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著名模范人物
第二节 著名模范人物
刘木芝
刘木芝,女,汉族,1937年生,1952年参加工作,1960年入党。
刘木芝参加垦区工作后,历任拖拉机学员,驾驶员、生产队长、修造厂厂长,现任跃进农
场副场长。曾多次受到场、管局、省、国务院的奖励,被授予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
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1952年6月,农场到齐齐哈尔招收机务学员,她谎报了年龄,高小毕业,十五岁的刘木芝高
兴地随着120名学员来到一个无名小站。车站四周,杂草丛生,荒原一片,百里不见人烟。他们
吃的高梁米,住的是帐篷。
学员队队长、共产党员王普珍和刘木芝一见如故,情同手足。她俩的身世相似:刘木芝是
孤儿,而王队长则是被党从灾难中挽救出来的童养媳。她俩的脾气相投:刘木芝泼泼辣辣,是
有名的“假小子”,王队长为人直爽,性格豪放,三十多岁的年纪还留个分头,人称“王大哥”。
刘木芝发现,王队长和自己又不一样:她站得高,看得远,革命道理懂得多,心中装着一
幅建设“北大荒”的美好兰图,她成了刘木芝的启蒙老师。
为期一年的学员生活结束了。毕业考核,文化技术课刘木芝是全队第二名,她在劳动实习
中荣立了三等功,学员队期间加入了共青团。第二年春,刘木芝赶到鹤山参加开荒会战。二十
多台车,一百多机务人员,只有她一个年轻姑娘。
这里四月的天气早晚还在零下十度上下,刘木芝把砖头烤热,用纸包着放进被窝里搂着取
暖,但这种“土暖气”毕竟热量小,一会儿就觉得后背穿心似的凉。当时物资很缺,不可能单
独为刘木芝搭帐篷,她就睡在男—同志住的帐篷的一头。可一个年纪轻轻的姑娘,又有在睡中
打把式的毛病,怎么可能安然入睡呢?她想了一个“绝招”:把毛毯上钉几个带子,再把被子裹
在毯子里,睡觉时把带子系好,于是便穿着衣裤钻进这个“百宝囊”,从里面再把衣服一件一
件地递出来。夏季,坐在帐篷里都热得喘不过气来,再往这“百宝囊”里面钻,那滋味便可想
而知了。当时开荒任务紧,有时交班附近弄不到洗脸水,刘木芝就划拉划拉草上露水擦两下,
更没有时间去梳洗打扮了。为了工作方便,她索性留起了分头。一年到头,浑身上下油渍渍的,
干起活来确实利索。刘木芝过的就是这种垦荒战士的战斗生活。她那股“虎实”劲儿,相比之
下,小伙子也为之逊色。
一次夜班翻地,机车引导轮发生故障,车停了,当刘木芝伸手去检查时,一名助手从另一
边上车把车起动了。机车“哼”的一声向前驶去,刘木芝的左手指被车轮履带死死咬住,她大
声疾呼着:同时顺着机车前进方向急速地移动脚步,手指拼死拼活也出不来。助手发现后停车
一看,她的手指已血肉模糊,指尖的骨头裸露着。十指连心,疼痛难忍。同志劝说送她回去休
息,刘木芝只是摇头说:“不行,我回去,就要耽误一个班次!”她用汽油洗一下受伤的手指,
接着又跳上了车。
1960年她光荣地加入了党。这一年,由于油料、零件奇缺,大批机车“爬窝”了,许多单
位已经割倒的大豆被埋在雪里。已经十二月份的天气,身为机务队长的刘木芝率领二队职工赶
到四队参加“三秋大会战”。
积雪茫茫,冷风刺骨。田野里,黑压压的人群,一部分人在雪里抠豆子,少数人看收割机。
“喂大咀”。刘木芝把工作安排妥当,自己便跳上了车,她身没动,眼没合,自己便一连干了
两天一宿,可能是由于会战,人多事杂,刘木芝一天没吃上饭,也没有谁来换。收工了,她踏
着一尺多深的积雪,艰难地回到了十多里远的二队宿舍。刚到门口就摔倒了,她用胳膊肘支撑
着,等暖一暖,脱掉胶鞋,十个脚趾冻的沾到一起了。两个耳垂也冻起来了大水泡。刘木芝悄
悄地弄来点凡士林药膏绷带,偷偷地包扎好,第二天又像往常一样,一瘸一拐的上班了。
麦收中,收割机行走卸粮,她带着六、七个月的身孕站在卸粮台上,每个班次要连灌带卸
一百七八十个袋子,每个袋子一百四五十斤重。
冬检时,刘木芝与修造厂工人一块“连轴转”,身染重病也不离开。后来发展到血染性肺
结核,扩散到淋巴,直到住院做手术才肯休息。
1956年春,领导通知他们的“80”号车去开荒。当时刘木芝的第一个孩子正在喂奶。去,
孩子太小;不去,自己又是车长,没人顶替。她与自己的爱人商量,孩子扔在家里,白天请别
人照看,晚间则由她来哄。她确实有些舍不得正在炕上哭闹的婴儿,但一想到开荒,慌乱的心
情又平静下来,一扭头,走了,一去就是四个多月。尽管这期间有人给她捎话。说她丈夫不会
侍弄孩子,喂坏了肚子;让她回去看看,她也没有离开过工作。返回生产队回家时,孩子不认
