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李琰

第四章 知名人物

李琰



   神龙腾飞

   ——记第十五届冬奥会金牌得主李琰

   梁亚萍

  历史不会忘记,1988年 2月25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第十五届冬季奥运会上,黑龙江选手
李琰,以1分39秒的成绩刷新了1 000米女子短道速滑世界纪录,为祖国夺得了冰雪界沉寂20年
后的第一枚金牌。

  一时间,李琰成了世界性的新闻人物,冬奥会组委会特意为她绘制了一幅宣传画。画面是
李琰侧身飞跃弯道,五星红旗做背景,四个汉字是“神龙腾飞”。当地报纸以整版篇幅刊登了
这幅彩色宣传画。卡尔加里体育馆内外、街头巷尾、 新闻中心到处都是“神龙腾飞——LIYAN
(李琰)”的话题。

  此刻中国大地受到同样的震动。李琰的家乡宝泉岭,父母、弟妹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电视
机前,只见李琰站在领奖台上,听着那雄壮的国歌,望着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热泪禁不住
夺眶而出。妈妈控制不住,也悄悄地抹起了喜泪。

  厚厚的荧光引起了她长长的回忆。

  女儿李琰生长在北大荒宝泉岭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漫长的严冬,为她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
越条件。北大荒的孩子喜欢风雪,不管数九寒冬,还是冰天雪地,她的两只小脚丫不停地在雪
地上打出溜滑。李琰就是在这冰凌的世界里长大。

  9岁那年,她第一次好奇地穿上体育老师递过来的冰鞋, 成为这支小滑冰队的一员。为了
买冰刀和运动服,秋天李琰和同学们一起去大豆地里割大豆;冬天在教练的带领下,到山沟里
割条子卖。参加训练李琰更是刻苦,常常一穿上冰刀,就忘了回家吃饭,总是要父母从冰场把
她叫回。

  1979年冬天,宝泉岭地区举行冰上运动会,合江体校的王校长、贺教练应邀前来参加大会,
并从中物色了四名小队员。李琰得知没有自己后,央求父母替她讲情。一个12岁的小姑娘,离
开父母,独自去拼搏,父母能放心吗?但为了孩子的前途,父亲还是去找了体育老师,“把李
琰带出去闯一闯吧。”……

  合江体校三个月的试验期对李琰来说,既漫长,又短暂。离开父母有很多不便,需要自己
独立生活。三个月一结束,也是她业余体校生活的结束,李琰被退了回来,她手里拎着提兜,
低着头站在家门口,还没说话,眼泪就扑哒扑哒一串一串地掉下来。

  “是先天不足吗?”妈妈扪心自问。

  李琰早产,呱呱落地时才 4斤3两,先天不足给李琰带来的是瘦小多病。8岁那年得了肺结
核,长期注射青链霉素,大量服用雷米封,药的副作用,使她听力减退。肺病刚愈,肾脏化验
又出现两个 “+”号,接着是肝肿大。经过全面检查,医生说:“李琰还有某种先天性的病变
嫌疑,攒够钱上北京的大医院去做手术。”

  难道女儿真的就被判了“死”刑。做父亲的不甘心,他不得不为女儿去奔波。他直接去找
女儿的教练,出乎意料,贺教练被李琰那挚著的追求所感动,“放心吧,孩子交给我了。”教
练爽快地留下了李琰。

  带着沉痛的喜悦,带着父母的希望,李琰第二次走进合江体校,重新开始了她的滑冰生涯。

  李琰训练刻苦,滑冰技术逐步提高,但就是个头小。教练在墙上给她的个划了个杠,隔些
日子就拉她去量一量。

  “李琰,你的个怎么老不见长呢?”每次教练都摇着头问她。

  是啊,没有高个、长腿怎能滑出优异成绩呢?……

  李琰更加刻苦了。靠天资聪慧,靠自强不息,靠刻苦努力,1982年1月,首次参加在哈尔
滨举行的省五届冬运会就取得速滑赛少年组全能第三名的成绩。1983年1月在吉林省全国少年
速滑比赛中,又夺得少年乙组单项冠军。

