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场建设
第一章 场队建设
第一节 农场建设
三十六年来,经历了合与分,分与合的几度反复,从一大二公到缩小核算单位,从集体承
包到分田到户,从家庭农场到规模效益的挑头承包,进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
我发展”四自型,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海洋。认识到“队为基础,人才是根本”的真理。
一、青年集体农庄
1955年秋,《人民日报》报道了北京组织青年垦荒队远征北大荒——萝北县的消息,牡丹江
青年团市委向全市青年发出了“向北京青年学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成立了垦荒
办公室。各阶层青年纷纷写信,要求志愿垦荒。团市委从申请的青年中,邀请了学生代表孙永山、
林淑芳、街道代表张文功、工人代表谭友山、农民代表赵邦友、干部代表李志全等六名同志做为
发起人,印发发起书,在少年之家和各区设立报名站,三天时间,报名者达一千五百多人。
1956年1月,垦荒办公室会同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进行家访,从中挑选了三百三十人为志愿垦
荒队员,最大的23岁,最小的15岁,有女队员54人。由团市委青工部副部长尹凤山带队,集中学
习。牡市各界掀起热烈的捐献支援,军马场捐赠一匹种公马和二十副开荒大犁;卫生部门捐赠医
疗设备和药品;木材公司送三火车皮木料;公路局支援一台卡特皮鲁拖拉机;学校捐赠鼓、号;
市人委送每人一双棉胶鞋。捐款共五万余元,有力地鼓舞了队员们的垦荒热情和勇气。
2月23日由尹凤山带领十多名先遣队,带着生产物资,到密山县黑台区永昌屯,踏查丈量土
地,向县民政部门办理领取粮食、车马和草料,安排食宿准备。
3月14日牡市召开欢送大会,团市委赵树青书记讲了话,授予“牡丹江市青年志愿垦荒队”
的金丝绒大红旗,垦荒队员高举右手宣誓:“冲破困难,站住脚根,棒打不回头,用自己的
双手创造一切,誓把北大荒建成北大仓。”
3月15日牡市人民象送亲人上战场一样,把垦荒队员送上火车。傍晚到黑台车站,县民政科
长带领当地干部来欢迎,当晚住区政府、旅店。第二天一大早,先遣队派来大车,装上行李,队
员们踏着大雪,步行十八里来到永昌屯。
3月16日,在窝棚里召开农庄的管理委员会,团市委赵书记参加,下设五个中队,每个中队
六十人,后勤设一个运输队、医务室、兽医室、食堂。会议确定:当年开荒五百公顷,播种三百
公顷的任务,并抢建一条引水灌渠。
3月17日县水利科帮助制定“灌渠”设计,从穆棱河引水到永昌屯,全长八千米,宽九米,
深一米,筑一座柳石拦河大坝和一个控制闸门,坝长三十米,共八万土石方。男的割条子,拉石
头,运木桩;女的编草袋。崔中女、全顺姬自制编草袋机,日工效十五条,评为先进小组,出席
省青年垦荒积极分子大会。
4月10日密山县委动员黑台、直正、杨木等十几个村来支援灌渠工程的建设,谱写了团结友
谊的乐章。大渠修成,张文功二中队评为红旗队。
春耕中,以十五套马犁、六套人拉犁,有十八名参加农庄的老农为技术骨干,种上2300亩
水稻。六月一日牡团市委赵书记、少年之家董主任和家长代表等三十多人来庄慰问,对大家鼓舞
很大。
8月初,为防洪抢修大坝,完工后下河洗澡,包殿成同志下河后被激流冲走,派人打捞未着。
十几天后在下游几百米处一个小沟里,被一鲜族老人发现,才把遗体运回,大家沉痛地开了追悼
会。
8月10日穆棱河水出槽,除留看护人员外,全队迁至广新村,八天后水退回庄,低地见穗,
高地露杆,住房进水。为找安家处,请示密山县委,重找垦荒点。
8月20日,尹凤山、崔云龙会同民政科崔副科长去密山东边的西大林子、老虎砬子等处踏查
荒原,确定在老虎砬子开辟新点。
9月3 日,张文功率领120 人到达新点割草、割柳条备料,那台卡脱皮鲁发挥了运输作用。
10月1日房建动工,新兴村派来建房技术指导小组,红旗村派来建房突击队,东发、兴凯都
