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2. 克山农场

2. 克山农场



克山农场是齐齐哈尔分局第二大农场,地处克山县、讷河市之间,南距克山县城56公里,
偏北距讷河市60公里;海拔313.9米;场部位于东经125°22‘,北纬48°18‘。北部毗连讷河市
九井乡,南部与克山县西城镇相接,东部与克山县西建、曙光乡,西部与讷河市通南镇、巨
河乡交界,周边共与8个乡镇、3个驻军农场、28个村屯接壤。总面积526 950亩,其中耕地面
积375 000亩。总人口为2.4万人,9 200户,1.3万名职工。除汉族外,场内散居着满、蒙古、
回、朝鲜、彝、苗、柯尔克孜、锡伯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34%。
克山农场是以当地县名“克山”命名。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这里曾是日伪开拓团鲸
吞地区,1948年,克山县人民政府在这块日伪开拓团和大地主遗留的荒地上创建了以畜力耕
种为主的克山县第二农场。1954年,省农业厅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国
民经济五年建设计划的要求及东北局会议精神,决定将克山县第二农场扩建为国营克山机械
农场。1955年1月,省勘测队完成了对克山农场区域勘测规划任务,3月26日农业厅批准正式
建立国营克山机械农场,并将县第二农场划归该场范围之内,隶属省国营农场管理厅。1958
年下放归克山县领导,1959年将农场乡改为红光人民公社。1960年克山县将西建公社和14个
管理区划归农场,农场场部被批准为红光镇,成立镇人委,农场场长兼镇长,一名专职副镇
长,共8名编制;负责民政、武装、公安工作,镇人委专职干部的工资及办公费由县财政开支。
1961年农场又被恢复隶属省农业厅领导,西建公社划回克山县,克山农场继续下设5个分场,
实行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体制。1968年克山农场被列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序列,为
第五师五十四团,下设5个营,按团、营、连、排、班设置,团主要领导由现役军人担任。
1976年恢复农场体制,称克山农场,归属黑龙江省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到2000年底农场下
设3个督导站,27个农业生产队、34个与农业配套的工商运建服企业,5所学校,1所医院。
克山农场地处丘陵漫岗,土地连片,黑钙土占全场土地面积的98%,土质肥沃;属温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适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播种小麦、大豆、玉米、谷子等作物。从建场到
1977年,11年盈利,11年亏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克山农场职工发扬“实事求是,
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勇于攀登”的企业精神,不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实现了农机设备管
理标准化,农业生产作业标准化,连续20年获得高产丰收、盈利,创造了黑龙江农垦史上的
奇迹。20年来,农场共生产粮豆147.5万吨,上交商品粮82.5万吨,累计盈利近亿元,连续多
次被管局、总局、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生产先进场;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农业机械设备管理获得了国优。1993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标兵,1994年被省政府
授予文化先进场。
植树造林、建立人工生态系统是克山农场持续丰收的基础。大风和春旱是西部地区的自
然特征,建场初期每年要出现20天大风天气,春季降水不足50毫米,致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
破坏,地表裸露,风害加重,水土流失。从70年代以来,围绕防风固土保水,农场大搞植树
造林,到2000年末,造林面积达78 750亩,森林覆盖率达16.9%,其中农田防护林4.3万亩,
总长2 500公里的1 039条林带纵横交错,将耕地整齐地分割成672个网格,防护率达100%。
大面积的林木发挥了明显的调节气候、防风固土、涵养水份、美化环境等功效,极大地增强
了抗御风灾的能力,形成了农场特有的小气候,致使这里年平均降水达500毫米左右,比周边
地区多40~50毫米,被称为“绿色水库”。
实行科学种田,建立独具特色的“六制配套”旱作农业流程是克山农场持续丰收的关键。
20多年来,克山农场以创新精神,制定了以抗旱增温、保墒为中心的轮作制,建立了“麦、
玉、豆”、“麦、玉、杂、豆”轮作形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耕作制度,建立了以深松为
