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
张万
英雄虎胆
——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英雄张万的故事
肖荣江
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他参加过两个。打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后,又参加了渡江侦察,
随部队一直打到广西。1950年,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第一批赴朝参战,屡立战功,被
志愿军总司令部荣记一等功,授予侦察英雄殊荣。
阳春 3月的一天下午,记者在宝泉岭农场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老英雄。老英雄名叫张万,
今年已71岁,黑龙江省肇州县人,1969年来北大荒,历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一团 (现
军川农场) 团参谋长、宝泉岭农场副场长、工会主席,1984年退居二线,后离休。老英雄中上
等身材,不胖不瘦,精神饱满,说话干脆利落,走路大步流星。30多年的军旅生活塑造出他处
事果断、雷厉风行的军人性格,言谈举止间,让人顿生敬畏之情。
平津战役 乔装打扮摸敌情
1948年秋打天津的时候,张万所在的第四野战军——五师 345团侦察排突然接到上级任务,
让他们马上摸清 345团所攻打地段城区内的敌大炮准确方位。具体是哪一天去的,张万已记不
清了,但他清楚地记得,去的时间是那天下午4点多钟。
离城门不远的大路上,走来一老一少两个人,老的有40来岁,驼背;小的有十七八岁,右
胳肢窝下夹着一沓子烧纸。两人急匆匆地朝城门走来。
那个岁数大的,人称“杨罗锅子”,是侦察排的老侦察员。那个小的,便是张万。两人扮
成一对父子去城里奔丧。临行前首长交待,城里有内线接应他们,在城门外接头,内线是国民
党的一个副官。
离城门老远时,他们就看见城门那儿停着一辆美式敞篷越野“吉普”车,车上坐着一位国
民党军官。
走近城门口,一名国民党哨兵上前盘问:“站住,哪儿来的?”
“杨柳青的。”杨罗锅子从容地答道。来之前,他们早已把杨柳青的情况摸得透透的,杨
柳青有多少人家、村公所在什么地方,保长是谁、他家有几口人、家产多少等等,全部背得滚
瓜烂熟,防备让人给问住而露出破绽。
“干什么去?”哨兵吆五喝六。
“哦,我们爷俩吊孝。是这么回事,我的亲家母、也就是我儿子没过门的媳妇的老妈得病
死了。”
国民党哨兵瞅了张万右胳肢窝下夹着的那沓子烧纸一眼。吊孝在当地是很有说道的,如果
死者是个女的,烧纸必须夹在右边,如果死者是男的,烧纸就得夹在左边,男左女右,分得极
严格,这是天津一带的风俗。
哨兵张口还想问什么,这时走过来一个国民党中尉模样的军官,杨罗锅子冲他一个劲儿地
哈腰点头,从怀里掏出一厚沓子“中央票子”塞进中尉手里:“长官,喝杯茶,喝杯茶。”那
年头“中央票子”很“毛”,一厚沓子也不值几个钱。
中尉乜了一眼手里的“中央票子”,冲“爷俩“一摆手:“走吧,走吧!”
“爷俩”顺利地进了城。
那辆“吉普”车不紧不慢、不远不近地在后头跟着。
进城没多远,“爷俩”拐进街边一个小饭馆。饭后,杨罗锅子和张万走出饭馆,就见那辆
“吉普”车停在离他们二三十米远的一个杂货铺前,那位国民党副官正在悠闲自得地嚼着黄豆,
见他俩从饭馆出来,往嘴里塞进几粒黄豆,随后似乎漫不经心地朝一个方向吐了一口。
杨罗锅子和张万顿时明白了:大炮的位置在那个方面。于是,他俩顺着那个方向往前走,
走来走去走到一个公园,里面果然架着一大溜“一二三”榴弹炮,数了数,共16门。
当晚,两人住进一家澡塘子过夜。第二天上午返回,圆满地完成了侦察任务。
“这是我头一次正面侦察。”老英雄张万说,“头两年当侦察员都是‘武装侦察’,摸到
敌人驻地或者工事跟前,打几枪,扔几颗手榴弹,等敌人一还手,火力点就都暴露了出来,拿
个硬纸壳,用铅笔往上一标,侦察任务就算完成了。经过这一次和敌人面对面的照亮,后来我
的胆子就更大了……”
抗美援朝 插入敌后抓“舌头”
1952年11月底至12月初,朝鲜战场。一连 5天敌人一枪一炮不打,这在两军对峙的历史上
从来没有过。
是敌人在耍花招儿,想酝酿什么大的阴谋,还是另有原因?
12月 2日夜,师里派一个侦察班到前沿去抓“舌头”。由于前沿阵地上地雷、铁丝网密布,
照明弹一打连地面上跑只猫都能看得真真亮亮,所以不但没抓回“舌头”,自己人反而伤亡了
几个。
12月3日,抓“舌头”的任务下达到345团侦察排。此时张万已担任侦察四班班长。
团参谋长跟侦察排的同志一起研究,到底是到前沿去抓还是到敌后去抓,“最后统一意见”,
到敌后去抓。
随后,团里请示师里,师里又请示军里,军里又向志愿军总司令部请示。司令部很快给了
答复:同意。
“要选能跑的,跑得要像兔子似的才行!”上级作出请示。
从侦察排里共选出5人,张万被选中。
军里又向志愿军总司令部
上级作出请示。
他们首先勘查行走路线,决定从桃源里山沟进去,从鱼甲山返回。
如抓“舌头”成功,返回时发两颗红色信号弹;一旦侦察不成功,返回时仍走原来路线。
他们携带的装备是每人一支手枪,一把匕首,4颗手榴弹,一支72响转盘枪,两斤饼干,
一壶水。
没出发之前,每人拿出一发子弹装进上衣兜里。这一发子弹是留着在发生意外、弹尽粮绝
的时候,为祖国而献身,绝不落入敌人手里当俘虏!