派来支援人员,包建两栋仓库,一栋大食堂。为明年能种上田,县里动员附近村屯,支援上百套
大梨,帮助开垦上千亩地。
12月6日,王震部长亲自来庄看望垦荒队员。热情关怀青年的生活、工作和理想,给大家留
下深刻的印象。
二、青年农场
1958年2月1日,在王震部长的关怀下集体农庄正式划归铁道兵农垦局,命名青年农场,任
命尹凤山为副场长,韩德庄为党总支书记。她是北京燕京大学毕业生,随其爱人孙会元(局计划
处长)来北大荒的。从农建二师调来王汝昌、成家声任生产队长,从新疆调来懂畜牧的杜百年、
从通北、赵光、友谊农场调来懂机务的王文阁等八人;从大学及中专分配来农业、畜牧、财会毕
业生范儒生、欧阳敏、陆艾清、邢玉玺等技术骨干,在东大营修复两栋废营房,一栋作为场部,
一栋作为宿舍,成立老虎砬子生产队、黑台生产队、青年畜牧队,后勤有运输队、卫生室、食堂、
仓库。进一台克斯30、二台DT413和农具,开始了机械化生产。去秋突击开荒的质量很差。还有
一段一段没有完成的胡子地、尾巴地。农建二师留下的五千亩撂荒地是1955年开垦的,耙后就能
播种,种上一万亩地,还开辟出二十亩菜地。五月,进一台热特25轮式拖拉机和拖车,由开卡特
皮鲁的刘万林去接车,回场时在裴德翻了车,出了第一次交通事故。改由王文阁开小型车,天天
往返于密山之间。八月,进四台K55拖拉机,成立开荒队,队长成家声,修复兴凯一号房作立足
点,开垦兴凯附近和红山头的荒地。兴凯有十一栋没有盖的营房,九栋只剩墙框的宿舍,十四栋
只存地坪的马舍,是建设场部的好地方,房区四周的大树成荫,是日伪关东军的旅司令部。
九月,为开发完达山,密山设计院派来二名工程师,男的叫相德勤,女的姓范,带来了地形
图,尹凤山、成家声和刘英仙共五个人徒步向北踏查荒原,到宝密河日伪开拓团旧址时,只有一
间草房,一个老头住着,天快黑了,六个人在炕上蹲了一宿。绘制成草图和建点规划。
十月末,开荒结束,成立伐木队,成家声转任队长,并负责将木料运至兴凯。刘英仙负责基
建备料。场长张金彪到任。
十一月,王震部长从日本考察回国,决定发展“大型鸡场”。老红军濮军到兴凯筹建鸡场,
派出欧阳敏、肖传英等六名同志到牡丹江军马场学习养鸡技术。同时,在牡市招收一批学员。
1958年4月,解放军转复官兵从各地向密山汇合,王震部长亲临召开动员大会,分配农场军
官2176名,工资制干部86名,士兵396名,共2658名。来自广州、武汉、济南、兰州、南京、上
海、沈阳等十七个军区,55个单位,另有随军家属20人。同时分配去青年水库1200名,在房无
一间,车无一辆的情况下,木料是徒步11公里从密山扛运的,一天两次,每人五根。一个星期建
起马架子,安下了家。五月十日举行开工典礼。分配到一分场的建老虎、青年队,二分场的建兴
旺、宝密河队,三分场的建红山、养鸡队,四分场建在裴德河南,东到三间房,西至东明,分为
七十生产队,大部是低湿地,四分场无荒可开而撤回,只留下一个工海队。林业分场有三个队。
开荒大队分为两队。将黑台移交给永安农场。王汝昌转任开荒队长。当时的住房建设是就地取材。
靠山的砍小杆编墙糊泥,草盖,名树条房,或搭马架子;靠草甸的挖草垡片砌墙,割草为盖,名
朝鲜房。以朝鲜房保暖性强,树条房风眼多,马架起居不方便。有一种两结合的,住处为马架式,
厨房和起居建树条房,烟囱站岗,独具风格。挠力河队保留一栋达十年之久,供参观留念。
1958年7月19日,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八一农大前身)成立,建校方针是:“勤工俭学、
半耕半读、场校合一、自给自足”。八月十五日,农场与农校合并,兴凯全部交三分场,场部人
员都到裴德,张金彪任作教处副处长,尹风山任职教科长。因生产与教育统一不起来,十月场校
分开,历时四十天。
1958年7月22日,王震部长在局党委会上指示:共产主义要机械化、电气化,生活也要组织
好。伙食要搞集体伙食,女同志可以参加,伙食费少于男同志。明年每人每月一斤油,菜一分钱
一斤,把伙食降下来。在共产风的影响下,八月,公布了每人每月六元伙食费,全家入伙,到食
堂打饭。由于损失浪费大,老人、孩子也吃不惯大锅饭。到冬天,除职工仍坚持上食堂外,家属
都自己起伙了。
1958年9月,接受支援首都十大建筑的伐木任务。九月十日,李福海、李延忠率50人先遣队
