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职工生活 二十六年来,牧场职工生活随着全场经济的发展,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以及我国经济形势
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一、经济收入,建场初期,每个职工每年平均工资为367.74元,每人每月平均生活费11.74
元。有的一名职工养活八口之家,每人每月生活费仅仅四元左右。1963年、1974年虽然调了
两次工资,但人数不多,幅度不大,职工生活没有明显变化,1978年以来,职工工资每年都得
到了调整。1984年,职工每人年平均工资为764.67元,是建场初期的两倍多。
绿色草原牧场草原辽阔,盛产各种药材。1984年牧场商店收购各种药材85,801.8斤,价值
81,505元,全场每户平均72.50元。职工家属经常挖药,学生星期日和放暑假也积极参加,有
的户一年卖药材收入就可达一千多元。
职工在银行的存款逐年增多
注:1983年试办家庭农场,有些职工取出银行存款,购置了生活资料。
经调查,1984年全场12个农牧业生产队人均收入241元,其中家庭农场人均收入298元,全
场收入超两千元以上的有27户,收入超1,500元以上的有38户。
二、食粮结构。从1958年建场开始,26年间,职工家属主食是玉米面、高粱米,细粮很少。
在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职工,家属口粮实行“低标准,瓜菜代”,每人每月口粮19斤。
1961年春天,县里把牧场开荒地所产而不应上交的粮食全部返还,人们口粮供应紧张状况得
到缓解。1978年以后,细粮比例逐渐增多,开始每人每月40%白面,1980年增至50%,1983年,
1984年是80%。除白面外,还从外省购进大米,进行调剂。
三、居住条件。1958年建场时,住房非常紧张,单身职工大多数住帐篷,带家的职工四家
挤在一间房里,南北两铺炕,中间幔帐一隔。1960年,大多数户住进了土平房,宽绰的一家一
间半,挤一点的一户一间,少数人家住在木板棚。1961年,职工家属完全住进了土平房。1977
年以后,砖瓦结构的房舍逐渐多了起来。到1984年,全场住宅总面积为56,250平方米,其中砖
房为4,400平方米,占住宅总面积的7.81%。包括职工自建房屋,每户平均占有房屋面积为50平
方米,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四、公益事业。牧场现有托儿所一处,完全小学一所(附设学前班一个),完全中学一所,
职业高中一所,除一队和林场外,各生产队都有小学校,学生上学达到了小学不出队,中学不
出场。
职工医院,卫生防疫站各一所,还有妇幼保健站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各生产队设有卫生室,
有卫生员十人,基本上小病不出队,一般病症不出场。
1984年11月10日,场部区域和附近的三个生产队(林场,良种队,一队)的改水降氟工程胜
利竣工,从而使全场61%的人口上了含氟量正常的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