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分局直属 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建筑(集团)公司始建于1976年,当年只是一个拥有几十名职工为
承建家属住宅楼而成立的嫩江管局基建队。经过20余年艰苦创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
建筑工程公司,最后扩展为集团公司。公司位于齐齐哈尔市龙沙区通江路11号。目前,公司
拥有二级建筑施工企业1个,乙级设计院1个,三级房地产开发企业1个,二级建筑装饰装璜
企业1个以及3个建筑工程附属企业。管理人员253人,施工旺季生产工人可达到2 000多人。
年承担生产能力产值达1 700万元,是具有高层建筑、高级装修、中型厂房及高层建筑设计
和道路桥涵施工能力的建筑企业集团。自1990年以来,施工地域不断扩大,由垦区内部市场
扩展到省内市、县以及吉林省和内蒙等地。
在1988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后,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建筑工程公司参与援建,受到国务
院驻大兴安岭指挥部的表彰。1992年获全省建筑企业文明建设竞赛先进单位,1997年被齐分
局授予“扭亏增盈、经济效益显著企业”,1998年被省建筑协会评为“建筑企业全面质量管
理优秀企业(银屋奖)”等荣誉称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3位主要领导人曾被省、总局评为
优秀企业家:1988年经理李焕玉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建筑企业家,1992年经理陈学伟被管理
局评为百名劳动模范,1998年经理欧阳卓民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建筑企业家。
1985年初,公司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各工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定额上交、超利分
成的经营承包方法。自1990年3月,随着公司管理规模扩大,实行三级管理、两级核算、按比
例上交的管理办法。1991年10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的三级管理、两级核算的相对
独立经营的管理方式已经阻碍了公司的发展,1996年末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实行了两级管理、
一级核算的管理体制。全公司一支笔、一本账,实行全员风险抵押,双向选择,择优上岗。
各项目实行内部竞标、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指标承包。
自建队以来,公司各工程项目都是由公司职工承建,1984年生产工人109人。随着生产
任务的增加和地域不断扩大,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需要量增大,自1986年始,施工队伍逐渐
转化为与南方建筑队伍联合进行生产的方式,即由生产实体向承包、分包或发包生产方式的
转变,每年联营生产工人达2 390多人。
1985年,齐市永青小区6号住宅楼,面积13 200平方米,获省银牌工程。1986年,齐市
二O三医院综合楼,面积8 800平方米,获省银牌工程。1988年,黑河地区长缨林场综合楼工
程,面积2 768平方米,获省银牌工程。1997年,农垦齐齐哈尔分局办公楼,面积4 850平方
米,获市优良工程;克山农场小学教学楼2 672平方米,获垦区优质样板工程;查哈阳农场
电业局集资楼3 392.69平方米,获垦区优良工程。1999年,乌塔其嫩江半拉山堤防工程,
土方153万立方米,获优良工程;农垦组团小区3号、4号楼,获市样板工程,在齐市排名榜
上列第10位。80年代后期的生产内容主要是承建各种类型的住宅及办公楼,多数是地区性建
筑。生产地域主要是齐市和内蒙、大兴安岭等部分地区。年平均完成工程项目5~6项。90年
代初,生产有很大发展,除承建各种类型的住宅及办公楼任务外,还承建了浸油厂、糖厂颗
粒粕车间、林源炼油厂装车站台等大型厂房建筑工程。生产地域也逐渐扩大,除垦区内部工
程外,还拓展到黑河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大杨树地区、大庆、吉林省珲春等地。平均每年
完成5项工程左右。1994~1996年,生产任务急剧萎缩,且跨年度工程多,生产地域只有大