去炮手营建房修路,十一月派出八百人进山,经过练兵和编组,担负伐木、打丫、截材、吊卯、
归楞、装爬犁、顺冰道运迎春转运站。局党委授予于凤山小组“完达山伐木标兵组”大红锦旗,
北大荒电影拍摄组拍了现场电影。参加运木的五台大型车,二号车组四天四夜运木150 立方米,
局授予“运木标兵”大红锦旗。
1958年8月,响应“大炼钢铁”的号召,派出黄澍翰、丁来友等四人去山西、河南学习炼钢
技术,由张金彪率领七十人去宝清白石沟开采铁矿,挖地窨子住人,又气闷,又潮湿,又遇上连
雨天,历尽千辛万苦,十月十七日下一场大雪,第二天风雪交加,门都关不上,第三天太阳一出
来,雪化道路泥泞,运输停止,被迫撤出开采。
三、人民公社
1959年4月23日,按铁道兵序列,更名八五一一农场。
1959年5月,农场与兴利、兴凯公社合并,挂农场、公社两块牌子。共并入2525户,劳力3397
人,耕地70299 亩,役牛705头,役马848匹,猪2915头。建制六个分场,一个工副业分场和基
建大队、青年水库。场长王书田、书记荆乐天。总户数2684,总人口15372人,职工6236人。
1960年春雨连绵四十天,六月穆棱河水出槽,四分场七个生产队住房进水五十公分,田禾一
片汪洋,浊水横流,挠力河水猛涨,水深流急,桥涵冲毁,交通中断。灾害歉收,工资欠发,口
粮缩减,人心浮动,民怨四起。
1962年1月,在中央新的农村经济政策指引下,场社分家,退赔马114 匹,牛91头,交出拖
拉机四台,农具十台,由于遗留问题复杂,一直到1965年10月,才签订完协议书,宣告结束。
四、畜牧场
1963年,牡丹江一合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将建于杨岗未投产的完达山食品厂与
虎林东风实验站和密山化验室合并在一起,成立完达山食品厂畜牧场。总局生产处长张源培兼任
场长、书记,担负奶牛培育基地的建设任务。
完达山食品厂是牡丹江农垦局开发密虎宝饶地区的食品工业基地,创建于1959年5月,投资
五百万元拟建实罐、屠宰、宰禽、制药、肠衣、熟油、熟食品等七个车间及空罐、木箱、修配、
冷藏、洗衣、饲养等六个辅助车间,1961年完成部分生产车间土建任务约一万多平方米,以及大
部分生产设备的购进,因未形成生产能力,后按八字方针的精神于63年停建。
1963年3月,为贯彻总局生产队长会议上发出《关于开展五好生产队运动,争取全面丰收》
的倡议书。将生产建设上超额完成粮豆计划15—20%,每个农业工人生产粮豆8—10吨;经营上
贯彻经济核算制,经营有利;政策上奖金分配合理;政治思想上互相团结,遵纪守法;安排生活
上办好食堂吃饱吃好花钱少,夜班有热饭,田间有开水五好标准落到实处。同时开展五好干部、
五好职工、五好家属、五好班组、五好家庭的劳动竞赛,涌现了人人争五好,处处有五好,事事
想五好,生产政治双丰收的局面,1963年6月,王震部长在上海休养中,与上海市委、上海农垦
局商定购买奶牛,电召副总局长刘伯增和张源培去上海汇报建场情况和接牛事宜,有欧阳敏,龚
承泰随行。指明垦区发展奶牛的目的,一是发挥丰富的草原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二是让广大人
民多吃奶,减少粮食供应,使后代增强体质,增加体高;三可培肥地力,多收粮食。
1963年8月,从上海购进育成奶牛345头,种公牛五头。1964年从北京进405头,1965年从
涿县和铁岭进20头,1966年从北京进223头,清河进40头,共进1050头作为基础牛群,进行农牧
结合的实验。
城市小公牛一出生即作淘汰处理。王震部长指示“移地饲养”试验。1964年接回北京小公牛
24头作为试验。1965年1月,中央轻工业部为解决北京市肉用牛的供应,将北京小公牛饲养一个
月后,以每头70元的价格转给农场饲养到十八个月毛重三百公斤时出售给他们,当时计算的饲养
成本每头468 元,屠宰后出肉120公斤,牛皮30公斤,骨42公斤,下水60公斤,售价167元,亏
损由轻工业部补贴每头322元,基本建设由农垦部投资150万元。协议达成后,自六月份起,分
批进牛746 头,途中死亡218头,占29.2%,经营亏损而终止。