  翌年5月,李琰被选调到牡丹江市体工队。

  并由原从事的长跑道速滑,转为短跑道训练。

  短跑道速滑,1981年由日本传入中国,它是在室内周长为111.12米的椭圆型冰球场地进行
的速滑比赛,场地小,弯道多,选手们在狭窄的跑道上对抗,技巧性强,竞争激烈,在速度上
不可能超过跑道周长 (400米或33.3米)大的速滑项目。冰雪界专家认为,短跑道适合中国人,
尽管这个项目当时只有几个国家开展,还未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其自身特点预示着它
有可能在世界上普及,国家体委决定,在国内开展短跑道速滑训练。随后,黑龙江、吉林两省
的几个地区相继建队,但队员多是从长跑道速滑转过来的。李琰就是其中的一个。

  从长到短的转变,对每个运动员来说,都得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由于不适应,李琰吃了许
多苦头,身上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不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黎明黄昏,运动场上经常闪动着
李琰那瘦小的身影。

  1984年11月上旬,全国速滑选拔赛在省城哈尔滨冰上基地拉开帷幕。

  赛场上每个运动员都奋力拼搏,准备创造出最好的成绩,向党交满意答卷。

  李琰也不示弱,以每秒10米的速度滑行,突然,脚底一歪,李琰整个身子冲出跑道,撞在
坚硬的围墙上。

  这一跤摔得好重啊,左腿骨四头肌断裂。

  哈医大医院的名医为她做了修复手术,里外缝了37针,教练望着徒弟那受伤的腿,禁不住
鼻子一酸眼泪落了下来。按一般规律,作为速滑支撑点的左腿受伤,就意味着冰上生涯的结束。

  李琰的心像镜子一样透明,她望着像慈母一样的教练,一种敬爱的感觉油然而生,伤痛并
未使她伤心、落泪,她反倒去安慰教练,像是教练得了重病。

  “你伤好后,有什么打算?……”“改行吧!”教练试探李琰的心思。

  “不!我不能半途而废。伤好,我还要回到冰上去。”李琰回答的非常坚决。

  “有这样的好队员,拼命也要把她扶起来。”李琰的个子在教练的心中突然长高了。

  年仅16岁的李琰并未因左腿受伤而就此罢休,出院后,立即投入紧张的训练中,由于伤腿
不能承担大力量,她就借着护膝和绷带的拉力进行小量训练。由于支撑点不牢,她一溜歪斜地
走在冰上,伤口经常被摔出血,可她全然不顾,顽强地坚持着、坚持着……

  该给家里写信了。是忘了?不!

  “妈妈,女儿只是受了点轻伤,以前不敢告诉您,怕您担心,现在好了,可以滑冰了……。”

  李琰正是在这转业改行和伤痛的考验中毅然地走过来了。学女排,争第一,摔倒了,再爬
起,腿伤算得了什么,它并不能阻挡中华健儿们为国争光的坚强信念。

  然而,为了信念,她需要战胜多少艰难和痛苦呀!

  李琰的左腿肌肉开始萎缩,比右腿缩短一厘米。阴天下雨肌肉麻木,疼痛加剧。她与医生
配合,用按摩、理疗来缓解。训练季节,穿上冰刀,伤腿不吃力,经常坐屁股墩。

  妈妈来看她,见她以顽强的毅力在冰上滑着,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

  她对妈妈说:“就不信,我比别人多付出一倍的努力,难道还出不了成绩。”

  她的犟脾气又上来了。

  “就凭你李琰,拖着条伤腿能出成绩?”“李琰还能滑冰吗?”有人怀疑。

  看冰场的老太太瞧出了门道。“李琰这孩子,有志气。”单独给她安排时间上冰训练,夜
里11点、早晨3点给李琰开绿灯。有人嫉妒,有人打抱不平,同老太太吵嚷起来。

  “太偏心眼,好腿不照顾,却要优待伤残人。”

  是啊,运动员要在最佳时间训练。李琰的腿不是已经萎缩了吗?还有什么培养价值?

