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三、人物

三、人物



于 春
于春,黑龙江省汤原县太平川人,1918年生。自幼务农,善驭马赶车。1956年春应聘于85
09部队当大车老板。成立农场后,继续赶马车。曾和1958年转业军官一道进山伐运木材。他的
工作责任心,高超的驾驭技术和爱马如命的精神,深受转业军官尊敬。
1960年5月的一天,他奉命去太平川为韩万福搬家。车上坐着韩家大小五口。返回时,在1
队地界紧邻铁道的公路上,马因火车鸣笛受惊,肆意奔跑,控制不住。他为保护韩家老幼脱险,
飞身下车,拼命勒住僵绳,两手肉裂及骨,血流如注,仍不撒手。后因力竭跌倒,被车轮辗过
前胸,马才停住。韩家老幼幸免于祸。但他因抢救无效,光荣献身,时年42岁。

王泉孝
普阳农场17队畜牧班班长、中国共产党党员王泉孝同志,在1973年4月24日,为保护连队
的羊群,献出了生命,时年44岁。
1973年,17队刚从汤原搬迁普阳不久,四野还是茫茫草原。冰雪虽已融化,但仍然春寒料
峭。王泉孝到伙房要了一个凉馒头,赶着羊群,踏着轻霜出牧了。他已经带病坚持出牧三天了。
腰腿酸痛。队里的人,要开荒,要备耕,要基建,要放牛,要喂马,要养猪,再没人能替换他。
尽管腰腿酸痛,他也只好把病假条揣在怀里。
羊群迎着他的鞭哨,欢蹦乱跳地向傲来河岸边走去,那里已萌发出一片片嫩绿的草芽。
王泉孝的双腿越来越沉重,他便坐下来歇息一会。羊群自在地散在周围啃青。他这样走走
停停,终于来到傲来河边。这里有片片嫩草,汪汪清水,是放牧的好地方。
中午过后,气候突变,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乌云翻腾着直压下来。接着,雨夹着雪,纷
纷扬扬。他披上雨衣,合拢羊群,准备返队。风怒吼,雨雪飞,漠漠荒野,天地相连,归途难
辨。羊群窜进一片泛浆的沼泽地。他急忙拦截。他的靴子陷进淤泥。他脱下靴子,挽包裤腿,
赤脚下去,深一脚浅一脚地追赶羊群。汗水沁透脊背。他疲备地撵着,把羊群撵出了险境。然
而,十多只羊羔在泥沼里哞哞地叫唤着,挣扎着越陷越深。他见此情景,心似手揪,一步步艰
难地走过去,把这些小羔送上草地。一趟又一趟,羊羔全部被救出险境。而他再也支撑不住虚
弱的身体。寒冷、饥饿、劳累又一起向他袭来……他躺下去休息,就再也没有起来。
天黑后,队里发现他没有牧归,便四处寻找,直到次日凌晨才发现他安详地躺在草地上。
羊群蜷息在他的周围。
王泉孝同志,1929年生于山东齐河县张五唐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被地主王存义卖
了壮丁。两个月后,在莱芜战役中被我军解放入伍。1954年复员。1959年支边来北大荒,在汤
原农场17队当过炊事员、农工班长、畜牧班长。197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随连队搬迁
普阳。二战荒原时光荣献身!