杨树、依安农场、拉哈、大连等少数地区。平均每年只完成1项工程。1997年,生产逐渐开
始恢复,主要生产任务是垦区内部的住宅、办公及教学楼。到1999年,生产地域和内容有了
很大突破,参与了多项工程投标,除承建住宅外还承建多项弧形圆粮仓及水利护坡工程等。
2000年除将上年两项未完工程结尾交付使用外,只承接了富裕牧场1 200平方米的教学
综合楼工程,仅为上年工程量的1/20。
1986~1989年,此阶段是生产任务和产值比较稳定时期,最高年份是1987年,年产值达
l 587万元,利润达51万元;最低年份为1989年,年产值892万元,利润10万元。在1988年大
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中,公司也受到巨大损失,但坚持参与大兴安岭援建工作,产值达1 172
万元,利润16万元。四年平均年产值达1 365.5万元,年平均利润23.25万元。1990~1993年,
这一时期属于生产任务和其他方面有所发展时期,1991年经营利润263万元(其中有国务院
补发1988年大兴安岭火灾中受损失单位的救济款262万元)。
1993年产值达2 792万元,利润58万元,流动资金由1 323万元增加到2 655万元。四年平均
产值1 479.75万元,平均利润84万元。1994~1996年,是生产的低谷时期,由于外界建筑市
场的影响,加之管理方式的不适应,生产任务剧降,连年亏损,1994年亏损177万元,1996
年产值只有181万元,3年平均产值459.3万元,平均年亏损136.66万元。
1997~1999年,此间是生产任务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实现扭亏为盈,年平
均产值达1 508万元,平均利润3.3万元。流动资产由1 994年的1 577万元增加到2166万元。
2000年经营状况大幅度回落,只完成生产产值100万元,经济出现亏损局面。
农垦齐齐哈尔分局生产资料公司
农垦齐齐哈尔分局生产资料公司是1992年6月在原管局化肥公司基础上组建的,当时主
要经营化肥、农药两大项。1999年1月按照管局的有关精神,撤销原物资经销公司,合并于
生产资料公司。合并后的化肥、农药与物资经销,由公司统一管理,分别核算,盈亏自负。
主要经营:机械设备、化肥、农药、煤炭、汽油和柴油、钢材、轮胎等生产资料。从业人员
75人(物资经销61人,化肥农药经营14人)。
公司设于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合意大街120号。
一、物资经销
1986~1990年物资供应仍然延续“五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统一计划、统一采购、统
一分配、统一调拨、统一管理。管局有物资处、供应站,场有物资科,集经销与管理为一体。
管局物资处按供应数量收取农场管理费和差价款,每年都在150万元左右,去掉各种消耗年
纯利润在40~50万元之间。1991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管局党委决定,把
物资供应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变物资处为物资经销公司。为减轻农场和职工家
庭农场的负担,减少物资流通环节,农垦总局供应站将汽油、柴油、钢材等重要物资的70%
供应权回收,由总局站直供农场。1993年又将汽油、柴油、钢材等剩下的30%的供应权全部
收回,并允许农场可以直接向厂家采购物资和设备。
改制后的物资经销公司,经营生铁、钢材、水泥、烧碱、原煤、焦炭、汽油、柴油、润
滑油等物资。以自行采购,直接面向农场和农村物资市场,前4年的经销形势还一直看好。
1991年经营利润为4.23万元,比上年增盈0.5万元;1992年盈利6.6万元;1993年盈利12.1万
元;1994年盈利5.4万元。从1995年以后由于国内市场的变化,经营形势每况愈下,连年亏
损,每年亏损额都在14万元左右;1999年物资经销公司拖欠职3232资款60多万元,欠外债
800多万元,有债权700多万元不能收回,处于举步维艰境地。
二、化肥、农药
化肥和农药原系商业物资经销公司的经营项目,1985年6月成立了化肥公司,经营化肥、
农药两个项目,为管局副处级单位。1988年10月易名为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仍以化肥、农药
为主要经营项目。1986~1996年,每年经销化肥在20万吨左右,农药300~400吨,年盈利
5~6万元。1997年由于化肥市场放开,农垦化肥经营开始滑坡,化肥销量下滑至5 000吨左
右,年利润额不足万元。1999年稍有好转,化肥销售6 780吨,农药338吨,盈利3.1万元。