1965年初,有成母牛647头,日产奶近三吨,用夹层锅生产的奶粉,只以每斤一元二的价出
售,鲜奶用小推车销售每斤五分钱,大部都喂猪了。八月,总局批准十万元建奶品间。十月一日
正式动工,利用原食品厂设备改装,克服重重困难,在1966年5月1日生产出合乎标准的奶粉。
农垦部为鼓励自力更生精神,拨款十万元作为奖励。龚承泰设计的卧式烘箱,生产出银牌产品。
1964年9月8日,中央对国营农场管理工作提出五条批示。1965年2月25日农垦部颁发《关
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规定》草案十六条。其精神是“改正单一经营的方针,实行一业
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把所有有劳动能力的都安排他们劳动,改革工资制度,办中
国式的国营农场”。
1965年3月在总局统一部署下,抽调党员干部41人,去二九○、友谊、八五四、萝北搞“社
教”。农场进行面上社教。
1965年8月,总局根据各场试点反映,又发布补充规定九条,其主要精神是实行两结合工资,
定额记分,按分付酬。两结合工资,是职工工资32元中的28元作为作业工资,以分计酬;四元作
为产量工资与年终经营成果挂钩,半辅劳力同样参加劳动评工记分。1966年推行后,劳动工效、
质量普遍提高,一线职工平均增收91元。
1965年11月,经总局批准,恢复八五一一农场称号。
五、“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1966年7月26日,农场中小学教师由文革小组郑嘉猷带队到密山县参加教师集训。8 月28日
回场后当天下午在学校广场召开“传达中共中央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大会。
1967年1月8日,农场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文化大革命筹备委员会,黄松荫任主任,
王国清为副主任,委员周伸雅、朴仲太、苏家良、向晖、王金堂、蔡镇生、邓曼征。同年1 月24
日上午8 时许,张源培同志逝世。
1967年2月夺权,筹委会查封,武装部纳总,成立红色革命接管委员会。主任何春山,副主
任姜玉庭。
1967年6月,中央下发“抓革命,促生产”等文件,在武装部纳总下,成立了第一线指挥部,
各基层单位都成立“一线”。
1967年8月,农场基层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8年4月,一线政工组织成立“治安指挥部”。
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共同发出《关于建立沈阳军
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撤销东北农垦总局和省农垦厅。将所属农场合编为五个师58个
团。
1968年10月,兵团四师筹建委员会成立。十一月批准四十团筹建领导小组,姜玉庭任第一副
组长,何春山、李振仁任副组长。十二月,兵团派来团政委赵松林、团长魏仁忠,参谋王景春、
龚佳坤等现役军人。
六、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团
1969年1月4日,四十团正式成立,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团政委郑重宣布:“生产建设兵
团,是政治、军事、经济合一的组织。兵团部队是一支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部队,担负着屯垦
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光荣任务。要把部队建设成为能文能武、亦兵亦农、劳
武结合的钢铁队伍,同时要进一步开发边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农业,为农村人民
