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六、补遗

六、补遗




  《宝泉岭农场志》(1950~1985)卷中对以下事项未收录,本志补述如下:

  (一)宝泉岭农场成立后,为壮大职工队伍,于1956年前后,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在农场附
近的佳木斯市、鹤岗市、汤原县、依兰县、勃利县、富锦县、桦川县、宝清县、萝北县等地,
招收了近 4 000名青年职工,这批职工年龄在30岁以下,历史清楚,政审合格,具有高小以上
文化。来到农场后,一部分在农业、水利战线,一部分成为拖拉机手。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
搏,勤奋好学,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后来有的发展成为场队级领导,有的成为文教、财
会、机务的专业人才。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如今他们年逾花甲,退休后怡养天年。

  他们既是农场创建的一支强劲队伍,也是农场发展的见证人。

  (二)哈尔滨下乡来场的第一批知识青年,于1966年7月21日到达,共112人。他们大多是哈
市道外区的二中、二十中、四十二中、五十中、五十六中的初中应届毕业生。这批知青在校时
大部分是班干部和团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热忱,自愿来农场参加北大荒的建设。到农场后,住
在小学的教室里。农场在文化宫召开了欢迎大会,组织他们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参观、学习,
了解农场的建设状况。然后分配到一队、二队、六队、八队、九队、十队、十一队、十五队、
二十队、二十一队。时值麦收,知青们到达生产队后,主动投入到紧张的麦收劳动中。

  这批哈市知青到农场后,不仅增添了农场的生产力量,而且还带来了大城市的先进文化和
优良习俗。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到本世纪末,部分知青仍然战斗在北大荒,
为农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1985年前已故农场党委书记王玉海、农场党委第二书记程远哲、农场工会主席苗贡久,
前志在农场领导人表录中虽有记述,但鉴于王玉海、程远哲、苗贡久对开发建设北大荒有较大
贡献,故予以立传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