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水稻生产

第八节 水稻生产



一、水稻种植经营规模

1986年,水稻种植面积只有1978公顷,平均公顷单产达到4.0吨,总产量7845吨,水稻种
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5.6%,产量占总产量的9.1%。到2000年,水稻已发展到1.7万公
顷,平均公顷单产达到7.5吨,总产量12.8万吨,水稻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42.5%,产量占粮
豆总产量的71.1%,在这15年中,水稻单产提高了1.9倍,面积增加了8.6倍,总产提高了16.3
倍。

农场水田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5年,种植规模在3千公顷左右,
这一阶段单产不高,总产不稳,面积忽高忽低,主要原因是栽培水平低,技术不过关,效益低
下。第二阶段,是1996、1997年,种植规模由1995年的3千公顷发展到1997年的1万多公顷。
经过二年的大开发,面积翻了三番,在水稻生产的历史上,是开发幅度最大的二年,并实现当
年开发,当年单产、总产和效益都超历史的新格局。第三阶段,是从1998~2000年,种植经营
规模由1997年的1万公顷开发到2000年1.7万公顷,增幅接近1986年的9倍。

1990年以前,由于机井承担面积和资金物资的限制,水田户种植面积一般在10公顷以内。
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种植户的效益也连年增加,加上农场优惠政策的出台,
鼓励了水田开发,调动了职工开发水稻的积极性,家庭农场种植规模发生了变化。典型的大户
有三十五队从鹤北林业局引来的水稻户,1996年水稻种植规模达到83公顷;十六队王建华(队
长)通过1999、2000两年的开发,水田种植面积达41.5公顷。

1994年前,水田机械比较单一,翻地、收获机械都是旱田机械。水田开发面积的增加,牵
动着水田机械的发展。1995年农场引进了水稻侧深施肥器和水稻苗床专用播种机,1996年引进
了水田驱动圆盘犁,1998年引进了带回收装置的双脱谷脱粒机,1999年引进了水稻整地打浆机,
2000年第一次成功改装了E512收获装置,整地也由单一手扶拖拉机整地,改为284、304、504
、654等整地机械。2000年两家生产手扶的厂家相继停产,宣告手扶整地成为历史。年末,水田机
械发展到东方红拖拉机翻地车42台,铁牛504、55、654,103台,宁波254-354系列199
台,四轮水田机械123台,插秧机910台,旋耕机109台,侧深施肥机732台,割晒机347台,
叶尼塞收获机4台,这些水稻机械的引进和递增为水稻生产提供了保障。

育秧基地建设有了发展,2000年全场建成育秧棚5000栋,钢骨架大棚250栋,育秧基地建
设逐步走向规范。

二、稻田规划与整地

1986~1994年的8年间,由于机械设备陈旧、笨重、规划渠埂较宽浪费了土地资源,设计
规划为30~50米宽、间距的一引双排渠系,灌渠坡降1~1.5%排渠低于地面40厘米,地势平,
干线短的田块规划为灌排两用渠系,井灌的晒水池面积,必须达到井负担面积的2%以上。1994
年以来,稻田规划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按地势、地形合理确定规划面积,保证灌排畅通;
其次看上年土地是否施用过普施特广灭灵、豆磺隆等对水稻有药害的农药;其三,考察土地是
否漏水和井位高低,避免漏水和井位低上不去水所带来的损失;其四,旱改水规划时,首先用
大型平地机进行旱平,再拉渠。拉渠时,要考虑插秧机作业与收获机作业的要求来设计条田的
宽度,同时也要结合地势、地形,规划宽度为36米或42米,格田按地势合理规划设置,以平整
为原则,尽量扩大格田面积;其五,井灌先增设晒水池的规划,再加宽或延长灌水渠;其六,
规划设计同时,结合灌排渠道,增设田间农道,农道路面宽6米,并与防护林相结合,形成田、
林、渠结合的良好格局。条田长度一般为500~800米,宽度以30~50米为主,在条田内用池
埂隔成1~2亩的方田,方田一般相等,便于施肥、用药及测产等方面的计算、管理。