公社树立榜样”。
在编制上按部队编制,设司、政、后三大处,调入现役干部27人,担任主管领导职务。
司令部下设作训、通讯、计划建设、军务、生产、管理共六个股;政治部下设保卫、宣传、
组织、干部共四个股,后勤处下设供应、装备、物资、商业共四个股。建制上增营的组织和团直
武装值班营。
1月10日,集中原农场机关干部办“反右倾学习班”,从连队抽调部分知青为骨干,搞“放
火烧身,人人过关”。有问题的进牛棚改造。历时三个月,大部分干部下放劳动。从此,所有规
章制度被砸烂,经济核算变成算大帐,连月薪日记都在“要做时代的主人,不做金钱的奴隶”的
豪言壮语中被取消了。两结合工资被批判为物资刺激,奖金挂帅,爬行主义,洋奴哲学。取消自
留地,私养猪不准超过两头,养禽不超四只。不准养母猪、养蜂、编筐。不堵死资本主义的路,
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有的职工家庭人口多,生活比较困难,利用闲余时间搞小开荒来弥补不
足,被批判为小自由过杠,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种烟、种大蒜的那就达到批斗标准了。
1970年龙头独立营并入,编为第四营,1973年分出。政治处增设文革办公室,批判修正主义
办场路线,批判农垦五条、十六条,种青贮玉米喂奶牛是仿苏联的,是修正主义。造成奶牛越冬
中大量死亡,死时还叼着一根豆秸。
1971年文革办改为“一打三反”办公室,全场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对干部全面审查,大
割资本主义尾巴,打击走资本主义道路,把养猪作为批判对象,“养猪就是养的刘少奇”,霎时
就砍的砍,杀的杀。“九·一三”事件发生后,运动转向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生产上组织各级
领导去大寨学习,照搬大寨经验,强调“千方百计上纲要,拼死拼活过黄河”,大修水库,建设
旱涝保收田、海绵田。提倡人海战术和“早上三点半,地里两顿饭,拼命干,摸黑见,晚上还有
小会战”的不计报酬,不计时间,不怕流血流汗的“革命精神”。玉米面积扩大到20%,大力推
广大寨的“拉绳、划线刨埯法”,一埯双株,人工抓把粪,坐水埯种。
可是人心不齐,大面积播种,线拉不直,玉米一出土。歪七扭八,横竖不成行,中耕机械无
法进地。看到苗耙伤苗,就严令禁止,使草苗齐长。一到麦收,人机畜齐上阵,宣扬“小镰刀打
败机械化”的经验,由于田间损失增大,动员三年级以上小学生和小脚老太太上田间捡麦穗。把
大寨经验用在机械化大农业上,又放弃了机务规章和技术培训,将一批家庭出身不好的机务人员
撤换,使机械耕作质量下降,责任事故增加,甚至发生晚间加汽油用打火机照明而引起火灾,驾
驶汽车丢失轮胎等事故。
珍宝岛事件后,加强战备,准备打仗,要求人人挖单人掩体,队队挖交通战壕,九连修地道
千米,十二连建战备仓库。修配厂增加军工生产任务,卫生队学习战地抢救。上班集合排队,下
班集体讲评,晚巡逻放哨。
1972年3月,认识到单纯讲“思想革命化”,拼死拼活也上不了纲要,学习宝泉岭经验,全
面开展五定(规模、任务、人员、设备、资金)五有(生产有计划、管理有制度,劳动有要求、
消耗有定额、成本有核算)和清产核资,加强经营管理,并恢复机务规章,强调要划清合理的规
章制度与管卡压的界线。由于不敢触动“利润、奖金”问题,仍是干好干坏一个样,收效甚微。
1973年推行多劳多得的工分制、工效和质量显著提高,有七个连转亏为盈,大部分减少亏损,
每人多得49元收入,在年终兑现分配上“分红了”,“分红了”大家作为特大喜讯传播,很多知
青将“红利”用红纸包好带回家去,作为辛勤劳动的果实,对国家贡献的荣誉。
1974年2月,组成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进驻各连发动群众。大批资本主义歪风,坚定社会
主义方向,召开忆苦思甜大会,吃忆苦饭,动员公物还家。提倡八小时内大干,八小时外做贡献。
