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档案管理
第五节 档案管理
牧场的档案管理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落后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发展历程。
建场初期档案资料分为文书档案和财务档案,财务档案“文化大革命”期间遗失殆尽。70
年代,牧场没有专门的档案室,仅有一间档案室只能存放文书档案,财务档案则无处存放。1973
年利用修理厂的一间库房存放财务档案。80年代又从修理厂搬至学校,几经易地,并且档案资
料存放没有专用设备,仅靠临时搭设的台架,资料摆放原始落后,不规范、不科学,资料上面
落满灰尘。1991年上级主管部门对档案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牧场的档案管理才步入正规化、
规范化的轨道。首先是固定了档案室,按要求完善了内部设施,1997年重新添置了档案柜子3
组,购买了档案盒,将所有的文书档案重新整理装盒。
档案管理一直归场行政办公室负责,办公室设专职档案员,1985年以来,刘志玲一直任办
公室档案员,为牧场的档案管理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一、室藏管理
1985年以来,办公室对接收上级部门及场机关各科室、各基层单位的各类档案资料,按照
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关规定,系统地进行整理、鉴定、统计和编目,将所接收的档案资料划分为
永久、长期和定期三类进行保管。室藏档案门类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
案”、“审计档案”、“声像档案”。对各门类档案均按农垦分类法以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从
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分工为基础,按档案的内容和特点,分门别类组成科学体系进行保管。室藏
资料主要分为上级会议材料、本场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和具有保存价值的其它资料。截止到2000
年牧场共有各类档案12258 卷,其中永久档案1195卷、长期档案1017卷、短期档案10042 卷、
科技档案14卷、专业档案11374 卷、资料621 册、图片36张。
1995年根据农垦总局黑垦局办发[1991]23号文件《关于文革期间形成的逾期会计档案进
行鉴定销毁的通知》,牧场对1966~1977年的2987卷逾期会计档案进行销毁。2000年根据新会
计法规定对1978~1981年形成的逾期会计档案再次销毁2380卷。1982~1987年共销毁逾期会计
档案3246卷。
牧场档案室于1987年正式启用,对各类档案资料和案卷的编目,按照先编出《卷内目录》、
《案卷目录》、《案卷文件目录》、《案卷存放索引》、《档案示意图》、《档案各项规章制
度汇编》等,同时对每年档案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统计登记,然后建立《案卷目录备考表》、
《案卷目录移交表》、《年度收进档案明细表》、《案卷目录登记表》、《资料收进统计表》、
《档案鉴定情况表》和《销毁档案登记表》等表册。1999年场档案室被评为档案目标管理省级
先进单位。
二、档案利用
1980年以后,随着牧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档案资料的利用普遍被人们所
重视,并且利用率越来越高。
1985年整党,在清理“文化大革命”期间三种人及调整理顺工资、转正定级、工资调整及
工龄计算、确定公伤待遇等,档案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决边界纠纷、土地划界,特别是
在1990年以后,牧场进行项目开发及史志编修等工作中,档案资料提供了宝贵、可资信的数据
及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