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农场场长岳财岭在第十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

农场场长岳财岭在第十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




   农场场长岳财岭在第十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

   (1997年12月21日)

  这次大会是在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改革开放全方位推进,农场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快落实总局、分局党委的经济工
作部署,总结农场五年来的工作,研究解决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立到本世纪末农场的经
济发展战略和目标,确定1998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农场两个
文明建设再攀新高峰。

  一、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农场深化改革的五年,是农场经济
步入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农场党政班子带领全场广大职工群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
续发扬“开拓、奉献、团结、创优”的宝泉岭人精神,锐意改革,勤奋工作,连年战胜自然灾
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年来,农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93年到1997年累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9 373
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年均增长 12%;粮豆总产417 242吨,年均增长14%;人均收入由1993年
的1 823元增加到1997年的3 500元,年均增长 21%;实现利润1 798万元,年均增长35.7%;五
年为国家上交税金2 677万元,上交利润225万元,实现了农场经济的高速、高效增长。

  ——农业基础更加牢固,综合抗灾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 农业基础建设投资达5 931万
元。其中:农田水利工程投资 3 605万元,是建场到1992年42年间完成水利工程总投资的2.02
倍。共完成土石方1 796万方,兴建各类桥、涵、闸等建筑物320座,开挖沟渠 502公里。经过
五年的建设,全场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有效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农机具更新
和“三库一场”建设上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累计更新农机具1 358台(件),其中:动力机械376
台,农具1 082件;建围墙围栏4 437延长米;建库房2 095平方米,总投资达2 169万元。

  全面实现种子产业化。农场在1996、1997两年先后投资331万元,使种子精选能力达到100
吨/日,实现了种子烘干、精选、包衣、包装一条龙作业, 成为黑龙江垦区一流的种子加工企
业,种子公司成为全国农垦系统良种试点企业和农垦总局的玉米制种基地,农场也成为宝泉岭
分局首批实现种子产业化的农场之一。

  ——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长足发展。五年来,全场各基层单位党组织认真按照农场和
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农场的经济工作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党支
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各级优秀党员 655人,模范党务工作者57人。
发展了新党员 258名,有23个基层党支部被鹤岗市委和垦区命名为“标准化党支部”和“奔小
康红旗队党支部”。

  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不断加强。五年来,全场共立案查处了违法违纪案件
16起,结案率达100%,为农场挽回经济损失26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也取得了很多好
的成绩。农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多次受到上级党委的表彰。目前, 已建成总局级文明单位2
个,总局级文明单位标兵3个,分局文明单位11个,分局级文明单位标兵7个。

  ——社会事业成效显著。五年来,农场在公安、政法、文教卫生等项工作中取得了许多优
异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特别是在教育方面 ,五年累计投入达3 800万元。1993年,
我场被分局授予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场;1994年、1995年、1996年连续三年被分局授予先进教育
场;1997年被总局评为先进教育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年间,全场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21%;储蓄存款由1993年3 340
万元增长到1997年的8 940万元,年均增长25%;农场职工拥有摩托车420台,彩电9 200台,冰
箱1 300台,住房面积由1993年的人均13平方米增加到人均17平方米,有4 227户居民吃上自来
水。程控电话装机量达1 920门,平均每10.6人拥有一部电话;全场有4 000多户职工群众看上
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 85%以上,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

  可以说,这五年是风风雨雨的五年,奋斗向上的五年。特别是1997年:

  ——种植业在大灾之年仍喜获丰收。今年,我场经历了罕见的春涝、夏旱、秋涝及冰雹、
早霜、大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由于农场上下共同努力,顽强拼搏,按照年初制定的“靠科技、
建规章、保重点、攻难点、补短腿”的农业生产总体思路,狠抓农时,强化管理,适时抢播、
抢收,仍然取得了粮豆总产、单产双超历史的好成绩,实现了粮豆总产12.1万吨。

  ——畜牧生产稳中有升。预计到年末,全场可实现畜牧业增加值 2 600万元,完成计划的
106.1%。比上年增长20.6%;实现全口径利润540万元,完成计划的180%,比上年增长170%;完
成奶牛单位 8 600个,完成计划的107.5%,比上年增长1.2%,大牲畜存栏、鲜奶、养猪效益均
比去年大有提高。

  ——工贸企业继续发展。工贸企业按照“抓大放小”的工作思路,实施“三三战略”,推
进“三大战役”,坚持“三改一加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计1997年实现
工业总产值4 800万元,比1996年增长16%;上交利费480万元。

  ——流通企业在竞争中占稳市场。农场的物资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在保证农场所
需各种生产资料的同时,还向周边市县辐射;粮食部门针对一些销路不畅的小麦、玉米、水稻,
多方联系客户,帮助家庭农场销售余粮11 000吨;商业企业也在个体商店遍地开花的激烈竞争
中,开拓经营,不断壮大。