祁彦祥
甘肃酒泉县人。1920年生。家贫。自幼放牛,15岁便靠帮人打短工度日。1939年被国民党
军队抓丁。1948年3月,在陕北瓦子街战斗时解放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3月,
由兰州军区工程兵102团转业来场。在部队历任副连长、连长、作战股长、营长、团副参谋长。
在农场历任工会主席,副场长兼三分场场长、总场副场长,兵团组建后,任后勤处副处长。
1953年,在甘南地区修建白河桥时,他率领部队,从60里外。把10个人才能抬动的木料,
一根根运到工地,准时架起一座200米长、8米多宽的木桥,保证了剿匪部队胜利进军。
他担任农场副场长以来,一直保持艰苦朴素、身体力行的作风。他经常下队,从不坐车。
曾经一天跑好几个生产队,行程100余里,人称“祁快腿”。
二战荒原时,他最先到达蒲鸭河,指挥修桥筑路,被群众誉为“开路先锋”。1972年6月,
连续降雨,傲来河桥出现险情,桥头塌方,安放的草袋子全被洪水冲走。他率先跳进刺骨的
水中,用身子压住草袋子。在他的影响下,十多名青年纷纷下水,堵住了急流,保住了桥身。
他跳水时,胸部撞在木桩上,创伤严重,疼痛异常。但他一声没吭,仍坚持带领大家施工。在
返回的途中,差点昏倒。1973年干部体检时,他被怀疑患胃癌,要他住院。他说:“死不了人,
没关系。”又上工地去了。1974年10月,严重的病情使他卧床不起,但他仍关心着蒲鸭河的
开发工作。他写了一封长信。提出很多建议供领导参考。两个月后,他便与世长辞了,享年54
岁。

宫振阁
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涞水县六区王格庄一中农家庭。1940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
共产党。1942年任房山支队政治指导员,辗转于房山、涞水间打击日寇。1943年冬,率支队回
房山某地突袭日寇,为了保守机密,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一次带新兵又经过家门,也未同父
母妻子相见。有人提出责难。他说:“新兵刚入伍,家庭观念特别强。我回家探望亲人,必然
引起新兵恋家。”1958年转业来北大荒。1959年调任场党委副书记。他艰苦朴素,经常深入基
层,都是步行往返,——天走几十里。他从不搞特殊化。在三年自然灾害低标准供应期间,他
身体有病,但从不以职务方便向有关单位和部门索求。1964年8月,他患感冒引起高烧。这时,
他听说第3生产队麦收进度慢,质量差,带病去了解情况。路过解放河时,由于河水骤涨,水深
齐胸,水流湍急。他不顾众人劝阻,坚持涉渡。到达彼岸后,他脸色铁青,颤栗不已。
他要求家小甚严。续弦后,从不将上层议事讲于家人。对其子秋生,要求更严,十岁起,
凡遇假日便令秋生去田间劳作。一次,秋生放学途中拣回一段木头,他告诫说:“即便拣来的,
也当交公。小孩子家不能养成占便宜的劣习。”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一派结合。他坚决反对械斗。1967年11月3日,他所在一派被另
一派武装困于车库,有人欲引爆周围的地雷群以决死战。他竭力阻止说:“伤害群众,破坏国
家财产是犯罪行为。”他坐在引爆装置上说:“若要引爆,先把我打死!”经他苦口陈述利害
关系,避免了一场惨案的发生。
1969年,他重新出来工作,坚持向前看,正确对待群众。一次,一位群众有困难,找他借
钱。这人曾经在批斗他时大打出手,百般对他侮辱。他胸怀坦荡,表示谅解,将款悉数借予。
他因病久治不愈,于1975年10月3日去世,享年62岁。

