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业 乳品厂双效车间工人在操作。裴良玉摄
一、修造厂发展概况
修造厂厂址原设在基建队院内,1976年迁到现在的厂址。1974年的原厂房占地面积仅72平
方米,1976年的新厂房为576平方米,到1979年,厂房面积扩大到776平方米。随着厂房的扩大
和生产的发展,设备也不断增添。1974年仅有的砂轮机1台,1975年增添了硅整流器1台,1976
年增添了B650型牛头刨床1台、电动葫芦一个,1977年增添了C6136车床、C615普通车床、摇臂
钻床、搪瓦机各1台,1978年增添了燃油试验台1台、手动葫芦一个,1979年增添了20型车床,
立式铣床、电动台钻、直流电焊机、77拖车各1台,1980年增添了机电泵试验台、电器试验台、
水利测功机各1台,电动葫芦一个,1981年增添了钻床1台,1984年增添了丰收型胶轮车1台。
1981年以来,厂领导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开展了技术革新活动,增加了新产品制作
项目,产品的数量,质量有所提高。几年来,制作拖车4台、水罐40个,金柜14个,计量箱20
个、电动台钻10个,黄油加注器5个,幼苗除草机8台、千斤顶500套,植树机4台,拉沟机1台,
压力罐25个,总计创造价值174,500元。收入逐年增多,费用支出逐年减少,扭转了亏损局
面。
2,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
修造厂于1981——1984年间,在财物管理方面实行了财务包干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
即定额上缴,超利分成。具体按“四、二、四”规定进行(向场方上缴为“四”二修造厂自己
留成为“二”,工人基本工资之外的奖金为“四”)。这些办法的实施,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
使产值不断增加。
在分配形式上由于近年来实行了联产计酬包定奖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1980年,全面实行了岗位责任制,计有厂长责任制,会计责任制,技术员责任制、车间组
长责任制,更夫责任制等五种。
主要修造设备表
主要设备统计表
该厂现行的生产管理体制是:厂长1人,党支部书记1人,生产调度员1人,会计1人,出纳
员1人,统计兼保管员1人,电工1人,丰收50型机组人员2人,更夫3人,车间有5个(修理,工
具改革,机加,镀锌、锻焊车间各1个)。
修造厂经营规模一览表面积(平方米)金额 单位(元)
二、粮油加工厂
1,历年生产项目的增加与厂房面积的扩大
绿色草原牧场粮油加工厂的生产项目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1967年
以前只能加工杂粮、豆油印白酒。从1967年开始,增添了面粉加工和酱油制作,但酱油生产只
进行了两年,于1932年停产。1977年以后,粮油加工厂厂房进行了重新修整,现在面粉车间600
平方米,杂粮车间800平方米,制油车间122平方米,制酒车间420平方米,全厂总面积为38,160
平方米。
2,历年机器设备增添
1967年,该厂只有125型面粉机六台,这种状况一直到1979年。1979年添置了200型榨油机,
甩干机各一台。1980年,场领导为了满足全场人民的生活需用,购进了一大批粮油加工机械,
有
型高几风机
2台,6—30No型高压风机2台,6—30No型高压风机1台,草籽机1台,麦筛2台,筛粉机2台,闭风
器10台,拣石机1台。1981年又添置了双滚压坯机、刷麸机各1台。现有晒场2,300平方米,其中
1968年建筑的1,500平方米,1979年建筑的800平方米。
全厂固定资产原值为444,071.18元,净值为368,688.17元。
3、产品与产值
粮油加工工人由少到多,技术水平由原始到先进,生产效率由低到高,特别是承包后,产
值连年增多,亏损逐年减少。工人加工产品,产值及盈亏情况列表如下:
工人、产品、产值、盈亏情况表 1980—1984
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值利润,减少亏损,1983年粮油加工厂制定了厂规、
职工守则和奖惩制度年10条。促进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5、生产管理体制
粮油加工厂现有副书记1人,副厂长1人,会计1人,出纳员1人,保管员3人(成品粮,原粮,
物资各1人),工人109人。
粮油加工厂的下属机构有3个:1965年建立的门市部,1980年建立的挂面厂和1983年建立
的副食店。
6,领导人更迭
乳品厂化验室技术人员在对“绿色”牌奶粉进行理化鉴定。 裴良玉摄
粮油加工厂自1959年建厂以来,领导人更换频繁,历届厂长有王志远、韩其贵、陈传法、
郑洪臣、张焕牛、刘明信。1979年12月,王志远第三次回粮油加工厂,1980年12月因病离休,
继任的先后是侯再丰、朱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