识她了。
“文化大革命”中,她和她的丈夫被打成“漏网走资派”,挨了批判。
1971年,刘木芝“解放”后;被派到修造厂当厂长。这个厂子只有两台破旧的破床子,既
小的可怜,又乱得出奇。领导干部一年之内竟换了三个。刘木芝—上任,就向党支部提出了,
大抓定额管理。她行得正,抓得狠,管得严。人们都说,刘木芝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把比
一把烧得旺。”果然,这个小厂有了生气,形势开始明显好转。
攻克大修关的战役首战告捷,为了优质高效低耗地完成大修任务,刘木芝提出的“打破工
种界线,全厂一盘棋”的方案实施了;工人们自己动手浇铸元宝梁试制成功。“以修为主,又
修又造”的方针得到了贯彻:“宁愿自己千难万难,不让送修人员一事为难”他们大搞技术革
新,先后自制了二十四项机械设备,基本实现了拆装工具化,修造能力大大提高。同时还为连
队装备了机械力量。连队的同志高兴地说:“我们需要的,修造厂想到了,我们没想到的,修
造厂替我们想到了。” 跃进农场修造厂是被省命名的大庆式企业,1980年刘木芝被国务院
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光荣地去北京参加了国庆三十五周年观礼,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
张玉坤
张玉坤,男,汉族,1927年10月生于吉林省洮南县永安村,从小给地主扛活。1948年入洮
南拖拉机学校学习,1949年在鹤山农场投身于垦区的开发与建设。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三
十多年来,他由一个拖拉机手到生产队长、副场长、场长,书记;从驾驶着日本开拓团留下的
火犁,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指挥建设一个边远、贫困的农场。他当年曾是垦荒模范,党的三中
全会后;又以极大的热情致力于国营农场企业的改革,使边远贫困的建边农场,一改旧貌在四
个现代化建设中迈出新的步伐。
1949年春,二十二岁的张玉坤跨上日本开拓团留下的火犁,在老莱河畔的鹤山农场开荒,
播种。那时候,北大荒的气候非常恶劣,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住的是草棚,喝的是冰雪水,在
日本开拓团的废墟上,农具是拼凑起来的破烂,时常出故障。但他信心十足,相信一定能把垦
区建设得无限美好。他所在的包车组每次都保质保量的完成或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并精
通了种、管、收各个生产环节。
1951年他奉命调到大西江作业区任机务队长。
1952年又调到九三荣军农场六队任生产队长。
1956年,是农业多灾的年份,但是张玉坤同志所领导的六队小麦亩产达到四百斤。1957年
2月,他光荣地参加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同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陈云等国家领
导人一起合了影。在国家颁发的劳动模范证书上写着:“张玉坤,二十九岁,领导生产队工作
成绩显著”。此后,他更加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严格要求自己。
1957年,农场附近的山林起了火,张玉坤带领全队职工奋力抢救,经过两个昼夜的拼搏,
将山火扑灭。为防死灰复燃,他让别的同志回家去,自己在山上守护了一个昼夜,由于劳累、
干渴、饥饿,他再也站不起来了,只好爬行,好容易爬到红五月农场五队,经过几天休养、治
疗,才回到自己的生产队,
1960年他调红五月农场任副场长。为提高产量,场党委号召大搞积肥,张玉坤带头响应,
每当出门,下队,他身上总不离粪筐,春节放假,别人都休息度假,他领着爱人、孩子在场拣
粪。人们发现张副场长总是超额完,成积肥任务。
1968年冬,“文化大革命”使农场的各项生产都陷入停顿。派往山上的一支采伐队,整天
打架,扯皮,不干工作。冬天采不回木材,明年拿什么盖房子?张玉坤心急如焚,不顾自己靠边
挨批斗,主动提出上山采伐。他背着行李,冒着风雪,住进农场的采伐队帐篷,带领青年清扫
了环境,改善了伙食,整顿了纪律,找青年们谈心,和他们交朋友。他白天到采伐现场,晚上