王恒治
王恒治原在西北军区工兵2团工作,历任班长、副排长、司务长等职,荣立过两次战功。
1957年,王恒治随着转业大军来到汤原农场。一下车,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莽莽草
原,神奇苍凉。可那黑土一把能攥出油来,真是肥沃的土地!王恒治的心中涌起一种难以抑制
的冲动。从此,他和机车、开荒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1年,农场决定搬迁蒲鸭河地区。王恒治犹豫过,和亲手开垦出来的万倾良田告别有点
儿舍不得。但想到要去的荒原更加广阔,又欣然前往。
这片荒原比他想象的还要有魅力。他一踏上这块上地,顿生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之感。什么
生活艰苦,什么蚊虫叮咬,一切的困难统统见鬼去吧!此刻,他只有一个信念:开荒!
那会儿,形而上学的东西猖獗,什么天天读雷打不动,天天听,大批判,不容侵犯。他不
理这个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发动机车,下地开荒。白天,雷打不动的会上见不到他的身影,
晚上,人们有口无心的开批判会,他却在地里开荒。他不仅自己开荒,还鼓动一些拖拉机手搞
起了劳动竞赛。几台车蹩足劲同时前进,谁也别想拉下谁。而他有绝招。在地头拐弯时,突然
将车灯熄灭。别人以为他休息了,也都停车歇着。过了一阵,他的车灯突然亮了,驾驶员们也
纷纷启车。但是,谁也没料到,他竟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硬是摸黑超过了他们一圈。他们再
不敢掉以轻心,你追我赶起来。开荒竞赛热火朝天。
这一年,他带领的机务排创造了全连开荒新纪录。但也触动了一些空喊“革命”的“左视
眼”人的神经,指责他只埋头开车,不抬头看路,会走歪方向。他却笑笑说:“放心,我开车
瞪着眼睛哩,几千米长的堑,保证出不了弯儿。”
“左视眼”们被激怒了,开了他的批判会,并给他带了“把机务排党小组搞成了垦荒党”
的帽子。他耐着性子听着各种非难与指责。让他作检讨时,他激动地说:“我确实是个‘垦荒
党’。但我总想,我们搬到蒲鸭河来不开荒干什么?不抢时间开荒,哪能种上地?种不上地,哪
能打粮?我们种地的不打粮,拿什么给国家做贡献?我就是要开荒,开荒,开荒!”批判会一散,
他又开车下地了。
他就是这样,以战争年代的那种拼命精神,在北大荒的开拓事业中顽强地奉献着自己宝贵
的年华。
1979年,他被调到9队当队长,更是豁出命来干,将整个身心全扑在垦荒事业之中。多年
来,辛劳成疾,他病倒了。起初,他声音嘶哑,食不甘味,嗓子疼痛难忍。他不顾劝阻,在炎
热的盛夏,捂着大口罩,仍然带领大家奋战荒原。后来,住进了医院。经检查,确诊为食道癌,
已到晚期。
1980年5月29日,这位坚强的垦荒战士逝世时,年仅49岁。
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留给几个尚未成年孩子的唯一的“遗产”,是他所欠下的一
千多元的借款。作为一个父亲,也许他是不称职的;而作为一个拓荒者,他却是称职的!他的
贡献会永存史册的!

