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柳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庆安县境内,地处东经127°44′~128°02′,北纬46°37′~46°
18′。北与庆安县丰收林场接壤,西北与庆安县新胜乡为邻,西、西南、东南三面与伊春市双
丰林业局相接。农场总控制面积22万亩,是以农业、林业、畜牧业、旅游业为主的小型国有农
场。

  2000年末,农场拥有耕地3.4万亩,森林11.2万亩,有居民点 3个,总户数945户,总人口
2 681人,职工836人。居住人口包括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白族、苗族 6个少数民族,
共计68人,占总人口数的2.5%。

  农场地处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无霜期115~120天,年积温2 300
~2 500摄氏度,属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上限。农场自然资源丰富, 生态风光壮丽秀美。流经
境内的有柳河、靠山河、红毛碱厂河 3条主要河流。有优良的天然次生林,盛产山杨、白桦等
珍贵树种。

  农场场部北距哈佳铁路、哈伊公路30公里,公路宽阔平坦。有农场自养公路16公里。场内
设有邮政局、电信局,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国家电网24小时供电。居民住宅砖瓦化,人均住房
20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100%,液化气使用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1960~2000年,农场历经 5个时期的隶属变迁,即省委、“五七”干校、农垦哈尔滨管局、
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农垦绥化管(分)局。40年的风雨历程中,曾有过垦荒创业的艰辛,也曾留
下过特殊年代的无奈与创伤,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出风雨、走出迷茫的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
有归属绥化分局步入农场系列后通过不断探索、开拓与跋涉而取得的辉煌。

  垦荒创业阶段(1960~1968年)——农场从开荒建点到粗具规模的阶段。1960年初,为了缓
解省委机关副食供应的紧张状况,也为机关干部下放劳动提供场所,省委执行中央的批示,提
出自已动手开荒建场。根据副省长于天放提供的线索,派人现场踏查,将开荒场址设在柳河,
经省委和林业部批准,从田升林业局(现双丰林业局)和庆安县林业局划出22万亩森林进行经营
管理,依托这块资源成立了黑龙江省委机关柳河农场。从1960年10月 9日踏查荒原开始建场,
到大批人员的涌入,陆续成立了农机队、农田队、基建队、卫生所、小学校、小卖店等。经过
5年的艰苦创业,虽然未能完全实现 “锻炼干部、改造右派、提供副食、成为战略后方”这一
办场宗旨,但农场已粗具规模,1968年拥有耕地6 365亩,创经营利润5万元,有建筑面积1 600
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办公场所及 560平方米的两栋砖瓦结构居民住宅,生活办公条件得到改善,
有基井一眼,结束了吃地表水的历史。

  特殊历史阶段(1968~1978年)——柳河“五七”干校阶段。1968年5月6日,黑龙江省革命
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成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柳河“五七”干校革命委员会的批示》的批件,
其内容是决定在省委机关柳河农场原址建立“五七”干校,以培训干部为主,柳河“五七”干
校随即诞生。首批学员141名,分别于5月8日和15日到校。干校人员分为3种:所培训的学员称
为干校学员;下放劳动的干部称为“五七”战士,从事各种生产劳动;1969~1970年,有大批
知青入学,称为革命小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机构设置是校党委和校革委会下设党委办公
室、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党史教研室、教务处、生产处、总务处。实行场校分设,干校所属
的厂、站、队等生产单位,合并组建附属农场。

  在办学的11年间,“五七”干校共接收原省直机关下放劳动干部 2 478人,共培训在职干
部6 528人,其中培训班共培训4 463人。

  干校学员、“五七”战士、革命小将,除参加经常的农业、工副业生产外,还与农工一起,
开展了“四厂两路”大会战,新建扩建了砖厂、农机修造厂、人造纤维和无线电原件厂,修建
了校部通往山上 9公里的公路,架设了由庆安到柳河校区的高压输电线路52公里,附属农场耕
地面积增加到 1.5万亩。这一时期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由于受“左”的思潮的严重冲击,
农场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未能得到正常发展。

  移交哈尔滨农场管理局及学院农场时期(1979~1993年)——划归农垦系列后,由事业性管
理向企业性管理过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本清源,拨乱反正。1979年10月
6日,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停办柳河 “五七”干校,其全部资产及原农场职工,移交哈尔滨农场
管理局,从此,柳河农场进入农垦系列。1980年底,农场总局决定在农场办一所学院,最初命
名为黑龙江省农垦干部进修学院,后改为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学院组建后,农场隶属于
学院,名为实验场。

  1985年,农场由事业性改为企业性管理,升格为正处级,独立核算。农场全面兴办家庭农
场,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逐步完善,经济效益逐年增加。在完成上缴利费税任务的同时,职工生
活福利,也有较大提高。全场安装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挑水、用车送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
末,居民用上了液化气,安装了有线电视。

  划归绥化管(分)局阶段(1993~2000年)——进入农场系列发展阶段。1993年 7月学院迁往
哈尔滨市,柳河实验场划归绥化管局,更名为黑龙江省柳河农场。划归绥化管局后,农场各项
工作走向正规。农场根据总局、分局(管局)的指示精神,重新确定了发展思路,使农场经济和
社会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1999年,农场针对农田水利工程配套率不足 20%、低产田面积过大、水田灌溉难、旱田排
水难的问题,决定在小柳河筑堤截流,建设了小柳河水库,完成了相应的配套工程。2000年,
开凿 5公里人工河,即引靠入柳工程,建设了10大蓄水池、完善了相应的渠系工程,形成了旱
可灌、涝可排的水利工程体系。农场“两库十池” (小柳河水库、1996年建设的二道河水库及
10个蓄水池)水面占地6 000亩,年蓄水量1 100万立方米。

  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但保证了农场“以稻治涝,以稻致富”战略的实施,也为农场的
养殖业和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000年,农场提出了“多方找路、多种经营、多点开花、多
路进财”的总体发展思路,掀开了农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篇章。

  2000年起,农场按公司制逐步构建企业管理的总体框架,推行了扁平式管理,实行了副职
正职化,农场副职分别领办三大公司,即农业公司、林牧公司、旅游经销公司。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减轻企业负担,农场本着“宜股则股、宜民则民”的原则,将
一些具有社会服务职能和可独立闯市场的单位,推向社会。其中,广播电视局与农场彻底分离,
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职工医院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全员入股;子弟学校进行了企有
民营的改革。

  农场积极兴办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相继成立了柳河精洁米有限责任公司及兴柳绿化、林凤
养殖、同利、双建等有限责任公司。这些公司从2000年起,向工商管理部门报批了营业执照,
严格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运作,自负债务和民事责任,独立经营,自我发展。管理体制及
运行机制的创新,增强了农场发展的后劲。2000年,各股份公司已发展成为各产业中的小龙头
企业,拥有固定资产达1 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