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发展历程

第二节 发展历程


牧场的畜牧业基本上经历了“以羊为主,猪、马、牛(黄牛)并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和“以奶牛为主,适当发展马、猪、羊”的两个阶段,逐步走上“以农业为基础、以奶牛为主
业、带工促农”的健康发展轨道。

一、羊

牧场的养羊业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0年到1962年。这三年在“以羊为主,
猪、马、牛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指导下,羊为牧场的主业。第二阶段是从1963
年到1981年的19年间,这个阶段牧场的主业由羊变为奶牛。遵循着“以奶牛为主,适当发展马、
羊、猪”的办场思路。第三阶段是从1982年到2000年的19年,这个阶段由以“经营盈利,增加
肥源”为目的,变为改善生活用肉的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

1、1960~1962年

1960年在严重三年自然灾害的侵袭下,职工群众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克服一个个困
难建筑了五栋、3300平方米土木结构的羊舍。按照省农垦厅的统一部署,派出孙景山、王凤侣、
江艺可等数人去青海等地购羊。在“尽快建成国营羊场,养好羊、出好毛、为织出好地毯做出
大贡献”的指导思想影响下,购羊心切。但是由于缺少养羊的基本常识,1960年10月未经检疫
从青海省购进1000只藏种基础母羊。同年11月8日从青海省格勒牧场调入1001只藏羊。1961年
2月从青海省乌兰县赛什克、通堡、茶卡3个公社购入2000只藏羊。这批羊途经60多天运程,
天气寒冷,途中又遭匪徒劫车抢羊,押运人员的给养及草、料、水极缺,导致途中死亡600只。
两年三次共从青海省购羊4000只,实际到场只有3400只。牧场为把羊只饲养好,单独设立了羊
场(分场级)。这些羊只进场以后由于生活习性不同,“喝流水、吃跑草”饲牧人员不掌握。
喂饲条件极差,工人又缺少经验,羊只死亡惨重,截止1961年春共死1600多只,仅剩1800只,
相当于进场时的52.9%。全场上下痛心不已,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向黑龙江省委做了检
查,痛中思上。

为进一步发展养羊业,1962年,红色草原农垦局决定在所属的五星,银浪羊场再次调羊。9
月牧场派畜牧科孙景山、王喜学等人去红色草原农垦局五星羊场实地学习喂饲、放牧、配种等
新技术。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际操作,在当地畜牧兽医、饲牧工人的传教下,基本能够独立工作。
11月从红色草原农垦局调入1200只(其中五星羊场800只,银浪羊场400只)东北细毛羊。这
批羊进场以后定期检疫、人工授精、按规定饲牧,饲养正规。年末羊只存栏3775只,比1960年
增加2180只,翻了一番多。养羊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2、1963~1981年

虽经多次整群,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养羊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经济效益始终不
理想。自1962年末红色草原农垦局以补养弱羊、羔羊和以改善干部、工人生活用奶为主,调进
少量奶牛以后,试探着饲养,经过对比羊的效益远远不如奶牛。于是红色草原农垦局同意牧场
由“以养羊为主改为以养奶牛为主”。1963年末一次将羊只调拨给阿伦河牧场(现双河农场)
2000只、绿色草原牧场2000只,经过低价淘汰处理后仅剩300只,陆续下放给一、二、三队喂
饲,做繁殖的基础。经营目的主要是作为粪肥的来源和改善生活用肉,同时卖些羊毛增加收入。
从此养羊由主业改为辅助产业。1981年牧场的羊只增长到1000多只。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将这
些东北细毛羊一次调给绿色草原牧场。从此国有养羊结束,以集中精力养奶牛。

3、1982~2000年

自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家庭农、牧场的全面兴办,家庭农牧场自主经营。有的经营些绵
羊、小尾寒羊、山羊。主要是作为畜牧业的补充产业,解决改善生活用肉的同时增加经济收入。
数量很少,多数年份一、二百只,最多在三、四百只之间,在经营中所占比重很小。

