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腾飞
第五节 腾飞
在取得1980/1981年度制糖生产期基本胜利的基础上,厂党委向全厂提出了“学女排、敢
拼搏、夺第一”的口号,经过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1981/1982年度制糖生产期苦战66天,加
工甜菜43,482吨。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平均日加工量突破了600吨大关。结果1981年纯盈
利达188.7万元,又在全国同行业中夺魁。自从1980年原料开始逐渐好转,废粕(浸过糖的
废菜丝)排放量也随之增大,打水稀释后排放到北围墙外的大坑里,夏天腐烂发臭污染环境。
建厂初期原建于粕间,一是因为前几年原料过少不值得加工;二是原设计压榨脱水于粕既不易
贮存,又不便于包装和运输。所以制糖投产六年来一直没有进行干粕生产。为了增加新产品,
开拓新的生产门路,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又可变废为宝,消灭废粕危害。生产副厂长苗黎明根
据国内外制糖工业新的信息,提出建议采取八十年代最新工艺技术,建设颗粒粕车间。这一建
议得到厂党委的全力支持,于1982年自筹资金50万元,银行贷款150万元,共计投资200万元,
结果在年前打好地基的基础上,只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厂房施工和设备安装,于当
年11月16日投产,产品合格,远销日本,年创产值可达250万元左右,做到了当年投产,受到
了宝泉岭农管局和农垦总局的表扬。正当全厂职工浸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1982/1983年度
生产期在全国评比中得了个第二名,把连续两个生产期的全国第一名给丢了。虽然第二名也发
锦旗。但是党委书记孙希武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闭门思过一一自我反省了三天,在党委会上
主动作了检查;生产副厂长苗黎明心里更不好受,总觉得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他认为丢了第
一是厂子的耻辱,也是他个人的耻辱,用他的话来说,比1978/1979年度生产期倒数第一还耻
辱。弊足了劲,下了狠心,发动全厂职工,非把全国第一名再拿回来不可。
从此,自学成才的助理工程师、副厂长苗黎明提出了革新、改造、挖潜一系列方案,得到
老书记孙希武和老厂长刘光岚的大力支持。首先从扩大日加工量入手,日加工能力达到七八百
吨,奔一厂变两厂的目标。同时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制定了更高的工艺技术指标,决心创出
全国。第一流的好水平。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1981年至1984/1985年度五个生产周期,
在全国中型甜菜糖厂协作会评比中,除了1982/1983年度这一期评为第二名外,其余四个生产
期均被评为第一名。扩大加工量的革新挖潜,使生产能力日益提高,截至1985年平均加工量已
稳定在908吨,超过设计加工能力81.6%,1985年第一季度,出现连续23天加工量高达千吨以
上,比原设计能力翻一番还多64吨,实现了一厂变两厂的目标。工艺总损失2.70%左右,比
国家要求的标准下降了1%;尤其是1984/1985年度一个生产期加工甜菜达200,216吨,几乎
等于前八年加工量的总和,创造了全国中型甜菜糖厂的最高纪录。
自1976年开机生产至1985年底,制糖生产已进行了10个周期,共加工甜菜59.9万吨,工
业总产值11,431万元,上交税金803.5万元,盈利1,153.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总额(净值)
为1,671.7万元。
宝泉岭糖厂为增加商品糖,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改变宝泉岭农管局的产业结构,增
加产值,活跃市场,积累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