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黑龙江省国营沙河农场,始建于1954年6月25日。
从1954—1985年,沙河农场经历31年的开发建设,把一个荒草遍野,野兽出没,人
迹罕至,偏僻荒凉的半山区,建设成一个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初步具有现代工业、现
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具有一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小型国营农场。
在31年开发建设的历史中,农场几经坎坷,几经变革,几经曲折,几经创业,经过
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大胆尝试,苦苦求索,开拓进取,终于摸索出一条适于自身发展的
道路。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富民强企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给企业
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机遇,焕发了农场的青春和朝气。
在省农场总局和哈管局的扶持下,使沙河农场在十分困难的紧要关头,顽强地站了
起来,走出了连年亏损的困境和守业不足的低谷,把一个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的重点扶贫
场,变成了经济形势逐年好转,不断进取,高速前进的农业企业。
在这31年的开发建设史上,浸透了拓荒者艰苦创业的汗水;凝聚了建设者上下求索
的心血。在这31年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就在这成功与失败之中,我们
完成了可以告慰老一辈的事业,并且正在开拓无愧于新一代的道路。
《沙河农场志》,是开发建设农场的先躯们用血汗写成的历史。—它必将激励着今
天和明天奋战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继续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把沙河农场建设得更加
美好,谱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江泽民主席也提出“以历史为鉴”
的论断。历史是客观的、公正的、多维的,只有读懂了历史,借鉴了史,才能在历史的
长河中绕过急流险滩,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实践证明“以史为鉴”便可以“因果彰明,
鉴往知来,得益当代,惠及子孙”。《沙河农场志》,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农场党委
的直接领导下,于1999年1月,组建场志编审委员会,确定编写人员。因为沙河农场体制
改革和人员变动,使《沙河农场志》的编写工作几度中断,原始材料和历史资料没有什
么存档,致使编写工作难度很大。但是,在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编审人员的共同努
力下,终于在2000年10月完成了送审稿。
《沙河农场志》,在编写的过程中,由于人手所限,制图、制表和部分摄影均由喻
正友完成。同时,在编写的过程中,曾得到各科室的大力协助,曾得到许多老同志的热
情支持,他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史实资料。借此机会,向所有热心为场志编写工作作出
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黑龙江省沙河农场
《沙河农场志》编审委员会
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