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管理
第二节 农机管理
齐齐哈尔垦区1984年开始兴办家庭农场,耕地承包到户,农业机械也承包、租赁或转
让给职工经营。农机分散经营初始阶段,缺乏管理经验,一切均由机械经营户自行处理,农
场、生产队放松了管理,因此,机械保管、使用、维修等比较混乱。一是有机户将机械弄到家
里随意停放,损坏严重;二是机械作业价格偏高;三是农忙作业时,有机户随意性大,同谁
关系好或谁给价格高就为谁服务;四是麦收大忙时有的经营收获机户为了赚钱到农村去工作,
影响了本队的麦收,如此等等。见此情况农机尚没发包的农场不敢发包了,已经发包的又于
1987年将机械收回了。经过整顿,完善了管理制度之后,于1990年又陆续采取承包、租赁、
转让等形式由职工个人经营。
1994年和1996年黑龙江省政府先后颁布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这两个《条例》使垦区农业机械管理机构不仅有企业管理职
能,还赋予了政府监理职能。自此,农机管理走向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一、健全管理机构
为强化农机管理,农垦齐分局(当时为农场管理局),设农机处(含农机监理站),各农牧
场设农机科(含农机监理所),其中克山农场科、所分设。生产队配一名农机管理副队长(兼农
机安全员),一名专兼职的农机统计和一名技术员。农机管理机构依据省政府的两个
《条例》对农用机械、机车驾驶人员依法进行牌证管理;对农业机械保养、维修、更新换代
进行审验、考核、发证;对农机作业标准、收费标准进行监督管理。
管理机构健全后又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第一,在全垦区实行农机目标管理责任制,农
场场长、生产队队长的年薪同农机管理挂钩;第二,建立以农机“五净、四不漏、一完好”
和“三库一场建设”为重点的检查验收制度;第三,农机作业标准化制度;第四,田间作业
优机优质优价制度,对农机作业质量由生产队、种地户联合检查验收,按质量兑现作业费。
在加强农机管理上,克山农场农机管理较为规范。1989年被农业部授予农机设备管理国
优单位。垦区在贯彻落实省农垦总局《关于“九五”期间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工作意见》中,
结合开展学克山、上水平活动。各农牧场农机管理水平提高很快。1997年克山农场被省农垦总
局授予农机管理标准化标兵农场。查哈阳农场、依安农场被省农垦总局授予农机管理标准化
农场,有20个机车组被省农垦总局评为先进机车组。克山农场东方红802徐成吉车组被省农机
局授予省级“红旗车组”称号。
二、作业标准化管理
机械作业质量对作物产量影响很大。克山农场几十年连续高产,查哈阳农场水稻大面积
亩产超千斤,严格标准化作业是重要因素之一。两场的共同特点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机
械作业做到;统(统一要求)、严(严格操作规程)、高(作业标准起点高)、实(田间标准化作
业落到实处)。
具体标准是:
(一)旱田机械作业标准
1、播种作业质量标准:对机械春播作业要求严格执行"48字方针”,即适时早播、播量
准确、播深一致、下种均匀、行距相等、播行笔直、不重不漏、不混不错、到头到边、不撒
不漏、覆土严密、适时镇压。
——播量准确。播种机单口流量和要求播量误差不超过土1%。
——下种均匀。1延长米间种子粒数误差不超过土1%。
——行距相等。行距误差土0.5厘米,台间结合线误差不超过10厘米。