2000年省农垦总局下发通知,各农场所需化肥、农药可到厂家直接订货。这样,使农业生产
资料公司对化肥、农药经销陷入困境,年亏损90万元,总负债792万元。
农垦齐齐哈尔分局种子公司
农垦齐齐哈尔分局种子公司是根据国家、省和总局有关“建立健全种子公司的经营系统”
的文件精神,为适应种子工作“四化一供”的要求,于1981年9月20日正式成立的。当时
公司办公室设在原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农林处,结算业务由管局计财处暂时代办,实行“行
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管理体制。历经18个春秋,种子公司始终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这
个宗旨,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目前已成为分局种子行业经营、管理核心。
种子公司为分局直属企业单位,机关设有财务科、经营科、管理科、检验室、办公室,
分别负责公司财务管理、种子经营、种子管理、种子检验监督、综合管理工作。公司下设2
个种子商店和1个种子仓库(即玉合种子商店、二马路种子商店、四家子种子仓库),负责大
田种子、蔬菜种子的批发零售、贮存保管。公司设于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合意大街120号,现
有办公、营业面积共计294.5平方米,库房面积616.6平方米,仓库占地面积1 675.8平方米。
公司现有职工1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6人,技术干部占职工队伍
总数75%。
种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注册资金50万元,固定资产70万元。种子经营工作
一直是公司的经济支柱。从1986年开始经营,种子的数量、范围逐渐增加、扩大,由起初的
小麦种、树种,扩增了大豆、玉米、水稻、高粱及蔬菜种子,1990年又引进了德国甜菜种子。
1986~1995年平均每年经营种子量为:小麦种400吨、大豆种100吨、玉米种150吨、甜菜种
30吨、蔬菜瓜果种子5吨。业务范围除局内7个农场和周边市县,每年还向内蒙、吉林等地供
种。自1986年以来,公司经济效益显著增加,经营实力不断增强,平均每年经营利润在10~
20万元。是局内保持多年盈利的国有企业单位之一。1995年出现玉米种子短缺、种价暴涨、
经营利润偏高现象,随之同年各地区玉米制种基地面积扩大,造成1996年产种供过于求,加
上局内农场自行购种,致使公司1996年初购进的270吨玉米种子积压了210吨,直至1998年将
剩余玉米种子转商处理。在种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其它作物种子经营数量也随之
减少,导致公司经济效益下降,1996年亏损68万元;1997年盈利7万元;1998年亏损35万元,
1999年亏损38万元,2000年亏损26万元。
1986~2000年种子经营一览表
表1—1
单位:吨、万元
1999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6万元,2000年111万元,两年共计亏损64万元,总负债421
万元。2000年,公司紧紧抓住总局关于“联合供种”的契机,决定强化种子管理,贯彻执行
国家、省种子管理法规、规章,严格遵照总局供种联合体的决议。根据各农场杂交作物种子
用种计划,分局公司统一汇总上报总局种子公司,提出预约繁殖计划,实行杂交作物种子计
划生产、计划供种、逐级代销的机制。同时调整优良品种结构,为农业生产提供适宜、高产、
优质的良种,为公司注入了经营活力,树立起高质量、高信誉的良好企业形象,充分发挥主
渠道供种作用。 ’
齐齐哈尔市合成助剂厂
齐齐哈尔市合成助剂厂,位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建设大街高炉委27号。占地面积6 688
平方米,办公楼、生产车间、灌装车间、仓库、锅炉房等建筑面积达4 534.8平方米。是一
个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年产1 000吨种衣剂、1 000吨清洗、冷却、润滑三剂的配套设备的工
业企业。
该厂组建于1987年中旬,是由管局食品公司创办的、为安排职工子女就业的第三产业。
1987年7月由管局投资12万元,购置了坐落在建华区育英胡同5号、原齐铁三间房车辆段劳动
服务公司饮料厂,重新组建的嫩江农场管理局保健饮料食品厂。招收局内子弟24人,留用原
饮料厂职工20人。当年投产,主要产品为香槟饮料。