  ——自营经济蓬勃发展。农场常年坚持把发展自营经济做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帮助职
工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系统工程来抓,坚持从农场的实际出发,发挥地缘、技术和市场三大
优势,积极组织职工发展多种经营,通过完善政策,科学引导,典型引路,配套服务等措施,
促进了全场自营经济不断深入发展。预计1997年实现自营经济总产值达5 800万元,创利润2 800
万元。自营经济已成为我场职工群众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成为农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
一。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住改革不放松。在农业改革上,稳定和完善了以“四到户”“两自理”为标志的家
庭农场改革,建成职工家庭农场 1 350个,其中:种植水田在10公顷以上,种植旱田在30公顷
以上的规模型家庭农场220个。家庭农场用于耕种土地的直接生产投入已达7 840万元。有机户
家庭农场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498台(套),职工已成为生产、经营、投入与收益的主体。

  为了调动队级管理者的积极性,农场率先在黑龙江垦区实行了差异定薪、动态考核的生产
队长(书记)年薪制,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农场针对部分生产队面积小、
管理费用高、规模不合理的实际情况,对生产队的布局进行了合理的调整,生产队由原来的39
个减少到现在的33个。经过调整,每年要减少中层管理费支出近百万元,减轻了职工的负担。

  在抓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上,农场按照“抓大放小”的方针,采取以租赁、股份合作、承
包为主的多种资产经营形式,深化和完善了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全场25家工商运建服企业,
实行股份合作制的 3家,实行租赁制的12家,实行抵押承包或上包内租、上包内股的10家。新
企业新制度,推动了企业自觉闯市场,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农场在深化企业产权制度
改革的同时,还对各企业进行了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干部
聘任(用)制,采取了定编、定岗、定员的“三定”办法,灵活运用多种分配形式,初步形成了
“工人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农场对文教、卫生系统的 7个
单位,按照“脱钩、放权、搞活”的思路,精减机构和人员,压缩事业经费,基本实现了全额
拨款向差额拨款,差额拨款向自收自支,自收自支向企业化管理的过渡。

  二是加快了结构调整。在农业上,以提高优质品种覆盖率和高产高效作物种植比例为结构
调整方向。几年来,农场引进了许多优良品种,逐步淘汰了产量低、抗病能力弱的品种,使优
良品种和新品种覆盖率达 90%以上;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农场出台了鼓励增加水稻、玉米的
优惠政策,投入了大量的打井、修、筑堤的农田基本建设资金, 使水稻面积由1993年的6 400
亩增加到1997年的75 000亩,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种植业的效益。

  三是狠抓科技推广。几年来,农场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狠抓科技推广
工作。在农业上,建立了“新技术推广保证金”制度,重点推广了以“三移两膜两卡一深松”
为核心的十项新技术,其中:水稻钵育摆栽和玉米、甜菜地膜覆盖技术增产效果明显,全作物
提高化肥用量和增施钾肥技术也使产量大幅度提高。畜牧业推广的奶牛冻精配种、玉米青贮、
湿贮和秸秆微贮技术以及快速养猪法等技术,为畜牧业的科学化饲养、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四是加强了企业管理。科学的管理也是生产力,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几年来,农场以
加强财务管理为核心,在财务、生产、供应、销售等业务管理上出台了适合本场特点的各种管
理办法、制度和规定。在农业上,以农场出台的《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为依据,对
各农林牧生产队开展全设备、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的标准化达标考核,促进了标准化管理
水平的提高。

  五是下大力气抓了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始终坚持
把班子建设与农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与农场各级组织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班子的思想作风
建设和廉政建设,提高了各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五年来,经过对基层班子的考核和调整,
实现了基层班子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向省内外各类院校派出各类培训人员达 187人,
改变了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尽管我们的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相当的差距,还
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二是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三是“龙头”企业的“拳头”产品
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四是队级经济发展不平衡;五是开放开发的力度不够;六是许
多深层次的问题尚待解决,这些问题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确确实实做了一些事情,成绩是主流,也确确实实存在着一定的
差距。本世纪还有三年,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
危机感和使命感,紧紧地抓住本世纪的后三年,为下一个世纪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到2000年的工作目标和经济发展思路

  (一)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三个有利于”
为标准,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盘活存量,优化配置,强化管理,实施“四大战略”,抓
好“四项工程”,不断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把农场建成结构优化,实力雄厚,文
明稳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农工商综合经营,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四
增一翻番”目标,尽快迈入农垦先进行列。

  (二)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

  发展思路即:实施“四大战略”,抓好“四项工程”,实现“四增一翻番”目标。

  1、“四大战略”。即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战略,主导产业、 主导产品产业化发展战略,外
向型经济带动战略,人才战略。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战略

  一是要稳定农业,夯实基础,培植财源。坚持稳定和完善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两自理”、“四到户”的经营机制,强化生产队的职能,统一队级
收费标准;采取上打租金和实物地租相结合的土地承包办法,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积极稳妥
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扶持一批种植大户,不断提高家庭农场抵御风险的能力。