做思想工作,几天工夫,采伐队变得井井有条,超额完成木材采伐任务。这些小青年第二年又
跟着他去参加查哈阳水利工程大会战,抬木头、扛冻土,锻炼了他们的筋骨,强壮了他们的腰
杆,后来有很多人成为农场企业的骨干。
1976年,张玉坤调建边农场担任书记兼场长工作。建边农场地处九类高寒地区,是九三管
局所属最边远、条件最差的农场。他决心像垦区开荒建点时那样,从零做起,一垄一垄的重新
翻耙建边农场的土地,一砖一瓦的去建设。正像他自己常说的:“做一个农垦战士,就是要把
自己的一切献给垦区的建设事业”。
张玉坤没念过书,上级的每一个文件他都要反复阅读,细细体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之后,他对政策的学习更加勤勉,决心要按照三中全会的路线、政策,把建边农场的各项
建设向前推进。
1979年初,他以场长的身份,向党委会提出了农场的改革方案:实行生产责任制,搞包定,
打破铁饭碗,舍弃大锅饭,实行浮动工资,有奖有惩,这就是那个得到党委支持和全场职工拥
护的《四定一增减管理办法》。同年,对农场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撤销合并了九个
队级单位,两个科级单位,调出职工1,182人去开发荒原,扩大经营规模。1982年把“四定一
增减管理办法”完善为“四定、联产责任制”。1983年搞了机组承包,试办了家庭农场。这一
系列的改革,极大的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使一个建场以来年年亏损的场,五年五创经营
新水平,到1983年已成为一个有土地三十万亩,年盈利115万元的农场。
1983年12月,张玉坤同志被选为党代表出席了黑龙江省第五届党代会。
他在尖山农场当队长时,为迎接来北大荒建设的转业官兵,主动把自己的砖房倒出来,给
新来的转业官兵住。自己和大田排长郭堂芝两家挤在一个十五平方米的豆腐房里,一铺小炕,
晚上中间挂一个布帘隔成两家,白天这个房子还要为全队人生产豆腐.在他的带动下,他们队
落户的官兵,都得到及时妥善的安置。
他在红五月农场当副场长十七年,走遍全场每一个生产队,几乎全场的大人、小孩,他都
能叫出名字,但他没吃过工人家一顿饭,每次下队都和工人一起排队买饭。
他对总农艺师张福盛很器重,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一次他病了,总农艺师出于同志
的感情和爱人一起去看望他,他非常感动,但给他带来的几合罐头,他说什么也不收。客人很
不高兴,主人连声道歉。他说:“咱们的感情,是崇高的同志关系,罐头还是带走好。”
谢民泽
谢民泽,男,汉族,1921年生,原籍河南省女南县,1941年毕业于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
高级农林专科实验学校,1944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农学系。解放前参军。1949年任东
北军区政治部“北满”荒地勘查组技术组长,曾在五大连池、二龙山等地勘查荒原。1951年随
解放三团集体调转到九三农场工作,至今。先后历任农场作业科技术员、实验区、实验站、科
研所技术员,1965年任黑龙江省农垦厅农垦科学研究所(即现九三农管局科研所)技术员、副组
长,“文革”中被下放劳动,1970年至1984年任兵团五师、九三农管局科研所技师,科研所副
所长、高级农艺师。
谢民泽自筹建农场到组织生产和农业科学试验、研究的三十五年中,把自己的全部青春贡
献给了新中国的农垦事业。他常以能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农垦战士而感到自豪,工作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为农场的生产建设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的试验工作密切结合实际,
先后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达二十多项,其中八项分别获得九三农管局、省农场总局、黑龙江
省的科技成果奖。鉴定引为东北大区命名的合作六号良种,在国营农场和公社作为主栽品种达
二十年,有效的稳定了小麦的生产,增产了数亿斤粮食。他试验成功的耙除草技术,进一步充
实了大豆等作物的机械化栽培内容。药剂除草技术的引进,为我国农田管理科学化迈进了一大