稻田整地,主要是完成耕地、碎土、平地三项任务,以调整稻田土壤的水、肥、气、热的
关系,发挥土壤肥力,并使稻田土壤达到平、碎、软、深,以满足水稻生产发育的需要。15年
来,农场常用的稻田整地方法有:翻耕,分春翻和秋翻两种。秋翻土壤风化时间长,土壤养分
释放多,并可缓春季农忙。春翻干土时间短,养分释放少,翻地深度为15~30厘米,确保翻地
质量,采取2~3区套耕,减少开团垅,翻垡扣严,深浅一致,不留生格。旋耕,是用旋耕机
进行耕作的方法。特点是碎土能力强,耕后土层细碎,地面平整,容量减少,蓬松度高,稻茬
覆盖率为53~77. 8%,耕层养分和草籽分布呈上多下少的趋势,旋耕一次即起到松土、碎土、
平地的作用,可代替翻、耙、耢等项作业,减少拖拉机及农具对土壤的多次挤压和破坏,比翻、
耙、耢节省能源及用工,优点明显,特别是种植大户,作业时间短,旋耕能缩短,耕作时间对
提高作业质量,争得农时十分有利。

整地是本田各项栽培技术的基础,稻田不平,灌水深浅不一,严重影响施肥、灭草及病虫
防治,势必严重影响水稻生育。整平土地分旱整和水整两种,旱整平因田间未灌水,便于发挥
机械效率,但不易整平。水整是泡田后进行,高低差明显,易于耙碎耢平,但带水作业,机械
效率较低,磨损较大,一般先旱整后水整,水旱结合,易提高工效的质量。在高低差较大的地
块通常利用推土机平地。稻田整地常运用人、畜、机、旱整、水整相结合,达到同一方田内,
地面高差寸水不露泥,做到“灌水棵棵到,排水处处干”。整地时间,以保证插秧为原则,保
持浅水层,防止跑浆落干,表面沉实。

三、栽培方法

1986~2000年的15年间,农场水稻栽培方法主要采用直播、旱育稀植、旱育稀植“三化”、
抛秧、钵育摆栽。

1986~1994年间,以直播为主,1991年直播面积达50%,1991年推广的旱育稀植产量效益
都比较好。由于直播栽培转为旱育稀植,面积不足50%,到1993年直播面积减少到20%,1994
年直播面积全部取消,推广了旱育稀植和钵育摆栽。

1986~1994年间一直推广旱育稀植。当时由于都是小棚育秧,加上各种药剂效果差和技术
不完备,推广的速度慢。到1995年,推广了旱育稀植“三化”栽培以后,改变了旱育不旱、稀
植不稀、秧苗不壮、栽培失时、产量不高等现象,采用六项技术,一般水稻亩产可达500公斤
以上。

1988年春,开始抛秧示范,以后逐渐推广,1994年结束。1995年在抛秧的基础上引进了钵
育摆栽。

四、病虫草的防治

1993年前采用直播方法时,主要防治恶苗病、绵腐病、稻瘟病。恶苗病以种子传播为主,
得病以后,植株长得高而细,生育进程提前,基部节间上有根而且倒生,最后不能正常发育而
死亡。防治方法:用3%多菌灵浸种3天来防治。

绵腐病发生于立针期,病状像绵絮状。防治方法:在浸种催芽上防止温度过高,造成烧芽
或芽弱,田间管理上主要采用撤水晒田的方法防治。

稻瘟病产生的原因是因品种抗病性差,栽培措施不完善,氮偏多,防治药剂较少,防治主
要方法是控氮增磷、钾,中后期喷施多菌灵。

虫害主要有潜叶虫、负泥虫。潜叶蝇是以幼虫潜入稻叶咬食叶肉,剩下表皮,成黄白色枯
花斑,渗水腐烂,整叶死亡,严重时成片稻苗枯萎或死亡。防治方法:使潜叶蝇危害的叶、茎
露出,喷施乐果防治。

