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遵循经济规律,改进经营管理

第二节 遵循经济规律,改进经营管理



一、巩固成果,缩短战线
为了巩固建场以来所取得的成果,1961年一开始就开展了“新三反”和“反五风”运动,
经过“三反”共查出犯有大小贪污盗窃错误的43名,其中干部5人,工人38人。贪污盗窃人民
币七千余元,粮票一千余斤,布票三百余尺。群众还揭发了领导上的官僚主义,运动教育了广
大职工群众,培养了骨干,壮大了先进力量,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堵塞了漏洞,纯洁了财经
和物资工作人员队伍。运动严厉打击了贪污盗窃不法行为。经过组织处理,使犯错误本人受到
了一次深刻教育。
反“五风”一开始,就把平调公社的劳动力235人退回去了。整个运动抓住了以反大供给
制思想为重点的瞎指挥风、虚夸风、特殊风、强迫命令风。经过揭发和算细帐,五股歪风给牧
场造成人为的财、物损失浪费达14多万元。
1962年1月,场根据省商业厅基地会议“以基础定发展”的原则,确定牧场的经营方针为
“以羊、牛、马为主,饲料领先,相适应地发展多种经营”。(这个方针指导我们的经营工作
一直到66年年底)它使我们纠正了贪大求全,盲目冒进,逐步走向健康平稳的发展道路。
二、加强计划管理,健全规章制度
1962年3月,场职工代表会议制定了全场工作守则六十条,要求畜牧生产战线树立三大观
点(政治、生产、群众),履行一条公式(从生产出发,通过行政技术工作,保证生产任务的完
成),加强行政、技术两大管理,密切政治,技术、牧工三结合。
三、调整机构、规模,改善管理体制
1962年春,总场的五个科室并为三个,科室人员由27人减为18人,砍掉分场下设大队这一
级建制,把三级管理(总场、分场、大队)变为两级(总场、分场)管理,减少了层次,减少了管
理人员,充实了生产第一线,把新兴分场退回给敖林公社,动员还乡退场人员235人。职工总
数由年初的1,202人,减为650人,每月工资额由4.2万元降为2.5万元。
1963年年末,场党委为了进一步精简机构,充实生产第一线,降低行政管理费用,发动全
体职工检查过去“头重脚轻,摊子大”的现象,采取“扒庙”精神,合并科室,按工作,按人
员逐个安排。总场两次精简,由94人减为65人,行政管理人员由22人减为17人;全场职工总数
由642人减为510人,服务行业由61人减为40人。
1962年春,省商业厅发来《省直畜牧基地工人工资支付形式试行方案》(讨论稿)。方案规
定畜牧上实行“基本工资交仔分成”,农业上实行“作业工资,产量工资”,工副业实行“计
件工资”或“计时工资”加奖励。1963年,牧场畜,农、林。工副业实行四包、四定,超产分
成为内容的上死下活“大包干”管理办法。四包:“包产值、包产品、包成本、包利润”,四
定:“定劳力、定畜力、定工具、定地段(畜群)”,超产分成,粮食超产部分本着多产多吃,
少产少吃的精神,超产部分二、三、五分成!(场缴二成,生产队留三成,分给职工五成),畜
牧超产部分用工资支付办法,超额利润或按计划亏损部分,按三、七分成(即:生产队留三成,
分给职工七成)。上死:系指总场与生产队所制定的“四大包干“指标是死的,经双方拟定,
不再变动。下活:口粮标准是活的,产量,工资是活的。在实行“大包干”办法的同时,也进
行了工资支付形式的改革,即将原工资的70%划为作业工资,30%划为产量工资,也就是三七开。
为了防止分散主义,承包单位有以下义务:1,遵守与执行总场颁发的各项管理制度,2、参加
统一组织的生产检查和质量验收,3,对所生产的产品,未经批准,不准擅自动用,4、使用的
设备应保持完好状态,不准损坏,人为造成损坏要根据情况由损坏者赔偿,5,总场将劳动力,
牲畜,土地,耕畜固定给分场,原则上不许调动,以利于生产单位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生产。
1964年初,场总结出(1963.11—1964.1)“大包干”三条好处和五条经验。
三条好处:1、劳动效率显著提高了,2,关心生产和国家财产的人多了,3,产面貌比以
前大大改观。
五条经验:1,各级领导,各部门都要从思想和日常工作中千方百计地创造良好的条件完
成包干任务,2,做好民主管理企业的工作,3,搞好牧业队,农业队的关系,4,及时妥善解
决签订合同后出现的新问题,5,政治挂帅,加强领导,是实行好“大包干”的根本保证。
过去财产管理混乱,1962年“三清后”,有了头绪。从总场到生产队普遍建立了财产登记
制度,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严格了审批手续,杜绝了不合理的开支,费用率较过去下降了。
通过成本核算,摸清了各类牲畜的实际成本,发现牧场所经营的品种有“坐地赔”,如细毛羊
每只年费用43.22元,年产值71.1元,每只盈利29.91元,而粗毛羊每只年费用23.25元,年产
值仅28.4元,每只亏损9.8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