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自然灾害

第六节 自然灾害



从岔林河农场建场30年来的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农场属于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区,农场人
民饱受自然灾害之苦,自然灾害的发生也给农场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主要的自然灾害是内涝、洪水和旱灾,还有低温冷害,少数年份有风灾、雹灾、虫灾等,
其中以涝灾、洪灾、旱灾为重。

  一、涝灾

1955年夏、秋两季阴雨天多,降水时间长,土地水分饱和,农田积水过多,形成涝灾,成
灾面积达3971亩。

1956年7 月末,降水量急剧增多,出现连雨天,农田积水无法排出,造成内涝3796亩。由
于这一年发生春旱,又有虫灾,农业受到严重损失,仅水稻受灾面积就达7500亩,整个农田损
失达三到五成的有5244亩,六至八成的有1226亩,接近绝产的面积有930 亩。

  1961年春涝面积3980亩。

1962年,由于春雪大,土地饱和,造成春涝,使播期拖后,成本提高,夏季雨水大,农田
积水难以排出受涝面积583 亩。

  1963年,春、秋涝严重,农田受涝面积3975亩。

  1964年7月和8月份,降水量达到149.8毫米和179.1毫米,由于农场地势多属低洼地,又缺
乏排水设备和工程,造成农田严重积水,有2901亩农田积水不能排出而绝产。

  1965年发生秋涝,受涝面积270亩。

  1966年发生春涝,又遭夏旱,农田受灾面积2193亩。

  1969年发生春涝,受灾面积1365亩。

  1971年发生涝灾,受灾面积1070亩。同年发生虫灾和霜冻使11813亩作物受害。

  1973年农作物受涝面积达1682亩。

  1974年7月降雨量大,造成内涝,无法进行田间管理,草荒严重,成灾面积达3763亩。

1978年7 月中旬以来,降雨次数频繁,比1977年同期偏多三成以上,8 月11日下了一场暴
雨,13日又降了一场中雨,使河水出槽,排壕顶托,有70%农田严重积水,减产面积达1 万亩
以上,减产六成以上面积1290亩,四成以上7000亩,三成7700亩。

  二、洪水灾害

1957年8 月,洪水泛滥,江河出槽,松花江水从小通河倒流,大部分土地被淹,水势之大,
历史少见,水稻受灾15495亩,谷子1085 亩,其中损失三至五成的有14900 亩,六至八成的有
1340亩,九成以上的有676亩。

  1960年,洪水再一次淹没农田,上千亩农田作物绝产,大部分农作物严重减产。

  1981年7月松花江洪水泛滥,最高水位海拔103.38米,全场总播种面积43824亩,洪水淹没
就达33551亩,占总面积的76%,第五、八生产队颗粒不收,减产433万公斤,非常损失190万
元,洪水泡倒了部分房屋,机械、物资大部分浸泡在水中,损失严重,总损失价值为255万元。
职工家属搬往场部。

  1983年8月松花江洪水再次泛滥成灾,最高水位达海拔104米,第五、八生产队25573亩农
作物除抢收回5380亩小麦外,其余全部损失。机械设备、房屋被洪水浸泡,五队房屋绝大多数
倒塌,损失严重,场部地区内涝,田间积水,影响田间管理,出现草荒,造成严重减产和绝产。

  三、旱灾

  1956年正当种子萌芽和小苗生长时期,天旱少雨,大田缺乏水分,使部分作物枯黄萎而死
亡,一些地块种子干芽造成缺苗,致使1020亩大田毁于旱灾。

  1963年发生旱灾,同年又发生病虫害和涝灾,致使整个农业受灾面积达9288亩,其中将近
绝产面积2082亩,占受灾面积的22%。

  1964年在春播期间春雨少,土地干旱,播种后不出土,有的虽然发芽,但由于缺水形成芽
干现象,虽经补种,但也造成6436.5亩庄稼贪青晚熟。

  1965年夏季干旱,受旱面积达1416亩,同年发生秋涝,农业损失三至五成的有1890亩,绝
产759亩。

  1976年,农业生产遭受干旱,同时又受低温和旱霜的影响,受灾面积11928亩,占总播种面
积的37%,绝产面积3457亩。

  1980年7月23日,连续一个月滴雨没下,旱死大豆4500亩,造成减产40.5 万公斤,大豆扬
花时水分上不去,大面积落花、落角、落叶,面积9000亩,粮食减产33.5万公斤。