1988年5月,转产为年产100吨的清洗剂厂,易名为齐齐哈尔市江华清洗剂厂,隶属于管
局经委领导。当年再投资18.8万元,从天津机床研究所引进专利技术。从筹建到投产仅用70
天时间,产品一次投料成功、质量检测达标、销售一步到位。1989年4月,清洗、润滑、防
锈等三种产品获得黑龙江省新产品证书;8月份工厂启用新厂名——齐齐哈尔市合成助剂厂。
1991年决定扩大生产能力和建设规模,形成一个年产“三剂”1 000吨生产能力的工业企
业。项目建设投资增加到232万元。1992年根据扩大生产的需要,工厂厂址搬迁到建华区高炉
委27号的新厂址,当年2月试生产,这年实现工业产值83万元。1994年出现产品市场严重滞销,
企业经营不佳,负债累累,职工自谋出路,企业濒临倒闭。
1995年2月,管局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聘请来董树发副教授任厂长,并自带大豆种衣剂
(35%)项目。在经营机制上,改为承包责任制,自负盈亏;管局又一次投资100万元,建设成
了一条年产1 000吨种衣剂生产线,使该厂有了新的转机。1997年,经过省油化工业厅、国
家油化工业局及国家农业部鉴定,35%的克多福大豆种衣剂通过审核,获得了“农药登记证”、
“产品标准证”和“生产批件证”,为生产种衣剂的定点生产厂家之一。
1997年末,由于种衣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一的产品占有市场的可能性很小,为了不
断扩大产品品种,该厂在35%克多福大豆种衣剂的基础上,扩展到玉米种衣剂;1998年又开
发了防治小麦黑穗病、根腐病、白斑病、纹枯病的新药——15%福多小麦种衣剂,并获得了
省石油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同玉米种衣剂一起,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开发大西北重点推
广产品。
1999年生产种衣剂257吨,销售290吨,价值471.1万元;2000年生产种衣剂231吨,销售
194吨,价值360.3万元。
2000年,这个厂已从建厂初期的24人发展到6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名。是一座集“三
剂”(JS常温金属清洗剂、JII型水基冷却润滑液、JF型水基防锈剂)和大豆、玉米、小麦种衣
剂生产为一体的,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化工企业。
齐垦七台河煤矿
黑龙江省齐垦七台河煤矿原名为老莱煤矿,1974年由老莱农场筹建,1980年转为嫩江国
营农场管理局直属煤矿,后于1997年易名为黑龙江省七台河齐垦煤矿,为分局直属处级企业。
齐垦七台河煤矿位于七台河市桃山区与茄子河区交界地带,即七台河南山脚下。占地面
积488.2亩,住户256户,人口1 036人。煤矿分两个井区,即98井区和64井区;3个直属单位,
即子弟小学、卫生所和变电所;煤矿机关设有生产科、劳动人事科、办公室、工会、共青团
和公安派出所。
煤矿1986~1987年由于煤炭市场疲软等原因连续两年停产,1988年恢复生产。1990年煤
矿自筹资金70万元,国家拨款17万元,新建了煤矿一井,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6万吨,同时
二井也恢复了生产,使生产能力不断加强,为煤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煤矿又积
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兴建了桃山、茄子河两个修配厂及配件商店、高效节
能炉厂和东宁边贸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建成后由于市场竞争能力差等因素,于1994年相继
下马。
几年来,煤矿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做了大量工作。自1988年以来,实行了承包经营,两级
核算;在人事、劳动用工、工资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在选拔干部上做到年轻化、
知识化、专业化;在用工制度上打破干部、工人之间的界限,推行了优化组合和劳动合同制;
在工资制度上实行了“计件工资、效益工资和岗位工资”的分配制度。特别是自2000年5
月组建新的一届矿领导班子以来,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思路。在体制改革中,他们从实际出
发,求真务实,为发展煤矿生产建设和改善职工生活办了十件实事,深受职工群众的拥戴。