丁玲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4
岁丧父,跟随冲破封建藩篱坚持走自立之路的寡母在常德长大。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15
岁的丁玲便积极投入了学生运动。1921年在长沙上中学时,曾写短文在报纸上揭露其舅父的劣
绅行径。这年年底赴上海,先后就读于平民女子学校和上海大学,开始接触著名共产党人陈独
秀、李达、瞿秋白等。1925年在北京与胡也频结婚。这段时间里,她涉猎了大量文学名著,开
始写小说。1927年秋,她完成了处女作《梦柯》。是年冬,《莎菲女士日记》脱稿。这两篇作
品问世,受到当时文艺界的赞赏和关注。从此,她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30年5月,她在上
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春,胡也频(龙华五烈士之一)不幸遇难。她把未满一百天的幼子送回湖南交母亲抚
养,自己则在上海继续与敌人战斗,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1932年3月,在白色恐怖严
重的上海,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本年下半年,她出任左联党团书记。正当她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并写作长篇小说《母亲》时,1935年5月14日被国民党绑架至南京关押、软禁。直至1936年9月,
才在党的营救下逃出囚笼。这年11月,她抵陕北保安,受到党中央领导同志毛泽东、周恩来、
张闻天、博古等的热烈欢迎。欢迎会后,毛泽东同志赋《临江仙》一首相赠。词曰:“壁上红
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
千毛瑟精兵。陈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到陕北,是她革命和创作生活的新开端。她当过随军记者,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中国文
艺协会”主任,红军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
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她在从事大量革命实际:正作之余,仍然坚持写作,
《一颗未出膛的子弹》、《彭德怀速写》、《我在霞村的时候》等著名作品,成为当时根据地
文艺的宝贵收获。延安文艺座淡会以后,她摆脱了一些行政事务,比较专心地从事写作。1946
年夏秋之间,她参加了华北地区的土改运动,取得丰富的素材,于1948年4月完成了《太阳照在
桑干河上》这部长篇巨作,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从建国前夕至1957年“反右”斗争,她投入了繁忙的社会活动和党政工作。她先后五次赴
苏联、东欧参加国际性会议。她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理事、中
国文联委员、作协副主席。担任过《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
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工作之余,她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和文艺评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1955年开始,她屡遭厄运。先被定为“反党集团”头目,受到残
酷斗争和无情打击。1957年又被无端地戴上“右派”帽子,开除党籍,取消原职原薪,查禁所
有作品(约150万字),下放垦区“劳动改造”达12年。之久。在北大荒的头八年,她在王震同
志和农场干部的妥善安排下,先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喂鸡雏。1959年下半年开始当扫盲
教员、夜校教师、编写墙报、黑板报。由于她矢心尽责,几个月时间,便有10多个日不识丁的
工人摘掉文盲帽子,能提笔写信、写稿了。年终,畜牧队被评为“扫盲先进单位”。她在会上
介绍了经验。此外,她还积极组织工人开展文娱活动,导演了“刘三姐”(片断)和“牛永贵挂
彩”。畜牧队又成为文化活动优胜单位。她通过勤勤恳恳地劳动,竞竞业业地工作,很快获得
了身边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她偷偷记下数十万字生活笔记,写下十几万字的小说稿。“文革”
之初,她的这些文稿便被洗劫一空。她被关四年“牛棚”之后,1970年又被林彪、江青关进北
京郊区的秦城监狱。1975年获释放,但被遣至山西长治漳头村,除当地群众外,不许她跟外界
接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党中央批准,她的二十多年的冤案才得到平反,恢复了党籍。
多年的磨难虽然损害了她的健康,耽误了她的时间,但她坚强的革命意志却没有被毁掉。1979
年复出后,她奉献给读者的第一篇作品《杜晚香》,深切地抒发了她对北大荒、对党的事业的
热爱之情。
1979年6月,她被增补为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同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被选为文
联理事、作协副主席。

陈明
陈明原名陈芝祥,1917年2月出生于江西波阳。10岁时随伯父到北京,后到上海,念完小
学和中学,进入大学。由于“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群众运动和爱国主义教育及进步
教员的启发,1934年在中学时就参加了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1935年参加抗日救
国青年团,为上海中等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1936年夏参加共产主义青年
团,同年转党。1937年1月,抛弃家庭,经北平、太原、西安,五月初到延安,先后在抗大、
马列学院学习。抗战开始后,先后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宣传股长,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政治部宣
传大队长,延安文化俱乐部副主任,业余剧团团长。建国后,先后在中央文化部电影局任办公
室副主任,剧本审查科科长,编剧。著有电影剧本《六号门》及其它话剧等。
1958年,因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案件株连,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党籍,撤销级别,
下放黑龙江国营汤原农场劳动,担任生产队文化教员、统计。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后,在场部
帮助工作。1964年底,调宝泉岭农场工会,任夜校教员、业余文艺宣传小分队负责人。“文化
大革命”中被重新戴上右派分子帽子,被专政管制劳动。1970年解到北京秦城监狱,1975年无
罪释放。1979年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改正,推倒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党籍,恢复级别,恢复
工作,回到北京电影制片厂。1983年经组织批准离休。