  1982年春季,气温高,大风天多,土壤层失调严重,干土层深达15~20公分,地面出现裂
纹,3000余亩晚播大豆干旱等雨。

  四、虫灾

  1955年夏季遭受虫灾,造成2769亩农田减产。

  1956年6、7月份,农田大面积起虫,成灾面积3026亩,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长。

  1957年6月,农田发生大面积虫灾,受灾面积16653亩,损失严重。

1959年7 月发生虫灾,面积17287 亩,又受雹灾,使水稻、大豆、玉米、谷子不同程度受
灾,损失九成以上有19620 亩。


1961年,遭受病虫害,受灾面积2128亩,农场第一年种植小麦就遭受虫灾,面积达1785亩。
同年又受涝灾,使农田遭灾害损失三至五成的2044亩,六至八成的285 亩,九成以上660 亩。

  1970年7月发生虫灾,受害面积9928亩。

  1971年发生虫灾,受害面积5960亩。

1972年6 ~7 月份发生虫灾,使7245亩农作物受害,破坏性之大、受害范围之广前所少见。

  1975年农业遭受虫灾,1700亩农田受灾,减产五至七成的368亩,三至五成的1325亩。

1982年6 月19日开始出现草地螟幼虫,三四天时间虫灾面积扩大到15 000亩,成灾面积5000
余亩,大豆植株叶基本吃光,只剩下叶脉和叶柄,虫体密度10~12头/株,严重的达到40头/
株,一昼夜之间一片绿油油的大豆被吃成一片枯黄。

  五、低温冷害和霜冻

1960年,在水稻扬花期,出现异常低温天气,造成严重减产,受灾面积2833亩。同年又受
病虫害和涝灾使整个农业受灾损失三至五成的有3435亩,六至八成的有1559亩,九成以上的有
3223亩。

1964年9 月13日下早霜,15日、16日接连下了两次枯霜,这期间正是农作物渡粒晒米时候,
因受早霜而冻死,大豆秕角,玉米青棒,高梁一半没睁眼,水稻大部分没压圈。早霜灾害面积
22500亩。

  1971年遭受霜冻,受灾面积达4730亩。

1976年遭到低温冷害和早霜的影响,农作物受到严重的减产和绝产,农业比上年减少粮食
50多万公斤。

  六、风灾和雹灾

  1959年,4185亩作物遭受雹灾。

1964年7 月27日和8 月6 日,先后两次暴风雨,严重地影响作物授粉,部分作物倒伏,高
杆作物全部刮倒,有4140亩作物绝产。8 月末,作物需要高温和充足的光照,但在这期间光照
不足,又连续刮了近20天的东北风,气温降低,8 月份平均气温20度左右,光照比例仅44%,
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发育,造成农作物贪青晚熟而减产。

  1973年8月18日中午12时许下了一场自建场以来最大、最集中的冰雹,最大的可与鸡蛋相
比,造成2200亩庄稼受害,其中56%的作物绝产。

  1978年8月11日下午一场暴风雨,风力约十级左右,并夹带冰雹,受暴风雨袭击,使多栋
生产用房和职工家属宿舍被刮倒,两人轻度砸伤,四队刮倒一栋520平方米砖木结构种鹅舍,
分场宿舍刮倒五栋,30户职工无房住。

  七、雪灾

  1980年1O月24日午后开始降雪,鹅毛大雪漫天纷飞,天地皆白,26日早雪停,降雪厚度达
一米余深,部分树被雪压折,交通堵塞,人行走困难,全场5000亩大豆被白雪覆盖,即将收获
的大豆毁于一旦,减收58万元。

   自 然 灾 害 统 计 表
  表I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