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作物栽培及轮作体系

第一节 作物栽培及轮作体系



在计划经济时期,各农牧场种植什么作物、播种多少面积都要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进行。
这个时期各农牧场大部分都以小麦、大豆种植为主,只有查哈阳农场种植一些水稻,牧场种
植一些玉米。各场还因地制宜地种了一些油菜、甜菜、小杂粮等少量经济作物。小麦的种植
比例一般占粮豆面积的30%左右,70年代到80年代小麦面积已占粮豆面积的40~50%,有两
三年已达到60%。大豆的种植比例一直比较稳定,占粮豆面积的30%左右。其它作物如水稻、
玉米、小杂粮等占20—30%。
由于麦豆为主要栽培作物,面积又较大,所以就形成了科学的、正规的麦一豆一杂、麦
一杂一豆、麦一麦一豆及麦一豆一麦一杂的大三区、小四区的轮作体系。这种轮作制度从建
场初期一直延续到80年代,近40年时间。
齐垦区地处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带,十年九春旱,有些年份麦播后60多天无透雨,而在
麦收时又多雨,损失严重。因此,小麦亩产一直在150公斤上下徘徊。进入90年代,根据结
构决定效益的理论,开始进行作物结构调整,压缩小麦、大豆等风险大、产量低的作物,增
加水稻、玉米等稳产高产作物。1992年小麦面积由1985年的61%降到37%,玉米面积由1985
年的3.4%增加到11.4%,水稻面积由5.6%增加到10.1%。而粮豆总产则由1985年的157 56
1吨增加到269149吨,增加77.5%。1999年,小麦面积降到187%,玉米面积增加到26.3%,
水稻面积增加到29%。而粮豆总产达到463 365吨,比1985年增产194.5%。由于水稻、玉米
面积已上升到粮豆面积的60%以上,而小麦、大豆面积则下降到粮豆面积的40%以下。因此
轮作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水稻、玉米出现连作现象。
克山农场实行了大三区、小四区轮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