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发展概况 小麦晒场。 张智慧 摄
1958年建场初期的经营方针是以畜牧业为主,少许的农业生产是为了补助人的口粮和畜牧
饲料的不是,所以从1958年到1963年六年时间里,全场粮食作物面积才增至13,530亩。粮食大
部分靠外调。
当时,因草原面积人,搞掠夺式的经营,当年开荒、播种、收获,如果单产低,第二年就
丢掉,再找地开荒……打快拳,广种薄收。1958年亩产53斤,1960年亩产100斤。
在经营管理上没有专管农业科室,没有农业技术于部。1964年以来,在“以粮为纲,多种
经营”方针指导下,农牧场才逐步走向牧农结合,以农养牧的道路。1966年调来了农业技术干
部,在生产科内负责全场农业技术工作。
绿色草原牧场地处黑龙江省西部重干旱地区,常年多风少雨,十年九旱,土地贫瘠,土壤
内有机质含量仅为1.5—2%,加之多年不注重培肥地力,只取不育,造成了农业单产不高,总
产不稳。1963年至1966年,虽然不搞大面积开荒,广种薄收,但科学种田仍未拿到日程上来。
作物种子都是当地农家品种,大杂烩,多年得不到培育、更新。耕种方式是一犁搅,压老沟子,
部分地块也有翻种和扣种的。
1972年,牧场归省农场局管辖后,从经营管理上和经营方针上真正转到了“以农业为基础”
的轨道上来,开始了科学种田的新时期。实行精耕细作,合理密植,化学除草,种子更新,1973
年以来,玉米主栽品种为嫩单三号,小麦主栽品种为克旱八号,大豆主栽品种为长叶一号和黑龙
江二十六号。1974年,粮豆亩产142斤,1975年亩产123斤。由于多年来农业综合治理工作上不去,
无法抗御自然灾害的侵袭,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现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靠天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