  然而60年代著名的速滑运动健将,李琰从事短跑道速滑的启蒙教练王秀华,在谈到李琰时,
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

  “李琰不但苦练精神强,而且还虚心好学,从不用教练操心。她还注意向老一辈运动员学
习,训练场上经常看到她在著名速滑运动员展焕丽等的指导下进行严格训练,共同切磋技艺。”

  1987年,李琰凭着顽强的毅力出色的成绩被选进了国家队。她给父亲写信汇报说:“往年
都是别人出去,我留下,而今只有我出去了,我也算争了口气。”

  为了支持李琰滑冰,李琰的父母尽了最大努力,把每月170多元钱的收入寄给李琰100,家
中四口人只花70多元。有一次,为了李琰上北戴河集训,妈妈把自行车都卖了。自行车能值几
个钱?退居二线的父亲只好豁出去了,养猪!前院 9头,后院13头,压力太大了。可为了五星
红旗的升起,父母弟妹不停地忙碌着。仅仅几年,家里就给她投资8 000多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3月初,李琰在参加第六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室内短道女子3 000米
接力赛中,同队友一起夺得了第三名,并打破了全国纪录。

  同年3月末,在哈尔滨市举行的全国室内短跑道速滑赛中,她又一举夺得了女子全能和1 000
米、3 000米的三块金牌。

  年底在中日对抗赛中,她打破1 000米的全国纪录,获该项目第4名。

  1988年1月、2月间,又先后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室内短跑道速滑冠军赛及在美国举行的
世界短跑道速滑锦标赛,三次打破全国纪录,并夺得一项第一名,成为中国冰坛上的后起新秀。

  世界瞩目的第十五届冬季奥运会即将拉开战幕的消息传来了,给中国冰雪界带来了喜悦,
也带来了忧虑。中国冰坛沉寂20年,连续参加三届冬季奥运会都无声无息,“全军覆没”。人
们担心此届对中国选手来说,仍然是“交学费”。行家们评述,我国冰雪运动总体水平落后于
世界水平10~20年。冰雪运动极可能阻碍中国体育的腾飞,冰上运动必须打翻身仗。

  由谁来填补这个空白?又由谁来实现这从零开始的艰难突破,做为中国人尤其是冰上健儿
们,谁能扑灭心中燃烧着的那一团希望之火?!

  第十五届冬季奥运会前,国家女子短跑道速滑队教练辛庆山,带领全队加紧苦练,他告诫
队员:“这是我们崛起的良机,决不能错过。”

  1987年 5月,27岁的辛庆山独掌教鞭,担负起国家女子短跑道速滑队的主教练的重任。组
队伊始,李琰、李金艳、乔晶、张艳梅等一下子适应不了辛教练的大强度,高质量的训练要求。
过去她们做陆地模仿蹬冰步,一口气做50分钟,可按辛教练的标准,最多能走 3分钟,半年后,
四位姑娘参加中日对抗赛,成绩大幅度提高。昔日的队友望尘莫及:“我们服了!”

  1988年 1月份,中国队赴美参加世界锦标赛,李琰等四位姑娘的实力与加拿大、日本等国
的强手不相上下,她们看到了希望。在十五届冬奥会未揭幕前,李琰和队友们就赶到加拿大参
加预选赛,经过顽强拼搏获得团体总分第三名,才拿到去卡尔加里表演的“入场券”。

  1988年 2月13日,第十五届冬季奥运会在加拿大西部城市卡尔加里隆重开幕。在《相会在
一起》的主题歌声中,参赛的5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旗或会旗冉冉升起,中国运动员步入会场,
在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下,李琰挺胸,昂头,迈着稳健的步伐随着队伍来到会
场。看台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月21日晚,赛程已经过半。前8天,中国代表团运动员的成绩是:七个项目,最高成绩第
14名,最低成绩第64名,中国似乎“没戏了”!

  我国最有希望在第十五届冬奥会上获得较好成绩的女子速滑选手王秀丽和叶乔波,因赛前
训练时不慎受伤,只得退出比赛,已提前离开卡尔加里,22日深夜返回北京。

  形势非常严峻。短跑道速滑队要获得表演项目的奖牌,需要闯预赛、复赛和决赛三道关卡,
稍有差错将功亏一篑。

  这不——中国队出师不利,队友李金艳、乔晶在预赛中被淘汰,张艳梅虽通过预赛,但没
能杀出复赛。李琰只得孤军作战。

  2月22日晚,身高只有1.59米的李琰自信地站在500米女子跑道速滑决赛的起跑线上。

  发令枪一响,李琰冲出起点。

  前来助战的中国留学生见李琰夹在三名人高马大的加拿大和荷兰选手之间,不禁为她捏把
汗。

  “只要坚持到底至少可拿到第四。”辛庆山教练暗暗为李琰这个好名次感到欣慰。然而,
她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铜牌,成绩是48秒84。

  五星红旗,终于在第15届冬奥会赛场上冉冉升起,人们欢欣鼓舞。

  然而,李琰却哭了。是因为没有为祖国夺得金牌而掉泪,好一个争强好胜的北大荒姑娘!