煤矿自建矿以来,生产原煤568 845吨,销售546 389吨。特别是从1988年4月到1992年
年末的第一轮承包中,生产原煤总量达到186 377吨,销售182 396吨,实现利润77.22万元。
1993年以后由于煤炭市场变化等因素,当年亏损54万元,1994年亏损23万元,1995年亏损95
万元,1996年亏损68万元,1997年亏损36万元,5年累计亏损276万元。1998、1999年两年处
于半停产状态,自2000年5月组建新的一届领导班子以来,在矿党总支的领导下稳定了煤矿
的发展局面,推出了新的经营机制,并剥离银行贷款249万元,使煤矿出现了新的转机,实
现了收支平衡,改变了企业经营亏损的被动局面,生产和经营有了新的起色。
农垦齐齐哈尔分局中心医院
农垦齐齐哈尔分局中心医院的前身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第二职工医院。1972年始
建于北安县,1977年4月,省农场总局决定将该院移交给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全院141名职
工及全部医疗设备,于6月26日搬迁到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新立街农场路10号院原招待所内临
时开诊。1976年10月,在市内龙沙区黄沙滩嫩江岸边上建成3 200平方米的医院大楼,占地
总面积20178.5平方米,分设门诊部、住院部两部分。1987年6月医院门诊部迁至新立大街中
段并正式对外开诊。1994年中心医院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
1987年6月,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中心医院门诊部正式开诊,打开了此前门诊部与住院
部合一的格局。门诊部位于龙沙区新立街中段,设有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妇产科、
口腔科及检验、放射、中医等诊室。1988年2月6日,门诊部为便于对患者病情的进一步确诊,
设立了治疗观察室,床位4张。门诊部有专家出诊,医护人员30人,年门诊量达到4.6万人次。
1988年8月10日与黑龙江省皮肤病研究所进行技术协作,在比较繁华的商埠大街设立了
性病专科门诊。开诊后就医者应接不暇,为医院增加了知名度。8月25日与北京医科大学进
行横向技术合作,开展骨质增生治疗技术,并在铁锋区开设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专科门
诊,引起社会关注。1991年9月1日在中心市区龙华路段创建第二门诊部,占地面积1 430平方
米。
1995年以后,根据医疗市场的变化,医院采取集中优势力量办好门诊的原则,把门诊医
疗集中在新立街门诊部和住院部的门诊,并在原有的10个科基础上,又增加了康复科、乳腺
科、消化内科和风湿科,门诊量不断扩大。
为方便患者就诊,1992年在机关2号院设立了机关卫生所。副主任医师1人,主管护师3人,
床位5张。接收分局机关职工和离、退休老干部的疾病诊断治疗,集医疗、诊断、处置、观察、
投药为一体。
中心医院住院部建于1976年10月,位于龙沙区黄沙滩嫩江之滨。整体建筑面积为3 200平
方米,现有病床233张,接诊的患者多为齐齐哈尔市及周边9个县(旗)、7个农牧场和少量外省
市患者。
住院部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及整体技术水平的作用,努力办好独具特色的临床科室。每
年接诊与住院人数都在2 000人次以上,病床使用率达55%,治愈率60%左右。
外科系列分设外二科,含脑外、胸外、颅脑、泌尿、普外与骨科。收治颅脑、胸外、泌
尿、普外等大批危、重、急患者及常见病患者,手术量每月约45例;肿瘤科,主要收治各类
早、中、晚期肿瘤患者,借助医院CT、病理等检查,诊断率达95%。定期有天津肿瘤专家前
来出诊、指导。手术量每月约30例;乳腺科,为1999年新建科室,是天津肿瘤专家主要业务
活动基地,门诊量每月达280人次,手术量每月约20例;前列腺科,主要是借助1991年9月引
进国内第一台法国生产的前列腺射频治疗仪,收治垦区内外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和部分前列
腺炎患者。
内科系列分设循环内科(含普内),为心脑血管治疗中心,收治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的患
者;消化内科,引进德国进口的奥林巴斯30型电子胃镜及最新型电子肠镜,配置电脑微波治
疗仪及高频电刀,对胃息肉、肠道息肉、多发性腺能一次性切除,这项技术在国内处领先地
位。
