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耕种方法的变革和科学种田

第三节 耕种方法的变革和科学种田



建场初期的1951年、1952年,土地开垦后,水田基本上不翻不耙,仅用人工踩踩筏片,
打上埂子,漫水灌溉。开始人工撒播,保苗不够;耕作粗糙,产量不高。1952年秋,省公安厅
组织农场场长、生产科长等4人,到肇源农场参观学习水稻丰产经验,回场后,对照本场情况,
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在耕作方法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进,搞科学种田。

  一、逐年增加翻耙耕地面积,提高整地质量

1953年开始对种植面积局部进行翻耙,1954年翻耙地面积占播种面积58%,到1957年翻耙
地面积增至81%,1959年翻地全部达到翻耙。翻地深度:1953年一般12厘米至15厘米,1954年
以后,耕深达20厘米左右。据1954年调查,深耕细耙比浅耕不耙的地号增产2.3%。1958年翻
耙深度一般都达到25厘米,并强调多秋翻,经过一冬一春的风化,土壤疏松。水田翻前用人、
畜力水整地,也有少量旱整地。技术措施要求:地不整平不播种;旱田小麦机耕翻耙,机械或
畜力播种机平播;玉米,大豆,机械播耙,畜力起垄,人工点播;大豆也有机械平播或畜拉播
种机平播,播后铲蹚。1965年,学习了辽宁东方红拖拉机水耙地。当年3分场总结经验,拖拉
机水耙地较人畜力水整地增产18%。以后为平整土地,小片连大片,每年都有部分水田,施行
拖拉机水耙地。1975年学习外地经验,在播地时,同时深松,翻地深20厘米至25厘米左右。深
松层10厘米左右,翻地层加深松层总共深度在30至40厘米左右。深松对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有利,
对增产有明显效果。

二、逐年扩大施肥面积,提高质量

建场初期,对积肥、施肥不够重视。认为:北大荒地肥,不上粪庄稼也能打粮食。从1953
年开始,扭转了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开展常年积肥送粪,并大力开辟肥源。各生产队都配有专
人专车积肥队伍。在农闲时节,还开展积肥、压绿肥运动,规定每人每天积肥任务。以后逐年
购进一些化肥,如硫铵、过磷酸石灰及硝铵等,但数量不多,只作部分地块追肥用。1954年施
有机肥面积占播种面积17%,亩施肥量1,400余斤。到1959年施土肥和有机肥面积增至播种面
积90%以上,亩施肥量有的达12到13吨(包括就地熏肥数)。除施底肥外,还对农作物进行追肥,
追肥次数也增至2至3遍。开始追土、灰肥,改为追土肥加化肥混合肥。据1955年调查:施肥作
物比不施肥作物增产12%左右,追施3次混合肥比追1次肥的作物,增产24%。
在积肥造肥工作中,除积攒人粪尿、牲畜、家禽粪肥外,还大搞压绿肥,作物稭秆沤肥。
水田生产队还用泥塘土、草炭土等自然肥。1958、1959年大跃进年代,除大搞泥塘土和草炭土
处理后施入田间外,还大搞土窑熏肥,以及稻草熏肥等措施,对增产起到一定作用。
七十年代,随着国家化学工业的发展,农场购入化肥逐年增加,每年购进数百吨到数千吨,
化肥品种多。除硝氨外,还有尿素,国外进口的“三料”(P)复合肥,二氨(иP复合肥)。化肥
的施用量从亩施十几斤增至几十斤(多达每亩施50斤)。在施肥方法上,由过去施种肥,施追肥,
扩大到施基肥;由单一的施氮肥,进而施用氮、磷、钾,按比例混施。

