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生活消费

第二节 生活消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生活必需品日渐丰裕,牧场人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也随
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随之更新和提高,向着更加合理、科学和注重营养搭配的方
向过渡。计划经济时期,牧场职工的家庭收入主要用于食品的支出(主要是主食),约占职工
家庭收入的60~70%,其余作为衣着支出和其它支出,约占40~30%左右。90年代以后,牧场
人民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2000年全场人均消费水平达到2900元。从衣、食、
住、行各方面都发生了从量到质的转变。

食:60年代,职工口粮基本是低标准,瓜菜代。70年代虽有好转,职工口粮基本是以粗粮
为主,供应量还不是很充足。1978年以后,职工的饮食结构才得以改善,细粮占80%,粗粮占
20%,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工口粮实现了100 %的细粮,偶尔吃顿粗粮是作为调
剂饮食,改善生活,并且逐步降低了主食比重,取而代之的增加了肉、蛋、奶、水产品和水果
的消费量。人均日摄取的热量来自动物食品的比重不断增加,到2000年人均动物食品摄入量达
到29公斤。

衣: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衣着主要是中山服、人民装,灰黑颜色也时尚,最时髦是绿军
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向美观、大方、
保暖、时髦和高质量过渡,更加注重款式的更新和纤维量的增加。到2000年牧场人民的衣着支
出人均349 元。

住:在居住条件和设施方面,正向着宽敞明亮的砖瓦化和楼房化发展。1985年以前,全场
清一色的土平房,户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有的是老少三代挤在一铺炕上。改革开放以来,随
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牧场从引导、鼓励职工个人盖房开始,先后制定一系列
优惠政策和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这种状况才得以逐年好转。至2000年,全场砖瓦结构住房达
到60%,人均住房面积14平方米,砖瓦结构住房面积人均11平方米。

行:1985年时,牧场交通非常不方便,职工往返大庆、杜蒙县城之间仅靠杜蒙自治县客运
站的公共交通车,而且时有时无,场内没有客运线路。直到90年代初,牧场才陆续开通至杜蒙
县城、齐市、大庆等4 条客运线。职工个人也由自行车逐步向摩托车及小汽车方向发展,到2000
年全场有个体汽车32台,其中非营运5 台,营运5 台。

在日用品方面:1985年受职工家庭收入限制,职工家庭消费只限于日常生活必需品,家用
电器对于牧场居民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九五”期间,随着牧场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绝大多数用品供
过于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陆续走进了80%的百姓家庭,并且向美观、实用、
高质量方向发展。

在通讯设施上,1985年通讯设施仅限于机关、场直单位和各生产队有电话的设施,只限于
场内通话,对外长途通讯仅靠一对明线与杜蒙自治县有长途通信业务,百姓家庭基本没有自用
电话。自1994年牧场投入40万元,装备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后,1995年10月又开通DES———
3000数字程控交换机,1994年开通与齐齐哈尔分局12路特高频专用通讯线路,实现了全自动等
位直拨,联入中国电信网,至2000年,有线电话入户率达到45%,联通电话900 部,移动电话
250 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职工的家庭财产也有大幅度增加,至2000年,牧场人均家
庭财产达到7156元,全场银行存款突破1500万元,人均存款2459元。

公益事业和医疗保健:牧场2000年有托儿所3 处,完全小学1 所,中学1 所,实现了集中
办学,青少年儿童入学率100 %。初中升高中可报考查哈阳农场高中或杜蒙县一中。随着教育
改革的深入,增强了教职员工的责任感,教师工作热情高,学校活力增强,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牧场2000年有职工医院1 所,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各1 所,生产队有卫生室和卫生员,
生产队甲级卫生所合格率100 %,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队,一般病症不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