  发展大棚蔬菜、瓜果和其它高值经济作物的特色农业是我场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
点,其规模要达到手工户家庭农场人均一公顷,总量在1 000公顷以上。

  二是按照“抓大放小”的思路搞好农业。工业重点抓好以卖、租、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产权
制度改革,对规模小、产品无前途、行业竞争激烈的企业,出让产权,变国有民营为民有民营;
对无法出卖的单位可以采取租壳卖瓤的办法,将清产核资后的资产,原则上能变现的都变现出
卖,对房产和大型设备可以对其租赁使用。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对已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的
企业要加大职工股的比重,在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化动作上争取有所突破。对资产存量较大的
企业可以搞剥离经营,进行产权的转让或经营权的出让。

  三是要在发展和壮大职工自营经济和非国有经济方面,精心组织,政策引导,典型引路,
重点扶持蔬菜、生猪、奶牛、食品等产销大户,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成立私营企业协会,为
他们提供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促进他们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为富
裕职工,稳定社会、减轻企业压力探索一条新路。

  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战略

  一是要抓好“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宝泉岭农场的“龙头”企业一
个是已经初具规模的新星乳品厂,一个是食品公司。乳品厂从建厂起连年盈利,其产品在国内
国际多次获奖,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逐步加大,做为全局乳品集团的核心企业,有着广
阔的发展前景。食品公司的大豆酱也被列为垦区的重点投资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明年计划投
资额 400万元继续扩大规模。该豆酱做为东北大豆的风味制品,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二是要抓好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这两点的强化一个要与国内权威的食品研究机构挂钩,把最
先进的工艺技术用到我们的品牌上,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另一个是要增强广告
宣传意识,建立完善的产品经销网络,不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抓好基地建设,保证
“龙头”企业有着充足的、优质的原料供给。四是抓好连结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业务
部门要注意新技术、新设备、新原料、新配方的引进和应用;行业主管部门要帮助企业制定好
市场开拓、促销和发展战略规划,从技术上战略上搞好服务。

  “外向型经济带动战略”这个战略很重要。农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变资
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让外向型经济带动农场的全面开放开发,这应该是促进农场发展,弥补农
场在发展中资金、技术、人才和经验不足的长期坚持的战略。

  “人才战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要做
好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和保护人才的文章,也是我们加快发展长期坚持的战略。

  2、“四项工程”。就是继续实施 “玉稻工程”、“猪牛工程”、“增值工程”和“垦荒
工程”。

  “玉稻工程”即扩大玉米、水稻的种植面积,把玉米和水稻做为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粮食
平均单产和总产的当家品种来发展,争取实现玉米和水稻占粮豆作物面积的 50%。在玉米、水
稻的发展上,以政策引导,用最新的品种和最先进的栽培技术,把重点放在提高单产和品质上,
最终带给我们的是高产高效。

  “猪牛工程”。即培植养殖大户的发展,利用乳品厂的“龙头”牵动发展奶牛,利用宝泉
岭的养猪技术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生猪生产,使奶牛、生猪等畜产品生产形成规模。

  “增值工程”。即借助多方力量扶持乳品厂、食品公司等加工企业的发展,盘活存量资产,
加快技术改造,不断开拓市场,使其真正成为牵动农场经济发展的产业链的“龙头”,改变以
“原字号”出场的局面,获得加工增值效益。

  “垦荒工程”。即开放开发、联合开发农场“五荒”资源,积极进行内引外联,切实将我
场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3、发展目标。

  农场到2000年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四增一翻番”,即经济增量、资产增值、企业增
效、员工增收、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宝泉岭农场。这个目标是我场“九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也是不断调整赋予新的内涵的工作目标。

  主要定量指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社会总产值5.69亿元,年平均递增 18.5%;国内生产总
值3.45亿元,年平均递增18.9%;粮豆总产15万吨,年平均递增12%;资产负债率比1996年下降
10%,净资产比1996年增加2 000万元;实现利润1 000万元,年平均递增15.7%;人均收入5 600
元,年平均递增21%。

  为此,在充分估计到前进中应遇到的各种困难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实现上述目标已经具
备的条件和基础。

  一是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为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便利的交通、发达的通讯和能源产业,日新月异的小城镇建设为引进外资,借助外力
发展自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和“开拓、
奉献、团结、创优”的宝泉岭人精神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宏伟目标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是农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培育和壮大了自己的企业家队伍、科技人员队伍和过硬
的职工队伍,这是加快农场发展的人才基础。

  五是已开垦的四十万亩耕地,十万吨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丰富的林业资源,以名牌产品
为核心的几十种产品的综合加工能力是加快发展的雄厚的物质基础。

  六是以“四到户”、“两自理”为标志,以兴办家庭农场为重点的农业改革已基本到位,
农业正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为农业的深度开发奠定了改革基础。

  七是已经掌握和应用的各行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为加快
农场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八是廉政建设深入人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也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
环境。

  我们的优势还很多,机遇也很好,机不可失。我们必须学会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发挥优
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我们辛勤的汗水换来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