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产品质量

第五节 产品质量


制糖车间于1978年以前只生产白砂糖,从1979年开始生产绵白糖、多数年份是按省糖业公
司安排绵白糖、砂糖的计划比例数量进行生产的。1980年以前生产初期阶段,由于生产工艺技
术不过关,所以连续几年出现了产品质量合格率低的现象。主要是产品色泽不好,含水份高,
白砂糖和绵白糖变成了黄砂糖和黄绵糖,由于含水份高,粘结度较强,不松软,易结块。
产品质量合格率低是工厂最头痛的问题,用户不欢迎,不能占领市场,产品积压,影响资
金周转。自从1980年原料不足的问题开始逐渐好转,产糖量多了,产品质量问题就显得重要
了。因此,以生产副厂长苗黎明和工艺总工程师韩铁铭为首组织起了产品质量攻关小组,会同
车间领导和工艺技术员周广慧、洪艺等人研究落实了各项具体措施:
一、更换石灰石
石灰窑1980年以前采用的是延军农场水泥厂的石灰石,特点是距离近,价格低。制糖车间
党支部书记丁玉华发现省内其它糖厂有用吉林石灰石的,两地石灰石经化验比较,当地石灰石
含镁量低于吉林石灰石。厂决定派丁玉华、陈长友二人去吉林磐石等地取样化验后,供销科派
人洽谈订货,更换了石灰石。虽然每吨石头多花了16元多钱,但是为创出优质名牌产品也是值
得的。
二、除垢除锈
凡是浸出汁、糖浆和糖所经过的地方,除了检修期加强除垢除锈以外,在开机下菜前几天,
又对所有罐、槽进行清洗,然后再空机串水串汽。经过检查和验收合格后,方准开机下菜,
并要求第一罐糖合格。这一措施多年来已形成了车间的操作规程和制度。
三、减少氧化铁,避免糖色增值
凡是糖水,糖浆所经过的管道,能以铝、铜、不锈钢代替的就不用铁管,泵换不锈钢片,
铁容器挂里,减少了氧化铁对糖色的增值。
四、清净效率
一是扩大窑体,增加二氧化碳和石灰用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传统常规浓度指
数量30%,厂规定指数为32%,打破了常规工艺;二是提高石灰乳浓度,石灰乳浓度传统工艺
指数是18—20%,厂规定为2l一23%,也打破了常规工艺;三是改革硫漂系统,改硫漂管道系
统为喷射系统,把立体式硫磺炉改为自溶式。在提高清净效率这一措施上,采取了矫枉过正的
方法,大胆地打破了常规工艺,走前人未走过的路,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五、增加干燥设备
为了降低产品的水份,增设了于燥筒和热风装置,1984年又进一步改造扩大了产品于燥系
统。按省规定绵糖含水2.0%,砂糖含水0.06%标准生产。
六、工艺小指标竞赛
1981年车间正式开展工艺技术小指标竞赛,每个工种都规定了最佳操作指标和评分标准。
开展方式主要是同工种三班竞赛,把各工组三班主要操作完成的工艺技术指标在大黑板上一天
一公布,有目共睹,众人皆知,相比之下可知优劣。并根据完成I艺技术指标评分计奖。然后
再根据每个工组月末的累积分数,评比出先进班组同时又实现了工组之间的竞赛。车间开展工
艺技术小指标竞赛,人的自尊心、荣誉感、现实利益促进了人人学业务,钻技术和完成工作任
务的积极性。
把甜菜变为糖的生产过程,是经过多种工艺处理的复杂过程、只有把各个环节的工艺指标
都搞上去了,产品质量也就有了保证。所以车间开展小指标竞赛,对提高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
作用。1982年至1984年连续三年产品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1985年产品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
九十九。
七、化验把关
车间规定煮糖结晶结束后一罐一化验,当化验色值、水份、纯度合乎省规定指标的方准入
库。凡是不合乎规定指标的不合格产品一律反溶,重新再加工。并且每罐的取样和化验单装小
塑料袋存档保管6—8个月,一但用户发现产品不合格,便于追查化验员的责任。最后以化验的
手段把住了产品质量关。
过以上七个方面的有力措施,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由前几年的黄糖变成了雪花糖,远销
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13个省市,深受用户的欢迎。宝泉岭糖厂生产的绵白糖和砂糖牢固
地占领了省内外市场,获得了很高的信誉。
绵白糖
1981年获垦区优秀产品称号。
1982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白砂糖
1981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获省优质食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