,年年亏损,1995年以来,黄性厚
带领全队职工锐意改革,坚持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的方向,因地制宜,大搞覆膜,坚持科学种
田,1998年全队上下齐心协力战胜了严重的低温和旱、 涝灾害。1998年实现粮豆总产3 025.8
吨。其中小麦单产4.6吨,玉米平均单产8.5吨,连续四年全面完成农场下达的各项生产财务指
标,实现了粮食增产,农场增效,职工增收,截止1998年底生产队全部收回各种挂账款,实现
了全队83户职工无一人挂账。
1998年 8月,垦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抗洪防汛期间,他的父亲因患重病在农场
职工医院住院已4个多月,并且病情逐渐加重,生命垂危。8月21日,根据上级指示,宝泉岭农
场紧急动员,组织 700多人的突击队去梧桐河支援抗洪抢险,要求队长亲自带队,黄性厚不顾
大家劝阻,毅然带领全队突击队员奔赴抗洪第一线,当车队行驶途中,传来父亲病逝的噩耗,
黄性厚强忍着泪水,把无限的悲痛化作了抗洪抢险的巨大力量,带领全队突击队员,一身水一
身泥地干起来。他身先士卒,充当先锋,在他的带动下,全队突击队员干劲高涨,出色、圆满
地完成了抢险任务。《农垦日报》报道了他感人的事迹,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扬,1998年被总
局授予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
1999年总局劳动模范宋国喜
宋国喜,女,出生于1955年 7月,山东省烟台市人,1971年参加工作,在宝泉岭农场菜队
当工人,1994年入党。1976年农场体制改革,菜队与二十七队合并,为二十七队工人,多次评
为农场的先进生产者。1985年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后,宋国喜开始自营种菜,从一个温室,一个
大棚起家到目前发展到拥有十个日光温室大棚的生产基地。十多年来,她注意观察市场,掌握
市场需求,运用科学管理,勤奋耕耘,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
蔬菜生产专业户,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共为宝泉岭地区人民提供了50余万斤新鲜蔬菜,纯
收入18万元,为丰富人们的菜篮子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96年初,宋国喜看到宝泉岭地区还没有一个专业生产蔬菜基地,她决定搞蔬菜基地。在
农场工会和生产队的大力支持下,她多方筹措资金20余万元,于1996年夏季在承包的一垧菜地
上开始动工,建成了十幢占地面积 4 5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大棚,并至当年秋季就在棚内栽种
了黄瓜、西红柿、辣椒等本地热点菜。
三年来,她的蔬菜基地吸引了垦区各地的领导和职工,她把经验传授给大家,三年共为宝
泉岭地区人民提供各类鲜菜20余万斤,纯收入1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