  三、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并不断更新品种

水稻品种,五十年代引进的比较优良品种有“国主”,以后又引进了“兴国”、“石狩白
毛”、“弥荣”、“公石狩”等品种,还有“北儒”、“北斗”、“丰穰”、“查试l号”、
“富国”等。从1953年开始由场良种站进行良种的复壮和良种的优化工作。1954年良种站开始
培育适宜农场栽种的良种:“梧农七.一”(石狩类型)和“梧农号”(合江类型),1958年开始
在全场大面积推广种植。1968年又培育了“梧农98——4”良种,1969年开始大面积种植。七
十年代,引进了“京引——58”、“京引——59”,以及插秧用的“原子5号”……以及“合江
1l号”。这些品种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相继逐步被淘汰。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这期
间由于农场良种站迁站,农场良种培育而削弱,农场水稻品种主要由外地引进。引进的良种有
“合江14”、“垦稻1号”、“垦稻2号”、“普选10号”、“合望l号”、“合江19”等。
小麦品种:都从外地引进。五十年代有“合作6号”等,六十年代有“克强”,“克刚”
等,七十年代有“克旱6号“”、 “松7"、“克涝3号”、“克坚”、“克丰l号”等品种
大豆品种:都从外地引进。五十年代有‘‘满仓金”、“荆山扑”等品种,六十年代到七
十年代有“合交6号”、“合交8号”、“黑河3号"、“合丰22号”等。
玉米品种:五十年代多系沿用农家种“白头霜”,由于栽培管理不当,造成混杂,单产不
高。六十年代开始广泛启用玉米杂交品种,八十年代初玉米大面积种植系(HD)103♀XPi383♂
两个自交系的单交品种。
  四、合理灌溉
1953年以前水稻灌溉,系采用深水漫灌,上灌下排造成肥水流失,水温不高等弊病,致使
水稻生育不良,倒伏严重,造成减产。从1954年开始,施行合理灌溉,撤水晒田等措施。经过
几年实践,摸索到一套合理的灌溉措施。概括为:浅(播种至幼苗期)→深(分蘖后期至抽穗)→
浅(灌浆期)。进而发展为三浅、两深、一晒。另外在灌溉方面创造了利用水层淹稗的新措施。
五十年代,在杀草药剂不多,人工拔草费工的情况下,采取深水淹稗对消灭杂草、增加产量,
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有的地号,由于看水人员对温度、时间掌握不准,水层过深,淹稗时间过
长,对幼苗生长不利,部分地号造成减产。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既肯定了淹稗的效果,
又提出了具体要求。1957年在1.1l万亩大面积上合理水层淹稗,得到较好的效果,杀草率在70%
以上,有的地段杀草率达90%以上。
  五、药剂灭草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从六十年代末,就开始使用农药灭草。水田普遍使用“敌稗”灭
稗,用2.4—DT消灭阔叶杂草。七十年代后期使用日本进口药“杀草丹”灭稗,效果优于美国
进口的“禾大壮”。是比较理想的灭稗药剂,杀草率在95%—98%以上。
七十年代旱田普遍使用“氟乐灵”、“拉索”,用机械喷撒灭稗。八十年代初又增加“灭
草福’’、“阿特拉金”(这些都是七十年代末的新产品)等。这些药剂在使用上,只要用好,
方法得当,灭草效果都在90%以上。

历年化学灭草面积
单位:亩



历年施肥情况


 

六、改进播种方法,实行合理密植

1952年以前,水稻播种都是人工撒播,亩保苗株数仅16万株左右。当时雇用的看水人员
说:“一草帽扣住三颗苗,就算够苗”,其实苗少产量低。后来到外地参观、访问以及场内不
断试验,1953年逐渐改用人工水条播。1955年实行人工操纵点播机水点播。1956年以后逐渐推
广旱直播。水稻播种经历了撒播——水条播——点播——旱直播4个阶段,以旱直播为统。能
达到苗匀,为中耕除草创造条件,播时可随时调整,能达到保苗株数。旱直播亩保苗数为40万
至50万株,达到合理密植,为丰产创造了条件。1985年,为改变单产不高不稳的局面,在学习
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了“旱育稀植”水稻插秧新技术。在劳力较多的1、2、3大
队及2队实行大面积插秧。当年插秧面积达4,500亩,其中人力插秧3,750亩,机械插秧750亩。
通过实践,普遍认为插秧高产、稳产、抗病、不倒伏,经济效益高。1985年插秧水稻平均亩产
均在700斤以上,少数地号亩产达800斤,比直播提高单产50%左右,为农场进一步扩大插秧面
积奠定了基础。

七、加强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

水稻“稻瘟病”系水稻致命病害。1955年至1957年连续发生,其他年份也有发生,严重地
块几乎颗粒不收。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农场生产科、试验站通过大面积调查研究,
得出综合防治的措施,对防治“稻瘟病”,夺取水稻丰收取得了很大的效果。1960年6月8日,
《黑龙江日报》以梧桐河农场基本控制“稻瘟病”为题,发表了农场防治“稻瘟病”措施的报
道,并在同日发表社论,题为《推广综合防治稻瘟病的经验》,号召全省学习这一综合性防治
措施。
水稻除“稻瘟病”外,还有“浮泥虫”、“草节虫“”、“稻摇蚊”、“潜叶蝇”等虫害。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加强水稻管理措施和药物处理方法,能够有效的控制和防治这些虫
害。
旱田有危害麦类、高粱、谷子等禾科植物的粘虫和玉米螟;还有危害大豆、玉米等杂食性
虫草地螟,亦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首先加强虫情预测预报工作,一旦虫害发生,及早用药物
或人工消灭。在农场历史上,1960年旱田粘虫大发生,场领导亲自抓防治,各队用人工喷撒药
剂和重点队用飞机喷撒农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保护了7,500亩小麦免受虫害。1982年大面
积发生了草地螟为害,尽管采取了机械和人工综合措施消灭虫害,但其危害面积和程度还是空
前的。旱田病害有小麦的散黑穗病,一般用药物拌种可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八、工具改革