此外还有妇产科,收治各类妇产科病人,开展常规子宫肌瘤、卵巢瘤等手术和宫外孕等
急患诊断;儿科,从事儿科诊断和临床治疗;康复科,采用微波治疗机,治疗肿瘤、滑囊炎、
附件炎等;手术室,做为临床外科进行各类手术;五官科(含眼科),收治眼科、五官科各类患
者。
1986年,中心医院完善了医疗基础设备和常规设备。购进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骨科牵引床、
手术显微镜、冷光源膀胱镜、大型X光机、B超。为使医院有更大发展,1989年l0月又引进了
东北地区首家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989年11月引进德国产奥林巴斯纤维胃镜;1991
年5月引进心电多域频谱分析仪及晚电位;1991年9月引进国内第一台法国生产的前列腺射频
治疗仪;1993年4月引进国内生产的大脑地形图;1993年6月引进血液光亮子治疗仪;1993年
7月25日将原CT更新换代,购置一台GE—Ma×640全身CT;1997年8月购置日本东芝20AX光机;
1998年引进电子支气管镜,同年4月引进德国西门子大型彩超。先进医疗设备的引进与应用,
给各医疗环节临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心医院制剂室始建于1981年,当时因规模小、条件差,生产规模、产品种类较简易。
在主任药师郭世泽教授指导下,开展了盐水、葡萄糖等大液的制做,生产量300瓶/日,主要
用于院内临床机动使用。
1987年制剂室第一次扩建,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设备也有所更新,生产量500瓶/日。
除满足院内使用,并向各农场销售。1992年10月对制剂室生产车间续建100平方米,试产蜂毒
注射液。
1995年,总局、管局、中心医院三级投资80万元,在原制剂室基础上扩建为二层楼房的
制剂中心,建筑面积达981平方米,引进相当于国内中上等水平的湖南浏阳产设备,完善了
大输液联动生产线。
1996年正式成立“齐齐哈尔垦区制剂中心”,由原副院长刘元昌出任制剂中心总经理,
采用个人承包、自负盈亏的企业管理经营形式。全制剂室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16人,主要生
产产品有环苯沙星、甲硝唑、骨灵液、雷公藤口服液、普鲁卡因制剂、5%葡萄糖、0.9%生
理盐水、1%地卡因制剂。其中大液生产量1 200瓶/日。药品质量经齐齐哈尔市药检局多次
检测合格,在临床应用上,药效可靠,质量信得过。
拓宽了销售网点,到1999年已有总局医院、红兴隆医院、总局肉联厂医院、三江食品厂
医院、泰来监狱医院、泰来六三医院以及垦区内查哈阳、克山农场等13家医院应用。
进入90年代,中心医院改变旧格局,搞联合办院。1990年初,中心医院先后与泰来汽车
厂医院、杜蒙自治县医院、讷河县医院、齐齐哈尔市糖厂医院以及分局下属的查哈阳、克山
等农场医院实行横向联合,建立业务往来和医疗队制度,到2000年统计,已派出各类专业医
疗队30次,120多人次。开展急诊和危重抢救、手术213例;办培训班、讲座21次,对眼科、
大骨节、出血热疾病等专项普查12 000例。自1995年与天津肿瘤医院联合办院,天津肿瘤专
家每月定期来院出诊、手术,为患者提供咨询。同年又成立了吉林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黑
龙江农垦教学医院,聘请医学院的专家、学者来院授课。截止1999年6月,天津肿瘤医院专
家定期来院出诊和手术的达40人次,留住时间总共为275天。从而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
使医院的整体实力、两个效益都获得很大的提高。
中心医院十分注重专家效应。80年代初,医院利用本院专家的知名度、业务能力开展宣
传,为医院的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原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姚平(中国兴山医大第一届
毕业生),开展外科手术如半骨盆离断术、经胸病灶清除术、肝叶切除术、食道剥脱术等治
愈大批患者。原医院院长、外科主任医师朱永川(伪满哈医大1944年毕业生),多次给院内外
医生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培训、讲学,获得一定收效。原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剂师郭世泽(长春
医大药学部1945年毕业生),广泛开展多类药物、大液配制,药效显著。原儿科主任、副主
任医师金殿元(沈阳医学院39期毕业生),在齐市儿科系列中很有声誉,患儿门诊量很大。