负泥虫以成虫危害稻叶,吃后纵向条纹,幼虫食害叶表皮叶肉,使叶枯萎。防治方法:5
月末6月初,清除稻田附近杂草,消灭越冬虫源。成虫出现较多、或孵化的幼虫大米粒大小时,
用敌百虫粉剂防治。1993年前水稻面积少,负泥虫的基数少,危害水稻较轻,加上药剂品种少,
发生时很少防治。

草害主要有禾本科和阔叶杂草,禾本科主要是稗草,阔叶杂草以泽泻、雨久花为主,防治
方法是水稻立针期晒田后,施用禾大壮加农得时一次性灭草,后期高包地或漏水地有杂草发生
时,禾本科杂草用敌稗防治,阔叶杂草用二甲四氯或丁脂防治,这些药剂除禾大壮农得时,安
全性高些,其它药剂消灭杂草时,水稻也受到较重的危害。

旱育稀植病虫草的防治。

苗床立枯病:是真菌性病害,稻种发芽时,即感病,主要表现在秧苗1.5叶至3.5叶期,
发病症状,叶片和根系发黄,地上部和地下部用手一拽即分离。防治方法是做到“三防”:
(1)床面防,床面喷施育苗灵、敌克松消毒防治。(2)盘土防,盘土拌壮秧剂,消毒防治。
(3)苗期防,用育苗灵,移栽灵防治。

苗床恶苗症:防治方法是浸种时用901消毒剂或施保克浸种防治。苗床防止播种过密感染
和温度过高感染苗床。

虫:育苗期,各种害虫还没有苏醒,苗床上没有虫害。

苗床草:主要是稗草和旱田阔叶草,防治方法:在播完种覆土后,喷施封闭一号防治。

本田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用药剂消除带病稻草,适量施用氮肥,浅水灌溉,壮根健株,提
高抗病能力,药剂防治,以控制叶瘟、严防节瘟、穗颈瘟为主,及时喷药防治,防治叶瘟抓住
始发期和盛发期,防治穗瘟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常用稻瘟灵、比艳等药剂防治。

本田潜叶蝇防治:在秧苗移栽前喷施乐果防治,本田发生时,先将水撤掉再喷施乐果防治。

负泥虫防治:5月末6月初,清除稻田附近杂草,消灭越冬虫源,成虫出现较多或孵化幼
虫开始采食时,用敌杀死、来福灵、速克毙等药剂防治。

本田草防治:多年来推广了二次灭草法,二次灭草既可以减少成本,延长药期,又可取得
“除旱、除小、除了”的除草效果。二次灭草可以避免一次灭草的两个弊病,一是返青施药,
因药害延误分蘖的发生,二是返青后施药往往因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及时施用而造成草龄变大,
灭草效果差,虽然采用增大药量或多次施药等措施灭草,效果仍然不理想。二次灭草克服了上
述的缺点。防治方法:第一次在整地水耙后,泥浆沉淀前,施入丁草胺,进行封闭灭草,第二
次在6月中旬施入丁草胺加农得时或草克星。

五、收获

1986~1994年,水稻面积小,水稻收获机械主要是E512、E514、1065,这些机械以收
获旱田为主,收获稻谷浪费大,糙米率高,杂余多。随着水稻开发面积的增加,水稻机械需求
越来越大,粮食上交质量标准也不断提高,老型机械远远达不到粮食上交标准,水稻收获机械
有了改进,使用了不同类型脱谷机,如东风5、东风6、佳联3060、小田鼠、小型双滚筒脱粒
机和大型机械E512改装的轴流式。这些新型机械出现,为水稻提质增收起了很大的作用。1995
~2000年以放铺拾禾和脱谷为主,机械的变化,使水稻每公顷多收稻谷200公斤以上。

收获常采用站杆直收,人工式机械放晒,人工捆捆,用小型脱谷机脱谷,机械放晒,机构
拾禾等方式。

在收获质量上要求坚持放晒整齐、均匀,割茬在15~18厘米,直收获粒落穗不超5穗/平
方米,综合损失不超5%,糙粹不超2%。

历年水稻播种方法及其产量调查表

(1986~2000年)

单位:吨/公顷



历年水稻播种面积单产总产统计表

(1986~2000年)



历年收获方式统计表

(1986~2000年)

单位: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