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机管理
第三节 农机管理
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以后,耕地承包到户,农业机械转让到户,家庭农场的自主经营代替
了一切。由于缺乏经验,场、队两级管理无从下手,因而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管和保养
比较混乱,家庭农场随意性大,致使大型机械变卖,农机具乱摆乱放,不按规程保养维修等。
特别是农机具转让后,“三库一场”(车库、油库、零件库,农具场)破坏严重,原有的库房
转让给职工当作住房。尤为突出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分散经营后先进的耕作、轮作
制度如何坚持,田间作业标准化如何执行等都没有成熟的经验,致使农机管理及标准化作业滑
坡。到1991年全场只保留第十生产队“三库一场”没被破坏。
1991年牧场重组了农机站,农机科抓住农机服务站和第十生产队两个机耕点,加强管理,
重点进行了农机标准化建设。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农机科定员2 人,各生产队设兼职农机监理
员,全场有农机监理13人。二是在全场实行农机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队长、农机服务站站长
为主,建立以“五净”(水、油、空气、机油、工具)、“四不漏”(油、水、气、电)、
“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为重点的检查验收制度。三是严格执行农机作业标准化。四是坚
持“七个统一”(统一机械作业指挥、统一田间作业质量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农具场停
放保管、统一维修标准、统一组织农机人员培训、人员配备标准、统一主燃油加注标准)、实
现“七个加强”(加强机具保养维护、加强机务队伍建设、加强三库一场建设、加强农机安全
监理工作、加强农机技术档案、统计资料管理、加强新技术推广和农机具更新、加强田间作业
标准化),推进“三库一场”建设。使牧场的农机管理进入标准化行列,荣获“八五”期间黑
龙江垦区农机管理先进场称号。
1996年以后,由于受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和管理体制的限制,第十生产队机务队首先解体,
农机服务站也因草改项目完成,家庭农场的条田地块不适宜大型机械作业而撤销。牧场的农机
标准化管理第二次下滑。
从1986~2000年,牧场的农机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型农业机械减少至10台,小型农用
机械迅猛增加,到2000年末,小型农用机械增加至422 台,农用运输车达到50台,驾驶操作人
员达到500 人,特别是农业机械的分散经营,为牧场的农机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课题。原有的
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家庭农场分散经营的需要。农机部门在正常行
使管理和服务职能之外,积极探索农机管理监理化之路,致使农机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全场
12个基层生产队配备12名农机安全监理员,基本形成了场、队二级的农机监理化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