步。他研究的耙茬耕法,对抗旱保墒、保护土壤、提高效力、增产粮食、节约能源等方面,在
旱地农业中具有显著效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把这项研究评为二等科技成果。管局、总局、省
把它列为推广内容。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全国农垦系统的试验生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
益。谢民泽同志几十年的努力,在生产科研上的成绩突出。曾先后参加了管局、总局、省的各
级科学大会,十四次荣获管局、总局、黑龙江省、国家农垦总局、全国农、林科技先进工作者、
劳动模范标兵等多种荣誉称号。他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至1983年当选为黑龙江省政
协第四届、第五届委员, 1984年被黑龙江省农牧渔业厅、农业专家顾问组聘请为顾问,又是耕
作制度研究会会员,省、总局、管局五种学术团体的委员或常委。先后有三十八篇科技论文和
著作,在各级杂志发表,其中两部出了单行本。他虽年过花甲,干劲益增,继续进行少耕勉耕
应用技术。
陈义
陈义,男,汉族,1935年生,原籍:哈尔滨市人,1954年3月参加工作,1956年6月6日入
党。当时任尖山农场二队队长。现任跃进农场副场长。
陈义所在的第二生产队因经营管理工作有成绩,多次被评为管理局、省农场总局、黑龙江
省的先进集体,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他在工作中,坚决按党的方针政策办事,实行
科学种田,制订了各种管理制度,是九三垦区第一批的机务管理标准化生产队之一,创造了七
千亩小麦五天割晒完,七天拾禾完的最好成绩。1978年至1979年,连续两年小麦平均亩产500斤
以上,大豆250斤以上。生产队连续八年盈利,为国家创造利润290万元,其中上交国家108万
元。
陈义革命事业心强、敢抓敢管,密切联系群众,处处以身作则,全年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1980年被省农场总局党委命名为模范党员,1979年被农垦部授予农垦系统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
并受到了奖励。
迟子祥
迟子样,男,汉族,1917年生,原籍:山东省黄县人,1946年参军,在解放战争中,他六
次立功,身上中弹多次,如今背部的伤口还有拳头大,1947年解放法库作战中,在零下四十度
冰天雪地里,脚趾全部冻掉,两个手指被冻掉,最后身上负五次重伤,才被救下火线。1949年
他带着残废了的身体,参加伊拉哈荣军农场建场工作。
他一开始就在机务战线上工作,而他对机务工作什么也不懂。当时机械坏了没人会修理,
组织上叫他一点一滴的学,他和几个同志一起搭起了小铁炉,先学打铁,反复实验,学会了打
铁环、挂勾之类的东西,后来就学会了打铁的全部本领。
以后他就钻研新技术,又学会了风焊。1950年春季,他领导的修理组制造了一千二百多件
农具零件。这年夏天,农场修建,运输任务很重,车辆不足,他就用破车架子做拖车。很多人
都认为办不到,虽然有一台旧车床和钻床,由于没有动力,不能车也不能钻孔。迟子祥就反复
思考,他用手推皮带硬拉,床子动起来了,大家的思想也开朗了。许多人一齐动手拉皮带,床
子就可以工作了。就这样,车件、钻眼问题解决了,结果制造一台载重五吨的拖车。解决了生
产上的困难。
修理拖拉机,对他们这些外行人,确实困难不少,有的零件叫啥名也不知道,只好叫“土”
名。怎么学?大修时在实践中学,掌握了拖拉机的构造。制造零件是先易后难,为了验证自己做
的零件质量好坏,把旧件打碎了对照,直到没啥问题了,才大量生产。如“瓦拉倒管”,先后
经过几次反复才成功。之后,又搞“坐瓦”、“电子瓦”的挂瓦工作,技术要求很严格,乌金
温度不够失败了,再次实验,有人说这活我们干不了,他就做思想工作,再实验,终于搞成功
了。1952年《人民日报》以“一个外行人学会了修理拖拉机”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
在他的培养教育下,带出了十六个技工,老工人刘新华、吴文艺学习他的钻研精神,掌握
了拖拉机气缸盖的修理方法。以前坏了要买新的,现在自己能修了,一年能修理五个。
迟子祥为了工作废寝忘食,常常是白天工作一天,夜间忙半宿。有时他还深入田间了解情