五十年代,水田耕作以人、畜力为主。1953年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改进了各种水稻播种机,
仿制了中耕除草器。为提高工效,每年都号召干部、职工、包括犯人在内搞工具改革。1958年
开展了一次工具改革高潮,一年内改革各种工具达38种,2,737件。2分场副场长谭春浦利用破
铁锹头创制齿形人工水稻中耕除草器,成本低,使用灵活,比原中耕器提高效率一倍。生产队
长鄢阳春改制水田畜力耙,可平整土地,而且在水耙整地时起到播前除草的作用。队长赵景耀
改革人拉水田多行直播机,比人工手条播提高工效三倍。

  九、田间管理

  建场初期,水田只人工拔草一遍,旱田铲蹚两遍了事。1953年起,开始重视田间管理,开
展了查苗、补苗、爱苗运动,加强铲蹚和收割作业。1955年旱田进行三铲三蹚。处署期结合除
杂去劣,拔一次大草。水田拔草两遍,秋收前在田间普遍拔一次稗穗,消灭杂草。整地阶段:
要求整平、耙碎、捞平;地整不平,不准播种。播种阶段:要求做到播种下籽均匀,保苗全、
苗匀、苗壮、苗齐。锄草阶段:要求适时早铲,做到锄早、锄小、锄了;多铲多膛,并结合追
肥,防病虫害,保证苗壮。收割阶段:要求适时收割,做到不伤镰,不落镰。脱谷阶段:要求
及时送到场院,归好垛,及时脱粒,避免损失,消灭事故,做到丰产丰收。每个作业阶段都由
场生产科下发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并由农场按作业阶段,组织全场性的检查评比。

  十、收 获

六十年代以前,水旱田作物以人工收割为主,割后拉上场,人工和机械相结合脱粒。1953
年以前,用人工脚蹬脱粒机,有的还用落后的生产工具梿枷打,用石磙子压。1957年以后还逐
步改用拖拉机或电力带动6联脱粒机和“MK”、“万国”脱谷机脱粒,用人力扬场。1969年开
始进联合收割机,部分小麦用机械收割,到七十年代初期,联合收割机增多,小麦收割逐渐实
现机械化。1976年,水田购进“珠江2号”水稻收割机5台,1977年增至20余台。每班作业,在
没有故障的情况下,可收割脱粒水稻45亩到60亩,同时试验东风自走和牵引收割机下水田直收,
但人工收割仍占40%左右。八十年代初“珠江2号“”程联合收割机在霜后或上冻后进入田间,
对人工割好归垛的稻子进行脱粒,减少了水稻送到场院脱粒的繁重作业。

  十一、学习推广辽宁水田三大经验

1963年冬,黑龙江省组织了参观团去辽宁学习。省劳改局在合江召开了技术座谈会,认为
推广辽宁水田三大经验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农场从1964年就开始推广应用。
1、水稻大垄栽培,畜力中耕除草的推广和应用。
1964年全场耕种水稻3万余亩,其中推广大垄栽培7,500亩,占水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大垄和小垄栽培产量比较



  从两个基层生产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垄栽培在各个地块上反应较好,多数地号表现了
明显的增产效果。上述两个单位大垄栽培面积较多,占全场大垄栽培面积的60%左右。从上表
大面积地号平均单产看,表明大垄比小垄其增产幅度为2.8—16.1%。1964年取得水稻大垄栽
培的明显增产效果。从1965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大垄栽培、畜力中耕这一先进耕作方法。到六
十年代末,全场水田基本上都是大垄栽培。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大面积采用杀草效果好的杀草丹
等农药,后来又逐渐改为小垄栽培。
  2、东方红机车水耙地,是辽宁水稻三大经验之一。农场于1965年在3分场推广。该分场当
年水田面积558.7垧,东方红水耙地面积280垧,占水田面积50.3%。其中3队种植水田155垧,
水耙地面积达124垧,占种植面积80%。
  
3分场东方红机车水耙地增产效果


  从上述产量结果说明,在大面积上运用这一经验增产较为显著。

3分场3中队机车水耙地增产效果



  3中队是连续几年低产单位,主要是地板薄、没后劲、草荒、人力担负面积大、耕作粗放、
基础差。但由于采取新技术,水稻产量平均垧产达到2,711.4公斤,较1964年垧产1,200公斤,
增长1.23倍。
运用机车水田耙地,整平效果好,增产效果明显。从1965年以后每年各分场、各生产队都
采用过这一耕作技术。但由于对机车磨损大,又需要拖拉机上封闭装置,加上损坏田埂多,破
坏团粒结构严重等原因没有长期用下去。
3、水稻塑料薄膜保温育秧法,这也是辽宁省六十年代水稻增产三大经验之一,农场也进
行了试验。但由于种植面积大,插秧费工劳力不足,又处高寒地带,无霜期短,弄的不好贪青
晚熟,因而没有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