刘桂芹
哈尔滨市知识青年,1966年7月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第一批来到农场,在第6生产
队当农工。1983年光荣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学时,哈尔滨市第六十七中学对她的评语是:学习认真,劳动观点强,团结同学,关心
班级,遵守纪律,对人诚恳,生活朴素。到农场后,她保持和发扬了这些优点,工作劳动不怕
脏不怕累,总是超额完成任务。1980年,担任农工班长以后,她处处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爱
护同志。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既要带领全班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又要安排家务,带好孩子,
从未耽误一天工,有时还带病坚持工作。
她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以后,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变了而傲视一切,仍然保持农工的本色。
每当从北京开会回来,她总要给班里的姐妹买点小礼物。她辛勤劳动。努力工作。1980年以
来,连年被评为农场的先进生产者,1982年被评为宝泉岭管理局的“三八红旗手”。她领导的
女工四班,被评为农场的先进集体。

王玉亭
1948年3月,生于山东益都县。他三岁时,父亲参加抗美援朝,壮烈牺牲。1954年1月,到
上海市随伯父生活。1969年4月,在上海市第二科技学校毕业,5月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2
师17团工程2连战士。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2月担任工程2连副政治指导员,1973
年3月任政治指导员。1974年4月任副团长。恢复农场体制后,任副场长。
他被提升为副团长后,积极寻求新的知识,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努力工作。1983年。他光
荣地当选为黑龙江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选为常务委员。
1983年8月,他考入八一农垦大学经营管理系学习。1985年毕业回场,10月就任场长。

李凤海
中共党员。山东蒙阳县人。1938年生。1959年支边来场。历任农工、拖拉机手、包车组长、
科研站副站长。
他1960年开始做机务工作,不久即担任包车组长。十五年来,他以高效低耗驰名垦区。
1972年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1978年被农垦部授予全国农垦系统先进生产者称号。
他的包车组,出于坚持做到三勤(勤检查、勤保养、勤维修)、五净(机件净、空气净、工
具净、油净、水净)、六封闭(加油口、磁电机、汽化器、大小油箱口、量油尺),十五年后,
他驾驶的那台拖拉机的发动机部分及各条易损线路,都还是出厂时的原件。这台车,共完成
2,407,946个标准亩,总耗油223,308公斤,按国家标准节油24,795公斤。1962年至1973年,从
未大修,延长了大修间距四次。
在其他同志配合下,他先后改制成六铧犁、精量点播机、上囤机、堆场机等,参与完成技
术革新30多项。
1972年,他的10号车组负责开荒,十六个支重轮全部磨损到报废尺寸,坚持不领新的,在
每个支重轮上焊三圈14毫米的钢筋照样使用。有的犁壁打成数块,焊上再用。犁壁、犁径磨短,
他们就用弹簧钢加宽的办法,先后焊三十多块,使用了五年。
他们组最先盖起车组零件库。这个经验在全场推广。5队机务排,在他影响下,1963年至
1975年,收集废品一万多件,经加工制作,用于修理机车和农机具,绐国家节省九千多元。他
们还利用废旧零件,安装两台三轮连接器、三台轻耙,自制一个收割台。此外,他们每年为国
家节省折旧费三千多元。
1984年,兴办家庭农场和承包责任制时,他主动辞去副站长职务,承包一台拖拉机,直接
从事生产,带头迈出新的一步。

杨伯勋
四川省新津县人。共产党员。农场职工医院院长。多年来,一直是场的先进工作者。1959
年,出席黑龙江省文教卫生群英会。
他自学成才。参军时,他仅15岁,上过一年初中。后来,他发奋学习,学完初、高中课程
后,又学习医科大学的有关教材。1980年7月,他参加合江地区卫生局主持的考试,基础、论
文、外语等都在80分以上,被晋升为主治医师。
他业务熟练。对常见内科病症,有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对心血管、脑血管、脑瘤等疾病
有所研究。一次,他在门诊,发现一青年走路颤悠,就让他闭上眼睛走几步。他告诉青年长了
脑瘤,赶快到二院动手术。半年后,这个青年病愈出院。
他医疗作风好。远在六十年代,他热心为患者服务就全场有名。1960年,他在3队当卫生
员时,护送一孕妇去场部住院,中途分娩。在风雪中,他大胆处治,悉心料理,使母婴俱安。
职工孙国凡的女儿患化脓性脑炎,生命垂危。管局医院拒绝接收入院。他甘冒风险,把小
女孩留下治疗。他翻阅大量资料,发现用阿托平有特效。经三天三宿抢救脱险。
职工韩永忻,因严重肺气肿造成肺腔破裂,出现气胸,十分危急。医院无排除胸腔气体的
设备。他使用大针管一次次地抽排,又及时采取防感措施,终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