提出:搞社会主义农业,为革命种地,首先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问题,是马列主义战胜修
正主义,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有了这三个战胜,农民小生产
者、城市青年就能变成社会主义者,高山就向人低头,河水能向人让路,荒原就要变成良田,长
出好庄稼,为社会主义,做贡献。这就叫“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教
育的最大收获是公物还家中收回一批破麻袋和破锹。
1975年在“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一定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三项指示指引下,
全面恢复旧农场的一套规章制度,生产回升,经营有利。
七、完达山农场
1976年2月25日,兵团彻销,成立省国营农场总局,四十团改为完达山农场,实行场、队两
级管理、两级核算。四月,天安门事件后,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动员知青写大字报,组织
游行喊口号,冷冷清清的半天就收场。十月,彻底粉碎“四人帮”、展开揭批查运动,修订“五
五”发展规划,战略口号是:“全党动员。苦战三年,实现粮豆、猪、林三超纲要,建设大寨场”,
并积极发展筹建小化肥厂、小水泥厂。三营酒厂下马后,改建修理所。
农业上进行耕作改制和机务技术培训,落实干部政策,将76名下放劳动干部调回到工作岗位。
1978年12月,平反冤假错案,对文革中被错揪斗的195 名同志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对错划
右派13人获得改正。对错遣返38人。全部落实政策接回农场安置工作。补发经济差额32450元。
八、八五一一农场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
战略决策和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1979年4月召开的党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
提高”的方针,认真清理“左”的错误影响,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的失误。农场认真学习和领会
中央两个文件精神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补课,认清“两个凡是”是不符合马克思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总结过去“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生产上对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培训不力;
在经营管理上忽视经济效益,损失浪费大:分配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在所有制关系上,
搞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忽视集体和个体的作用。
1980年初,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坚持以国营经济为主,积极发展集体、
扶持个体和周围社员养奶牛、养猪禽的方针,发挥传统的技术优势,首先集中精力把奶牛搞上去,
进一步放宽政策,发放贷款,以优惠价格把成母牛、公犊牛售给个人饲养、并保证饲料供应,疫
病防治。当年有十一名党员干部带头饲养。到1984年末,全场有769户职工养牛1252头,还有周
围公社的249户社员为农场饲养奶牛372 头,个体奶牛达1624头,与公养相等。