基础,以少翻为原则,以培肥地力为核心,翻耙相结合的蓄水保墒耕作制,即少耕免耕法;
施肥制度,按照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方针,建立五级配肥标准,使农田能量与产出物质的动态
平衡;良种制度,实现种子供应一体化,全场优良种子率100%,平均3~4年更新一个高产品
种;植保制度,将生物措施、机械措施、化学措施综合应用,使全场无一块草荒地号;喷灌
制度,将每年5月1日定为机灌水日,年喷灌面积达10万自然亩。这六制配套有如链条环节,
环环相扣,互为补充,使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发挥,确保了农场高产丰收。
农机管理标准化是克山农场持续丰收的保证。农场机械化水平较高,田间机械化作业程
度达96%以上。自1978年以来,深入开展农机设备管理标准化活动,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
经常化。至2000年末,全场建立了机车档案、机具卡片,制定了“三库一场管理制度”(零件
库、油料库、保养库,农具停放场),“机务人员岗位责任制”,“油料、物资和库房管理制
度”,农机具达不到检查验收标准,不允许下田间作业等项规章制度。
1985年,克山农场在实行家庭农场联产承包制中,创造出“一大多小”的经营模式。即
以机械为主体的联合作业承包,使90%的耕地集中到占职工总数20%的人手里;对多数剩余
劳动力采取小型、独户,兼营的方式,耕种经济作物或从事养殖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生产,从
土地上分离出来,向第三产业发展。1990年,克山农场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如何实现
“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研讨,提出农场实现现代化必须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推进旱作
农业规模效益。1992年,克山农场进一步深化改革,从本场实际出发,制定了“三田、两自”
(生活田、规模田、商品田,生产费、生活费自理),土地实行租赁、机车转卖的模式。全场
每口人生活田5亩,规模田20~30%,其余大部分耕地为商品田。规模田、商品田实行统一种
植,统一轮作,统一管理,农机具实行“十统一”(统一作业指挥,统一田间作业标准,统一
作业收费标准,统一农机具停放场,统一组织定期大修和高号保养,统一提取大修基金,统
一机具维修标准,统一参加农机具风险互助,统一组织农机人员培训考核发牌证,统一人员
配备标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每年生产出粮食7万吨,创利润
近千万元。
克山农场不但成了商品粮基地,而且成了绿色食品、优良种子繁育基地,对周边市、县、
驻军农场起着示范带头作用。经过改革,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已拥有乳品、等
级面粉、食用豆油、农机具制造、修理企业,引资成立了土豆淀粉、亚麻原料生产企业。以
奶牛、肉牛、生猪、兰狐、獭兔、绵羊、禽等为主的养殖业蓬勃发展。种植的奶白花芸豆、
红小豆、黑小豆、英国红等杂豆、亚麻、葵花等经济作物发展迅猛。
全场已普及初中教育,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l 350人。农场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达,每
天有直通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北安市、五大连池市、讷河市、克山县、依安县
的客运班车。程控电话已经联网,可直拨全国各地和国际长途电话。到2000年末,全场已安
装电话3 000门,平均每3户居民有一部电话;有线电视可收视24套节目。职工住宅已实现了
砖瓦化,人均居住面积14.1平方米,自来水人户率达100%;总场建有液化气总站,基本解
决了烧煤、烧柴的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多年来一直是总局、省的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先进单位,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职工家庭在银行储蓄存款总额近亿元。
1998年8月2~16日正是麦收季节,克山农场遭遇罕见的涝灾,连续降雨223毫米,比常年
同期多116.5毫米。暴雨使周围几个农村水库决堤,洪水涌入农场,机械不能进地、人无法动
镰,丰收在望的小麦无法收获,12.9万亩农田泡在洪水之中。这年,损失粮豆39 462吨,折
合经济损失7 329万元。1999年,受上年洪涝灾害的影响,加之又遭受了旱、风、雹等多种自
然灾害,农场经营继续亏损;2000年,全场干部、职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奋力抗灾自救,
使农场经济有所回升,年盈利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