羊只存栏统计表

(1960~2000年)

表3-1 单位:只



二、马

自建场到70年代初期,马一直是牧场的主要生产动力,承担着全部的物资运输、田间耕作
等重要任务,同时还出售一定数量的黑龙江挽马,是牧场主要畜种之一。牧场的养马业基本经
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自建场至1962年的三年间,是艰难的起步、奠定基础时期;第二阶段是从
1963~1976年的14年,为最兴盛时期;第三阶段是从1977~2000年的24年,为可有可无的衰退
阶段。

1、1960~1962年

1960年建场时建筑羊舍的建筑材料、羊只所需饲料、饲草,职工生活物资……需要运送,
农田耕作需要动力。在农业机械极为短缺、无机械动力的情况下在集市上购买了240匹役马。
从此,开始了马匹的喂饲与生产。把这些马匹分到生产队及各单位使役,马匹自然配种、繁殖、
成活率很低,但是马驹的生长给人以启发。在240匹马中,有86匹是具有繁殖能力的成年母马,
如果每年能得60~70匹马驹,三年后即可长大上套。不但能满足牧场生产的需要,而且还能为
周边农村提供一定数量的役马,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国营农场的示范作用。年末在林甸县
购进两匹种公马。虽是种马,但喂饲方法基本同役马相似,只是多喂些好草、好料而已,谈不
上科学喂饲,还是马匹直接配种。因此,情期配种,准胎率、成活率都很低。当年虽然干部、
职工发扬了“宁可人少吃,也要保住牲畜饲养”的革命精神,在人吃不饱的年代里,难免给牲
畜的正常喂饲、生产、繁殖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三年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运行的,马匹不但
没有发展,反而存栏减少。1960年末存栏158匹,1961年109匹,递减31%,相当于购买的200
匹的54.5%。在进入国民经济调整的1962年,在各项工作恢复正常的情况下,马匹有了一定的
发展,年末存栏154匹。

在这三年时间里,虽然马匹发展缓慢,但是职工干部对发展马匹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积
累了喂饲马匹的经验,有了一定数量的育成母马,为以后的马匹喂饲、生产与发展垫定了基础,
提供了马圈、水井等必要的设施。

2、1963~1976年

1963年随着牧场划归红色草原农垦局管理,包括马在内的各种牲畜的喂饲,走上正常的轨
道,均按章程喂饲。当年在四队建起了两栋石基、土墙、瓦盖的种马舍,成立了配马站。调拨
两匹种马,其中黑龙江挽马,苏联二登各一匹。同时调入技术员李志祥,配备了3名有一定饲
养技术的饲养员。除豆饼、玉米面、麦麸子等按比例配备外,按需求适当增加些白糖、鸡蛋等
补品。同时对各单位的繁殖母马编号登记造册,适时掌握情期、定期检查、按时配种,实现了
人工授精配种,情期配种,准胎出生率、成活率逐年提高。

同年从红色草原所属的红骥马场调入12匹轻型母马做为繁殖种公马的基础母马。同时调入
120匹役马,其中成母马71匹。这些马的质量明显好于原来的马匹,以红色毛、黑棕、黑尾马
为多,个大、抬头、体长,特别好看。

1965年随着时间的延续,小马驹逐年长成大马,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喂饲上给以农业生产
为主的各生产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马的发展。为确保养马业的健康发展,
牧场决定在原羊场的基础上建立马队(又称马点),当年将羊舍全部改为马舍,并配备了兽医
等技术人员。年末将散养在各生产队的200多匹育成马集中在马队饲养。然后每年秋将全场当
年的小育成马集中为一群归入马队。

1970年由于马队改为农业科研站(良种队),牧场将马队迁至一队西北1.5公里处。马队
更名为养马中心,归一队所辖。养马中心由畜牧队长周贵仁负责,并配备了适量的饲牧人员。
这种管理、发展规模一直延续到1976年,年存栏都在500~550匹之间。