进入80年代末期,外部专家来医院讲学、会诊、指导等业务活动呈上升趋势。上海市第
二医学院血液病学专家王教授、省著名骨科专家黄殿栋、著名肠科专家赵世杰、著名耳鼻喉
科教授李彬、泌尿外科专家李蒋春等来医院指导。1985年齐齐哈尔铁路医院著名内分泌专家
王朗与本院内科签订合同,定期查房、会诊;市著名B超专家刘汉祥在该院出诊达15年之久。
1986年齐市著名骨科专家王昆义应聘来医院骨科定期查房、出诊、手术,历时三年。1992年
哈医大公共学院蒋教授以《黑龙江医学》编辑部主任身份来医院作专题讲座;1993年北京医
科大学张仪生教授来院作CT讲座;1995年天津肿瘤医院黑龙江垦区分院建院后,全国著名肿
瘤专家郎亦芳、张镐家等教授数次来院出诊、咨询和手术,肠科17例、腹科8例、盆科7例、
乳腺903例;1999年与北医大教授张环达成协议,定期来院做腹腔镜手术,现已开展55例。
专家效应使医院名气、效益、整体业务水平提高很快。
1987年被授予“总局文明医院”称号,1989年被分局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5
年授予“总局文明单位标兵”,199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1998
年被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授予“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等光荣称号。近几年来,个人被授予“优
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达76人次。
医院十分注意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文化素质,“科技兴院”以育人为本。十余年间,
医院不惜重金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及学科带头人。向京、津、沪、哈输送一批批进修人员和专
项进修人员。向哈、吉、牡、齐等高等医学院校输送带职离岗上学和在职函授上学的学生数
十名。医疗技术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0年底统计,在236名科技人员中,正高职3名、
副高职32名、中级113名;取得大学、大专学历的占94%。
在医学科研成果上,获省级科研成果2项、总局级科研成果12项、地市级2项、分局级成
果51项;国际专业论文12篇、国家1~2级专业刊物登载论文43篇、省刊论文762篇。
农垦齐齐哈尔分局党校
齐齐哈尔分局党校位于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农场路10号,校园占地面积10 000平方米,校
舍面积3 000平方米。其中45座位教室4个,200人讲演厅1个,学员宿舍床位200张,学员食
堂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音像设备20台件,微机室2个,586型计算机60台,藏书3万册。
2000年,党校、干部学校、电大、农广校四校合署办公,一个班子,四块牌子,四种职
能,内设一套机构。经过15年的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长短结合、成人学
历教育和干部短期培训并举的办学格局。学校机构设置有教务科、培训部、招生办、办公室、
计财科、马列教研室、专业教研室、电化教研室等8个教室。至2000年末在岗教职工28人,
其中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8人;教师中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
齐齐哈尔分局党校始建于1974年10月,校址设在富裕县富裕镇内。校园占地面积16 000
平方米,学校人员22人,为省农场局嫩江分局干校(科级单位)。1976年易名为“嫩江国营农
场管理局干部学校”,并升格为正处级单位。1978年2月校址迁至查哈阳农场丰收分场,1981
年学校又迁回富裕县富裕镇内。1987年,经管理局和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大学同意,黑龙江
广播电视大学批准,成立了黑龙江省农垦广播电视学校嫩江分校,与干校合署办公。1989年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嫩江分校由管局教育局移交给干部学校管理。1990年经管局党委批准,
中共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委员会党校正式挂牌。至此,形成了一套机构,四块牌子(党校、
