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原料供求好转

第三节 原料供求好转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变化规律和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雷震醒了沉睡的祖国大地,也震
醒了宝泉岭糖厂。厂党委一班人不但认真分析了缺乏原料的症结所在,同时还正确地制定了扭
转被动局面的方案和措施,提出“以制糖为中心,以原料为重点”的指导方针。抽出四名党委
委员和一批干部充实到原料第一线,会同原料科和甜菜站的全部人马,分片、划组深入到农业
生产队和农村,利用会议个别交谈、小报、电影等形式宣传种甜菜,动员种甜菜,指导种甜菜。
经过一番艰苦的工作,成绩显著,1980年冬天收购甜菜55,379吨,虽然还未达到“吃饱”
的程度,但这一年的收购量几乎等于前四年的总和。
随着全国经济改革形势的发展,糖厂逐渐有了一些自主权,厂党委把原料工作纳入到重要
议事日程上来,在“六五”期间为发展原料生产,采取了以下几条积极措施:
一、扩大原料工作队伍。从1973年一个人开始,以后逐年增加到十几人,几十人,1985年
已发展到专职工作队伍88人。除了科室工作人员和会计、统计、出纳以外,其余的人员一律分
片、包干下到农场生产队和农村抓春播、夏管(田间管理)、秋收。
二、实行利润返还。把糖厂的制糖生产利润提取50%返还给原料种植场,实行联产计酬,
促进了农、工一条龙生产的发展。
三、实行奖售糖的政策。菜农每交一吨甜菜,按出厂价格奖售给食糖三公斤。
四、开展千吨队、万吨场活动。糖厂的甜菜种植区域广阔,在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所属
的十三个农场都有种植任务。为了便于管理和降低甜菜的收购成本,决定在附近几个农场开展
千吨队,万吨场的活动。经过一番努力,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扶植,到1984年原料发展高峰期,
已经有千吨队23个(详见下表)。
   1984年千吨队登记表
表B-1


1980至1985年共收购甜菜66.3万吨,后6年的收购量是前5年的十多倍。特别是1987年,原
料发展到了高潮,收购甜菜20.7万吨,创造了全国中型糖厂收购量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