况,为修好拖拉机做好各方面准备。由于他的工作出色,先后被提任修理厂厂长、机务科副科
长等职。195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特等劳模。又参加了东北地区和全国的残废军人积极分子代表
大会。
王兆全
王兆全,男,汉族,1921年生,原籍:山东省阳谷县,1946年9月参军,1947年10月入党。
他在解放战争中参加彰武战斗身负重伤。1949年建立伊拉哈荣军农场时,他是先驱者。当时担
任小队长,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带领小队同志克服天寒地冻的困难,到远离驻地三十多里
的山上砍柴,天天完成任务,同志们又累又渴,有的同志坚持不了,他就做思想工作,使大家
坚定了开发“北大荒”的信心。他工作中总是挑重担,出大力,用实际行动带领同志们,使这
个小队的九名同志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在建场中,他发扬了荣誉军人的光荣传统,党叫干啥就
干啥,干啥工作都很出色。所以在1950年,被评为劳动模范,并出席了东北荣军与复员军人首
届劳模代表大会,评为特等劳模。同年9月25日又光荣地出席了第一次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模代
表大会,毛主席亲自给他发了请帖,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2年离休。
梁太福
梁太福,男,1934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50年考入“八一五”农场当拖拉机手,
1953年入党。现任荣军农场党委书记。1954年在担任包车组长时,由于工作认真,精心管理机
车,勤检查,细保养,进行技术改革,把机械除草的一部小三角拉杆,改为两个小三角拉杆,
减轻了对大豆的伤苗。加油时不仅严格进行过滤,而且勤添少加机油,节省了油料消耗,延长
了一次中修,全年只更换一副活塞环,为国家节约2,990元,一年的定额工作量为783标准垧,
实际完成了2,238标准垧,超过定额的30.3%。1955年9月20日至28日,他参加了全国青年社会
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
王德敏
王德敏,男,1929年生,1947年参军,1955年入党,原籍:辽宁省宽甸县人。1950年转业
到农场工作,先后任拖拉机手、康拜因手、生产队长、粮油加工厂副厂长、党委书记、农场副
场长、场长等职。
王德敏作风朴实,工作认真,钻研技术,能吃苦耐劳。1957年在大西江农场当生产队长时,
他坚持科学种田,严格按机务规章办事,实现标准作业,使亩产超过四百斤,做到增产增盈,
被评为先进集体。1958年12月2日至1959年1月1日代表大西江农场参加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
先进单位代表会议,1957年参加了全国农林水利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刘少奇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次会议上又被选为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再次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
高祟辉
高崇辉,男,汉族,1949年生于黑龙江省鹤岗市,1972年入党。1968年响应毛主席关于知
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第五十四团二营十二连(现克山农场二分
场十二队),担任过战士、排长、副连长、副团长、副场长等职。
高崇辉同志来到兵团之后,认真向老职工学习生产技术和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工作中挑
重担子,勇于吃苦。1970年脱玉米时,他白天干了一天,晚上又加班。白天喂入玉米棒两千袋
(四十吨)晚上又喂入四千袋,一天一夜喂入一百二十吨。超过定额五倍。1973年麦收时,他在
麦场灌袋。打撮子灌小麦,四撮子灌满一袋,一百八十斤的袋子上下不差一、二斤。有一次他
