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卫生防疫
第五节 卫生防疫
牧场的卫生防疫及爱国卫生运动由卫生防疫站主管,卫生防疫站成立于1980年,邓晓初任
站长。1985年底,邓晓初退休后周晓峰任防疫站站长,1995年卫生科科长张良清兼任防疫站站
长,周晓峰任副站长,1998年底卫生科长陈家兵兼任防疫站站长。
一、地方病防治
牧场是地方病高发区。据1983年牧场防疫站在总局防疫站配合下调查结果:地甲病普查5134
人,患病603 人,患病率高达11%。地氟病在小学校检查在校学生934 人,患病391 人,患病
率42%;普查良种队职工家属266 人,患病214 人,患病率为84.5%。
1 、控制碘缺乏症: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及上级卫生防疫部门的帮助扶持下,牧场卫生防疫站认真贯
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16年来一直坚持执行以“食用碘盐为主,补服碘制剂
为辅”的综合控制措施。食用碘盐从宣传教育入手,与碘盐监测相结合,辅以控制非碘盐的流
入,是长期的系统工程。至1998年底,全场碘盐食用率达到100 %。
1992年以来,防疫部门对特需人群(2 ~14岁儿童、新婚妇女及哺乳期的妇女)的碘油丸
补服率一直达到100 %。1997、1998连续二年给特殊人群的尿碘含量进行监测,结果含量正常。
多年来一直没有碘缺乏病(特别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新患发生。
2 、改水治氟
1984年在总局支持下,投资16万元,在场部打成第一口深水井,建成容量为100 吨的自来
水塔,场区、一队、良种队、林场等单位3500人用上了自来水。1990年三队、五队,1991年又
陆续在八队、十队及九队等单位完成改水治氟工程,至1992年全场食用自来水人口达到4500人,
占全场总人口中的81%。1998年农垦总局防疫部门又将牧场作为氟病监测点,对改水区和非改
水区及患病情况进行综合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没有新患发生。
二、传染病控制
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牧场多年来一直以牛、羊、马为主,感染的可能性极大,1981
~1983年,牧场防疫站开始在全场范围内进行布病普查。1983年4 月黑龙江省防疫站派普查小
组,对全场现有患者和可疑患者286 人,进行全面检查,又把血液带回省站进行化验鉴定,最
后确认为慢性患者5 人,有18人必须做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至此开始,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
和定期检查,对健康人群进行大量的预防接种工作。畜牧防疫部门多年来认真贯彻执行黑龙江
省防检疫条例和国家防检疫法,净化了畜群,控制传染源,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牧场再未出现
新患者。
自1985年以来,基本控制住了小儿麻痹症、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婴幼儿结核、麻疹等
传染病,16年来一直没有发生。偶有年份发生几例痢疾和肝炎患者,发病率一直在80/十万以
下,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传染病控制标准,并且从来未发生过传染病死亡病例。
三、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多年来一直坚持执行“0 ~7 周岁儿童计划免疫卡片和健
康情况调查卡片”制度。大大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病人次,1980年传染病发病率为10.8%,1984
年降到1.1 %,自1985年以来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度,0 ~7 周岁儿童计划免疫率一直保持在
100 %。没有发生过相应的传染病,也没有索赔案件的发生。场卫生防疫站也多次受到上级有
关部门的表彰。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统计表
(1985~2000年)
表7-16
0000143;[/$$p]
注:自1996年我省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前有儿童接种者未作统计。
四、食品卫生监督监测
1982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以来,又相继颁布了多个卫生法
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防疫站也相应的具备了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
化妆品)、学校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及传染病、地方病防治监督监测职能。
1986年防疫站成立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各项卫生监督也逐步走上了正轨。执法人员认真
执行食品卫生法,加大检查力度,不定期随机抽样,秉公执法,十多年来没有发生因食品质量
造成的中毒案件和人为的环境传染病发生。
五、爱国卫生运动
牧场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由历届场长任主任,场卫生防疫站具体主管全场的爱国卫
生运动。从1983年开始,牧场实施小城镇建设,全面贯彻执行“两管五改”。基本达到了房前
屋后有路,路旁有树及排水沟,家家有便所,户户有院墙,牛舍、仓房排列整齐,垃圾定点堆
放,常年专车清理,柴草堆放景然有序。脏、乱、差彻底改变,新兴的草原小镇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