干部学校、电大、农广校)的格局。1997年12月,校址迁至齐齐哈尔市。“四校”与分局教
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合署组建齐齐哈尔分局教育中心。
15年来,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120期,培训各级各类干部7 860人次,其中举办干部岗位
培训班72期,培训4 780人次;专业技术干部培训班26期,培训1 600人次;理论班22期,培
训1 480人次。电大、农广校等成人教育系列和党校学历教育系列,先后举办了中专、大专、
本科3个学历层次,全日制和业余两种学习形式,财会、法律、审计、经济管理学金融、行
政管理等11个专业,累计招收学员4 200余名。毕业学员3 000余名,现有在籍学员1 000余
名。
农垦齐齐哈尔分局教师进修校
农垦齐齐哈尔分局教师进修学校,始建于1979年9月;校址设在富裕县城郊,科级建制,
编制10人,负责全局的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的培训工作。到1986年,进修校职能已扩大,内
设培训部、教研部、电教仪器部等,人员增到23人。党务上进修校党支部隶属于局直中学党
委,行政上直接隶属于管局教育处,财政上管局计财处划拨事业费和培训教具专项款。1990
年3月在局直中学撤销的同时,进修校也进行了精简和调整,编制10人。1992年4月进修校从
富裕县迁入齐市,与管局教育局合署办公,由科级单位改为管局处级单位,并由教育局副局
长兼任第一副校长。至此,进修校与教育局实现了“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人员统筹调度、
工作统筹安排、行政党务统一管理。从1992年至1997年,进修校同教育局进入兴盛时期,不
仅顺利地通过了“两基”国检合格验收,同时,先后兴办了招待所、印刷厂和农贸公司以及
两个餐厅,积累固定资产达250万元。进修校设师训部、干训部、教研部、电教仪器部和办公
室,编制23人;1995年到1997年曾设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2人。
1997年12月,分局组建教育中心。分局党校(电大)由富裕县迁入齐市,与分局教育局、
分局进修校合并为教育中心,编制35人(其中机关行政编制4人)。分局教育中心内部分为教
育局(含进修校)和党校(含电大)两部分;对外仍使用教育局、进修校、党校、电大、农广校
等各自的名称、牌子和文件、公章等。进修校的职能部门教研室仍隶属于教育局,负责教学
管理、教研教改和师训等项工作,编制6人。
1986年至2000年,进修校在教研教改和师训、干训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取得丰硕的成果。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小学数学“三算”和“珠心算”
实验、中学的“主体教育”实验、英语“三位一体”实验、数学青蒲经验引入、中小学语文
“快速作文”等项实验均取得较高的科研成就和较大的推广面。其中“注提”、“珠心算”、
“主体教育”等实验,先后受到总局教育局、总局教育学院、省教委、省教育学院、省语委
的表彰和奖励。
1986年以后,师训和干训工作的重点转向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先后举办离职培训班9
期,在职培训班20期,培训教师2 160多人次;组织483人次赴齐市、讷河、抚顺、上海、北
京、江苏、山东等地以及兄弟分局考察学习素质教育经验,聘请19位国家级教育专家来局讲
学、培训教师815人次;自培和外培学校领导干部57人;通过与齐市、总局等教育学院联合
举办小教大专班和组织中学教师参加自学考试,使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提高到98.44%,初中
教师学历达标提高到96.3%,高中教师学历达标提高到90%。同时,组织273名小学教师参
加了教育理论应急培训。从1992年至1995年全局组织了6次教材教法过关学习和考试,组织
了3次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的学习观摩大赛和过关验收,组织了大量的教学能手、教
学新秀选评大赛和教改实验公开课,建立了农场级、分局级、总局级和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共
计31个,极大地推动了全分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