自1968年起,每年都培育出100多匹黑龙江挽马,更新一个生产队的役马。同时将原役马
淘汰卖掉。每年还能培育出2~5匹种公马。出售30匹左右高质量高价格的基础母马。先后出
售各种马(种公马、基础母马、淘汰役马)3000匹左右。这些马除调拨给兄弟农牧场以外,还
远销吉林、内蒙等省区。巨浪的马以个高、身腰长、力气大、跑得快闻名于嫩江地区,轰动一
时。当时不但是牧场的主要生产动力,而且还换回了大量资金,在牧业的收入中,马仅次于奶
牛,在牧场发展史上,马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3、1977~2000年

自1977年随着牧场升格为县处级牧场,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大量的农业机械、汽车、
胶轮车等运输车辆陆续进场。种植业的种、管、收、运、整地陆续全部实现机械化。马同机械
相比,生产能力远远不如机械,同奶牛相比,马的创利水平又不如奶牛。因此人们对马的重视
程度逐年下降,1977年除正常出售马匹以外,将200多匹役马淘汰卖掉,换回200头黄牛,年
末存栏只有278匹,相当于上年的53%。1978年264匹,1979年下降到171匹。由于马匹地位
的降低,无论领导或职工在管理、喂饲和育种等项工作逐渐放松,存栏逐年减少,每年存栏都
在100匹上下。在农业上由主要地位变补充农业机械的不足,马匹处在可有可无的衰退阶段。

马匹存栏统计表

(1960~2000年)

表3-2 单位:匹



续表3-2



三、其它畜禽

1、猪

牧场的养猪业,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60年建场到70年代初;第二阶段自
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第三阶段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末。其中前两个阶段以公养为主、职工
自养为辅,第三阶段全部实现户养。

(1)第一阶段,自1960年建场到70年代初。

建场初期,在“以羊为主,猪、马、牛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办场方针指导下。
每个分场都设有猪场,不过是盖个简易的猪圈,在集市上抓几头猪崽,然后开始喂饲、自繁。
1961年从齐齐哈尔市的梅里斯,1963年从红色草原的五星牧场等地先后购进母猪、仔种(公、
母)猪200多头。1965年猪存栏374头。1966年存栏114头。60年代中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
中,人们在受“猪多、肥多、粮增产”的感召下,为给农田提供肥源,牧场设养猪专业队(小
黑山、当时为第七生产队),队队设畜牧排养猪班,养猪出现高潮。1971年由上年存栏417头,
增加到786头、增长88%。在这十多年里为养猪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二阶段,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

在这十多年时间恰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场,开展了向韩梅梅等模范知青学习的活动。深
入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养猪事业的一封信,大张旗鼓地提出“一人一猪,粮食上纲要”的奋斗
目标。由于人们对猪的高度重视,猪发展较快,年存栏都在千头左右。在为农业提供充足肥源
的同时,富富有余地解决了生活用肉。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和乳品厂的建立,无论是创利水平,
还是提供肥源等各方面的效益,猪远远不如奶牛。1984年公养猪全部结束。

(3)第三阶段,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

由于公养猪的结束,猪的存栏明显减少,1984年由上年的889头降至430头,减少459头,
减少51.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各家庭农牧场自主经营。
猪做为奶牛的补充产业以“投资少、繁殖快、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又得以快速恢复和
发展。出现了郑宝良、雷明久、王永仁等数户养猪大户,每年出售上百头肥猪的不以为奇。年
出售二、三十头肥猪的中等养猪户遍布全场各队。年存栏和出售肥猪创最高纪录,取得了双超
千头的历史最好水平。但是由于猪的投入大、效益低、价格不稳等不足,养猪户的积极性再次
受到挫伤。1999年以来,有的专业养猪户砍猪上奶牛。

建场40多年来,猪在畜牧业中占的比例不大。生产目的以提供肥源和改善生活用肉为主,
对外提供仔猪和创利水平有限。因此,近几年猪仍为奶牛的补充产业,属一般性饲养,没有大
的发展。