  23日,李琰参加了1 500米的比赛。

  复赛时,强手如林,她所在的组里有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等国选手。

  当时她面临着两种选择:

  其一,她可以不拼,保存体力,只要能取得决赛资格,力争决赛夺金牌;

  其二,可争取在复赛时打破世界纪录,决赛时做好最后的冲刺。

  前者获金牌的保险系数大,后者则冒风险,稍有不慎将前功尽弃,金牌、纪录都丢。她毅
然选择了后者,按照辛教练的部署,冲击世界纪录。

  发令枪响后,李琰迅速抢占了第二位置,时而隐蔽在领先的日本选手山田美子身后,时而
滑到前面冲一下,打乱了其它选手的节奏,干净利落地压了两个小弯,超过了前面的日本选手,
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

  2分34秒85!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罗列,这是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这是中国健儿参加冬奥会以来创造
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它比日本名将狮子井英子保持的原纪录快了2秒07。

  然而,李琰因复赛消耗体力太大,在决赛中却未能滑出这个好成绩,只获得了这个项目的
铜牌。

  2月25日,这是一个中国冰雪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 李琰在第十五届冬奥会上演出了
最激动人心的一幕:为中国在冬奥会上夺得第一枚金牌,打破了第二个世界纪录。1 000 米决
赛对中国队十分有利,李琰和队友乔晶、 李金艳都获得了决赛权。6名决赛选手中国队占了一
半,另外3名是加拿大和荷兰选手。

  决赛第四圈,卡尔加里体育场轰动了。李琰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乔晶紧随其后,李金艳
滑在最后。突然,形势起了变化,两名加拿大选手插了进来,迫使李琰与乔晶分开,干扰了辛
教练的决赛战略。两名中国队员又不能自我保护,万一冲撞摔倒将要前功尽弃,失去胜利的机
会。身后的两名加拿大队员紧紧咬住李琰不放,观众席上震耳欲聋的叫喊声、跺地板的轰隆声
一浪高过一浪。

  只见李琰,不急不躁,舒展右臂,几个长滑加快了速度,过弯道时,左手轻轻拄地,流星
般地掠过冰面,加拿大选手被甩下四五米远。

  好险哪!

  还剩最后一圈,决赛场上欢声雷动,李琰仍以优势领先。队友李金艳居第三,她试图超越
第二位加拿大选手。在距离终点30米的时候,李金艳突然摔倒,前面加拿大队员和后面的乔晶
也被绊倒。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李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终点,时针停在 1分39秒上,又一
个世界纪录诞生了。

  别了,0!

  李琰在中国冰雪史上写下了一个辉煌的业绩!填上了一个闪光的数字!

  遗憾的是,李琰冲刺的一刹那,在整个录相带里找不到。原因很简单,情绪激动的录相师
忘乎所以地把录相机高高举起,高呼:“祖国万岁!”

  镜头离开了这一关键场景。

  卡尔加里成功了!卡尔加里胜利了!经过多少年力量的积蓄,寄托着多少冰雪运动员的梦
幻,代表着多少人的心愿。

  国家体委、中国奥委会、冰雪协会、全国体育总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学联七
个单位电贺李琰,一起欢庆这次实现零的突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

  这张20年漫长而又洁白的冰雪空白史上,终于写下了“李琰”这两个光辉的大字。

  李琰,犹如冰上神龙,终于腾飞了。

  3月3日晚零点,参加第十五届冬季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一行15人乘飞机回到北京。国家体
委在首都机场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会,载誉而归的李琰表示:

  炎黄子孙,不会愧对祖国!

   (原载《北大荒英雄谱》,作者梁亚萍,现任宝泉岭农垦分局档案科科长,方志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