刘玉平
河南省伊川县人。1933年2月生。1948年4月参加工作。1956年4月入党。1958年转业。被
保送到宝泉岭农机校学习。曾任机务副队长,砖厂、面粉厂厂长,基建科副科长,现任粮油公
司经理。曾两次被评为农场总局的劳动模范。
他长期患肠胃病,到1971年动过三次手术,健康情况很不好,医生要求他长期休息。但他
仍然带着20多名青年到蒲鸭河建立砖厂。在冰雪寒冬,他们走一百多里,到莲花泡附近砍伐回
小杆,盖起了4,000多平方米的坯厦。第二年,他们自己设计盖起了一座年产400万块红砖的20
门轮窑。同时,还设计和制作出三五型打砖机和制瓦机,部分解决了迁场建点,户的砖瓦供应。
一次,因连阴雨、砖窑局部倒塌,影响生产。这时,他正生病,每天只能喝一点稀粥、牛
奶,忍着剧痛上窑指挥抢修,坚持战斗36个小时,直到把窑修好。
1975年,他在河南刚动罢第四次手术不久,便匆匆赶回农场,领导部分技工,为十个连队
改装推土机。没有卷管机,就以挖地槽、铁锤砸的土办法,解决了一厘米多厚的钢板取弧度的
难题;没有加工油压管设备,用铁管装沙的土办法,解决了铁管压弯不变形的难题。这几项土
办法,给国家节约资金两万多元。
1976年,他病发再次入院。诊断为结肠炎、肠粘连、肠伸长、肠扭转四病齐发。当他得知
要进行第五次手术时,便恳求大夫说:“还是保守治疗吧!再开刀,我就成一个废人了;我还
要为党工作。”在病榻上,他还考虑眼前的砖窑不适应建点的形势,暗暗筹划建造隧道窑。他
出院后,即带领一个技术小组,自行设计了真空打砖机、真空制瓦机、隧道排烟机。卷扬机、
抽余热鼓风机、吹冷气机、顶车机等十多种机械和100多辆搬运砖坯的小车。这些机械和车辆,
大部分是利用废料改装加工而成,为国家节约资金十多万元。

窦金海
山东省陵县人。1947年生。1964年来场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15队机务技术
员。他参加工作以来,年年受奖。1980年评为管局劳动模范,1981年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1981年麦收时,农场遭受特大涝灾。15队在收割的第5天,大雨连绵不断,加上江水内浸,
只几天时间,地上积水即40公分以上,机车无法下地。这个队还有一大半小麦在水里站着。
在这危急关头,他主动请战搞防陷改装。他领导一个小组先修复好几台水泵,把场院粮食抢救
出来。然后,对机车进行改装,经无数挫折,终于成功。改装的项目有:机车上爬犁、穿木鞋、
的轮改大轮、后轮外移加宽、加宽后穿木鞋,以及自动康拜因的单线偏牵引到双线、三线偏牵
引等12个项目,保证机车在深陷的情况下收割,在全场起了示范作用。
他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怕吃苦。在抗灾抢收的两个月中,他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
曾经连续奋战三天三夜。一次,下水抢修,他的脚受伤感染。医生命令他休息,但他毫不顾及
自己,一直坚持。东方红——3号机车后桥进泥,陷在50公分深的水中。他和小组成员在机车
周围筑起小堤,把水淘干,奋战6个多小时才把机车修好。为了防止车底被麦秸或泥土堵塞而
影响作业。他和小组的人想办法,用铁板将风扇壳和车底包起来,解决了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