2、黄牛

建场初期在农业机械极少,以马为主的生产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黄牛的生产加入了
“全面发展”的行列,作为畜牧业的主要畜种之一来充实牧场。1960年夏天在集市上购买了48
头黄牛,分配到各单位投入使用。本着边生产、边繁殖的原则,加强管理、喂饲,发展较快。
到1966年黄牛存栏达到193头,比1960年增加145头,平均每年增加24头,是全场历史上黄牛
存栏最多的一年。自建场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在畜牧业中是唯独直线上升的畜种,为牧场
的生产建设起到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农业机械的增加,役马的繁殖、更新换代。牛在农田耕作、运输中的作用远远不如马,
更不能跟机车比美。因此牧场决定“砍掉黄牛,集中力量养好奶牛”。1979年一次装车外运发
往广州外贸,换回了1.6万元的外币。自1967年到1979年的10多年间,黄牛存栏均在10头以内,
在农场生产队中拉车积肥,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此后,职工户开始饲养奶公牛,2000年肉牛
存栏96头。

3、蜂

1974年牧场深入贯彻实施“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办场方针,从外地购进38箱蜜蜂。进
场后落实在第七生产队(小黑山,当时的养猪专业队)饲养。由于缺少花类植物和养殖技术等
诸多因素,逐渐死亡、飞掉,当年绝种,损失严重。

80年代,山东、河南等地的养蜂户在“花开”季节,带蜂到牧场的葵花地、紫花苜蓿地边
放养,效益一般。

90年代中期,物资科李传俊同弟弟李传来两人从外地购进50箱,饲养了一二年,花费不小。
由于自然条件及技术等原因亏损严重而停止。4、家禽

(1)牧场以鸡为主的家禽养殖业是从建场之日起,随着“全面发展”方针开始的。1960
年末各分场建起鸡场,但是没有技术人员和相应的鸡舍及防疫治病等配套措施。只是在普通的
土房内,用几个老母鸡开始了传统的孵化、喂饲,并进行人工孵化。由于条件所限,发展缓慢,
1960年存栏240只,到1964年达到539只。1965年随着奶牛业的发展,以确保奶牛这个主业,
各鸡场停办,公有养鸡结束。在这五年里养殖的目的是向国家提供商品蛋。但是事与愿违,不
但无贡献,反而造成亏损,效益不佳。

自60年代中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15年间,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有的职
工户有限地养几只鸡,主要用于改善生活和换回点资金,补允日常生活消费,基本年饲养都在
2000只上下。

80年代中期,随着家庭农牧场的全面兴办,各职工户自主经营。有的职工户看准了养鸡这
一行,逐渐由改善生活为目的变以盈利为目的的试探性饲养。进入90年代出现了孙长玉、王喜
学、孙贵仁10多户养鸡专业户。其他各家庭农场的养鸡业也得到了相应地发展,存栏达5000只
以上,是牧场养鸡业的最好时期。

90年代后期,养鸡专业户同奶牛户相对比,效益远远不如养奶牛。因此,养鸡专业户逐步
变养鸡为养牛。尤其是2000年随着垦区鲜奶基地的建立,又顺利地加入了完达山乳业集团,养
牛业日趋兴盛。鸡逐渐被人所轻视,变为可有可无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饲
养肉鸡看好。多在春、夏、秋三季,根据自家所需买一定数量的肉鸡雏,喂三两个月,用于吃
肉。但是,由于养鸡作用有限,没有大的发展。

(2)鸭、鹅在牧场公有的养殖业中是个空白。只是在规划中设想有家禽专业队,发展万
只鸡、鸭、鹅而已。鸭、鹅的喂饲只是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适量喂饲,目的都是为了改善生
活。进入90年代以后,夏季不少职工买些(有的卵化)幼雏,秋后卖掉。效益一般,前景不如
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