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朝鲜人民,他们视死如归,义无反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3日晚8时出发。团长、政委亲自把5名侦察员送下山。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他们进入敌我缓冲区时,原来晴朗的夜空忽然飘来一朵大云
彩,漫天鹅毛大雪打得人睁不开眼睛。这也正是朝鲜特有的山地气候。更想不到的是,当他们
刚刚走到敌人的前沿阵地时,迎面走来六七十个美国鬼子。我们只有 5个人,打,肯定打不过
人家;躲,这里是一处山弯子,狭路相逢,躲又躲不开。排长悄声下达命令:“准备打!”然
后招呼张万:“四班长,你到前边,跟他们对付两句。”排长知道张万培训过几天英语。
10米,8米,6米,眼看就要走对头了,张万看清对方也披着白布单斗篷,他抢先给对方打
招呼:“哈喽!”
走在前面的一名美国鬼子不耐烦地连连摆手,那意思是你走你的,瞎咋乎什么?
直到今天,张万也没弄明白,这些美国大兵们把他们误认为“联合国军”了还是李承晚的
伪军,亦或是认出是志愿军了却不想发生枪战。因为两支队伍错身而过时,张万用斜眼偷偷瞥
去,能模模糊糊看到对方的大鼻子,还看到他们当中有几个黑人士兵。
两支部队就这么相安无事地打了个照面。
有惊无险。
往里走了七八里地,到了二线,已进入了敌后。在一片平地上,看见了敌人的18门大炮。
张万那年才20刚出头,非常调皮,他捅了排长一下:“排长,咱每人往炮里扔几个手榴弹把这
些家伙废了算了,明天再来抓‘舌头’行不行?”“不行”排长口气坚决地说。又往里急行军
走了10来里地,仍没有发现敌人。排长下令:“再往里走!”
5名侦察兵继续前进。
当他们走到 “250”高地右下方的一处无名高地时,看见山头上有一束手电筒的光亮在往
下照。
“有目标了。”排长说。
他们蹑手蹑脚地摸了上去。走在张万另一侧的侦察兵蔡北昌发现地上有一捆电话线,就在
这时,张万感觉一只脚踩空,“忽悠”一下子掉了下去。原来,这是美国鬼子借助山坡挖的一
个营房,上面用两条大毛毯苫着当房盖,因为天黑看不清,所以张万才踩空掉了下去。
张万站立姿势掉进了敌人的营房,有如神兵天降,屋内的 5个美国鬼子一下全吓傻了。房
里点着大蜡烛。张万朝外高喊:“排长,这里有 5个!”随即面对美国鬼子大喊一通英语,翻
译过来就是:“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缴枪不杀,优待俘虏!”这会儿工夫,一个鬼子反应过
来,想伸手抓枪,张万一搂板机,立时把他和挨着他的另一个美国鬼子放到。旁边离门口最近
的一个美国鬼子趁这空当抓起枪朝张万打了两枪,随后另外一个美国鬼子冲出门外,与蔡北昌
打了个照面,美国鬼子一梭子子弹过去,蔡北昌同志当场牺牲。两名美国鬼子连滚带爬向山下
狂奔逃命,排长和另两名侦察员一通扫射,扔出四五颗手榴弹。躺在被窝里的一个白脸上尉刚
钻出被窝,张万一个箭步窜过去,照准他的面部就是两拳,把这名美国鬼子打得晕头转向,仅
几秒钟时间就把他五花大绑捆了起来。
下山时,排长、张万等 4人轮流背着已牺牲的战友蔡北昌,押着“舌头”按原定路线返回。
大约过了40分钟左右,一架“大黑膀子”夜航机飞了过来,想必刚才逃跑的两个鬼子中至少有
一个人生还,报告了这里的情况。因为山头挨的很近,还能隐约听到敌电台“嘀嘀嗒嗒”的发
报声和噪杂的呼叫声。
就在他们又翻过一道山梁时,猛然发现迎面上来30多个美国鬼子。
恰好附近有一片大叶树林, 他们赶紧躲了进去。为了防止 “舌头”呼救,张万用毛巾把
“舌头”的嘴塞住。美国鬼子发现了张万他们的脚印,停下来观察了一番,“叽哩哇啦”不知
说了些什么,接着就走开了。大概他们把这些脚印当成是自己人的了。大约12分钟,敌人前沿
的坦克也出动了。
“发信号。”排长果断地说。
两颗红色信号腾空而起。
刹那间,我军炮火如暴雨般集中砸向敌前沿阵地和两沟口,将两侧封住,把鱼甲山沟撕开
一个大口子,同时,迅速派出一个排带两副担架前来接应。
返回团指挥所时,已是午夜 1点钟,他们几个人的棉衣裤全都湿透了。直到这时,张万才
感觉到头有点迷糊,浑身打颤,“这腿怎么抬不起来了……我想喝水……”战友们帮他脱下鞋,
从里面倒出 4块大“血饼”,棉裤早已粘在腿上脱不下来了,只好用剪子剪开,见他的腿部中
了两弹,所幸是打在肌肉上,只伤着一点骨头边。
连夜审讯“舌头”得知,敌人所以5天5夜不打一枪一炮,是因为他们弹药不足了,这两天
正赶着往这里运送呢,想等炮弹充足时发动大反攻。
第二天夜里,345团出动一个营的兵力,消灭敌人600多人。美国鬼子见大势不妙,匆忙后
撤,把李承晚伪军推向前沿阵地。
“张万”这个名字,也随着“抓‘舌头’的故事”传遍全国,传遍全军,传遍北大荒……
(原载《鹤岗日报》200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