一气打了两个多小时撮子,灌上五百六十多袋小麦,接着又装车扛上三十吨小麦,中午没吃午
饭,又扛袋装车装了二十七吨,被人们称为新一代的铁人。冬天上山采伐,他的套子一天拉木
头七米八分二,创最高记录。他善于团结同志,坚持原则,虚心学习,进步很快。曾受过团、
师、兵团和团省委的奖励,1974年五师和兵团党委都作出了“关于向高崇辉同志学习的决定”。
团省委也作出了决定,号召全省青年学习高崇辉的事迹,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事迹。
1975年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先进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座谈会,还当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执行
委员。
刘道民
刘道民,男,汉族,1951年生,原籍:山东梁山县人,1968年 9月参加工作,1973年6月
入党。原任荣军农场银行营业所主任。
刘道民同志参加工作后,在荣军农场任过农工,拖拉机驾驶员、生产队文书等工作。干工
作扎实肯干,认真负责。后调入银行营业所任过会计、储蓄员、主任工作。他贯彻党的方针政
策一丝不苟,工作中坚持原则,不徇私情。l980年夏季,有的人要贷款搞捣买捣卖,外地人要
套取现金,有的要给好处费,他给予拒绝,并批评了他的错误思想。有的单位为了花钱方便,
答应给拉砖盖仓房,也被他谢绝了。而在生产上,他却千方百计为农场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
1983年农场要购买的2.800吨农药,2.500吨油料、25.395件农机配件,就是他从县银行给调剂
的305.900元现金解决的,有力的支援了农场生产建设。还为毛纺厂解决资金,购置成套设备,
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收入。他还亲自调查,为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扶持了29个集体
户、25个专业户的资金。他先后被评为省和全国金融红旗手七次,1980至1982年光荣地出席了
全国金融系统“双红”表彰大会。
张桂珍
张桂珍,女,汉族,1958年生,尖山农场十二队女职工,1978年入团,1983年被全国妇联
命名为“全国五好家庭女职工”,当年25岁。
张桂珍的爱人王光亚,在1979年麦收中,右腿被机器绞伤,正在热恋中的张桂珍赶到医院
时,王亚光的右腿已经截断, 当他从昏迷中慢慢醒来时,发现桂珍在哭泣,他说:“我已经
是个残废人了,你就另外……”桂珍说:“你别胡思乱想了,我伺候你一辈子……”。以后桂
珍同他结婚,和衷共济,担负起两家老小九口人的生活重担,而且,她总是一边照顾光亚,一
边为全家操劳,还清了八百元钱外债,公婆年岁大,她给做好吃的,弟妹们小她总是事先给做
好合适的衣服,小叔子上班他起早给做饭,回来晓了给留着。她用自己美好的心灵,换取了合
家欢乐,家里日子过的很有条理,受过总局、省“五好家庭”的奖励,成为人们学习的好榜。
李春华
李春华,女,汉族,1944年生,原籍:辽宁省建平县人,1962年参加工作,1981年入党。
现任七星泡农场渔业公司小学教师。
李春华所在的单位有百分之四十九的学生家里是继父或继母,她在这个学校当校长兼班主
任。这些学生有了难处都当她讲,她对这些学生总是给予照顾和温暖,有个姓陈的学生家里因
为钱吵架,不给买笔记本,李老师自己花钱买给学生用,不让他为难。有的学生家里吵架吃不
上饭来上学,李老师回家取来吃的,还盛一杯开水。有个学生衣服刮破了,不敢回家,怕挨打,
李老师亲自给缝上。她已成了学生的贴心人。有个姓康的女学生正在上课被家长找回去,李老
师一看情形不对头,随后跟去了,正赶上她继父把她打倒在泥坑里、被她制止了,事后反映到
有关部门,学生继父受了批评教育,孩子母亲说:“我出一家进一家真难哪,孩子被打成这样
怎么对起她爷爷奶奶,多亏你管事了”。她还每天挑水,给学生烧开了喝。还带领别的老师修
理教室。有个学习差的衣永军,她反复辅导,使这个学生进步了。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
任,名单上了《人民日报》。1985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