实践证明:发展个体养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公养奶牛每头需要投资三千元,青贮六
亩,年利润三百余元;而个体饲养每头利润都在千元以上。每吨鲜奶的工业加工利润达250元,
就是每头奶牛的工业利润在千元以上,同时带动了塑料、纸箱、铁罐等包装工业的发展,增加了
就业机会,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到1992年个体养牛达到4676头,比公养牛2078头,超过2.1倍。
1982年,九队首先实行专业承包的生产责任制,分灶吃饭。机务单包农业,独立核算,独立
分配。后勤组孙福堂两个月不休息,改成拌药器和中耕施肥装置,喷雾器划印器等提高工效几倍,
减少田间人力用工量;奶牛班利用闲散地种饲料,采石班在生产毛石料的同时,生产打地坪的碎
石料增加收入;人参班自编草筐节约支出。人人开动脑筋想增产,精打细算求节约。
全队十个承包组,组组盈利共三十万元,在管局群英会上予以推广。
1983年养蜂队分田到户,上缴折旧税金1.8万元,21户有18户增加收入,每户三百元。解决
了年年吃亏损补贴难题。
1984年在二队、水利队试办家庭农场,分田、分牛到户的都盈利增收、联户、联劳的都亏损
挂帐。
1985年全面兴办家庭农场,把各类机具按净值转让给职工,耕地大部分给有机户,小部分给
无机户,实行定额上缴,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全奖全赔,并签订十五年承包合同。产品由农场
统销,生产资金由农场垫付。由于涝灾严重,全场893 个家庭农场,2518个劳动力,有124个场,
513个劳力亏损挂帐,劳均挂帐1630元,有分配的劳均分配只有1716元。1986—87年大部分恢复
到过去经营方式。
1988年再次兴办家庭农场,优化产业结构,实行少数人种多数地,多数人分离出来饲养奶牛
兼种饲料地,推动奶牛业的发展。
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农业进一步解决好劳动、规模、技术三个效益的结合,工商运建服引
进竞争风险机制,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推广厂长(经理)负责制。家庭农场的生产组织,一是
组织合着干,分开算的生产协作体,把机具承包和独户承包的优点融为一体,既有利于发挥机械
效率,又能调动各户生产积极性;二是全队性统着干,分开算,机到户,地有数的生产组织方式,
耕地统一耕作、轮作,农忙时机械人力统一调配指挥,麦类统一种管收,大田统种分管分收,粮
食统一晾晒,种子统一保管,作业统一检查,质量以质计价,各户单独核算,自负盈亏,能消灭
花花田,发挥机械优势;三是大联户家庭农场,机械耕地归大联户统一组织核算,按劳分配,利
益一致,风险共担。同时建立以丰补欠基金和大修理基金、农机更新基金。
1990年龙头农场并入,二月二十六日成立龙头工副业综合厂,负责所有解体单位的人员、房
产和各项设施的管理工作,保证大局的稳定。撤消封存修造厂、药厂、砖厂、工程队、加工厂、
奶粉厂等六个工业单位,对学校、仓库、医院、采购站、变电所、商店等六个单位进行定员定编,
共精减职工660人,外调334人,165户,人口585人。余下326人组织有技术特长的95人进行
承包,自谋出路34人,场内安置生产队48人,发展个体养牛74户,于三月三十日基本结束。共并
入耕地69750亩,人口5101人,职工2282人,固定资产净值393.7万元,资不抵债高达1393.8万
元。更主要的是农机具技术状态极差,急需更新,生产队公共设施一无所有,通讯线路、道路、
桥梁的恢复,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1991年推行生产队承包经营责任制,由生产服务型向生产经营型发展,从而强化队级管理,
增强生产队活力。
1992年明确规定只包到队,结算到队,内部由队自主决定。
八五一一农场历年经营情况
000005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