——播深一致。播深误差不超过±0.5厘米。
——到头到边。田间道不超过6米,离林带边不超过1米。
2、中耕管理标准:机械中耕效果要达到“进地草不见、脚踩垄台断、垄沟脚下陷、地头
一条线、雨后不出径流线、块块似园田”。作业标准为中耕深度25—28厘米,行距误差土1
厘米,地头起落线误差士5米,不压苗、不伤苗、上有碰头土、下有坐犁土,大豆三铲三趟、
拿一次大草,玉米两铲两趟、放一次秋垄,达到田间无大草、块块都是干净田。
3、小麦割晒作业标准:“割茬一样高、割幅同样宽、铺呈风尾状、穗穗斜向天、死绺
不沉地、铺内无飞穗、趟趟不见弯、地头一样齐”,具体要求是幅宽土10厘米,百米弯曲度
不超过20厘米,割茬误差±1厘米,铺厚不超过10厘米,割晒损失率不超过0.2%。
4、收获作业标准:小麦拾禾的标准是“弹齿需接地、地表微见印、铺内不见穗、抖落
不见粮、揉搓不见粒、仓内无破碎”。具体要求是跑、漏、裹和拾不净综合损失率不超1.8%,
破碎率不超0.1%。小麦联合作业综合损失率不超2%。大豆联合收获作业综合损失率不超过
3%,破碎率不超2%。
5、整地作业标准:秋整地松耙作业要在8月底前完成,结合喷好灭草剂和搞好秋施肥,
松耙作业达到“早、深、平、齐、直、黑、碎”,做到碎土如粉、地表如镜,黑色越冬面积
100%,苗床越冬面积95%。
6、喷药作业标准:喷药做到药量准确、喷洒均匀、重叠喷洒、无后滴。
(二)水田机械作业标准
1、整地:翻地以秋翻为主、春季旋耕为辅,翻旋结合,交替作业。较平整的地块宜旋
耕,反之宜平翻。
翻地作业采取开闭垄隔年交替进行。要求深度14~16厘米,深浅一致,无回垄、立垄,
到头到边。
旋耕采用春季水旋和旱旋两种方式,作业速度一般在2—3千米/时,深度12—14厘米,
到头到边幅间无隔墙,旋耕无开闭垄,土壤细碎、疏松,土壤空隙度高,深浅一致。旋耕既
可以实现全层施肥,又因其耕层浅而均匀,使绝大部分草籽、杂草根茎尽快萌发,利于集中
灭草。
水田平地实行胶轮与履带拖拉机结合进行。具体机型采用上海—654、天津—654、靖江
—504、宁波—304、东方红—75、德特—75等配备自制的工作幅度5米、4米、3米的悬挂或
牵引的平地铲,采取斜行或绕行农艺运行法进行水平地作业。4月底前结束水平地,平地标
准达到“到头、到边、寸水不露泥”。
2、水田肥料深施标准:肥料通过春季旱旋入土壤,实现全层施肥,插秧机带侧深施肥
装置,肥料深施,提高利用率。
3、水稻插秧标准:插秧全部用2ZT一9356B型插秧机,5月13日开始,5月25日全部完成。
作业达到:行距相等、播行笔直、深度一致、株距均匀、无浮苗。
4、植物保护实行航化作业:查哈阳农场水田自1997年开始用飞机向水田喷洒药物灭草
和病虫害及喷洒水稻富硒等。
5、水稻收获标准:采取分段收获与直接收获相结合,以分段收获为主。
——割晒。开始时间为水稻黄化成熟率达95%以上,一般年份在9月10日前后开始割晒,
作业时间12—15天约9月25日左右结束。主要作业机械用上海—654、天津—654、靖江—504、
德特—75、东方红—75等拖拉机配前悬割晒机。每班工作效率3—8公顷,作业达到割茬高度
12—15厘米,田间无飞穗,割幅2.8—3米,放鱼鳞铺或45°角铺。
——拾禾。霜前割晒的水稻须晾晒5—7天方可进行拾禾作业。主要作业机械用E—512、
E—514、叶尼塞—1200、JDl075H、顿河等联合收获机。班效为6公顷左右,作业速度以脱谷
部分不跑粮、不裹粮、无飞穗为原则。滚筒转速视作业干湿状态不同在800—900转/分钟范
围内调整,一般情况在800转/分钟左右,转速高低可观察脱净程度,糙米多少调整,早晚
收获时因水稻潮湿滚筒转数可适当提高。
水稻分段收获可提早收割,利于晾晒、降低稻谷水分、减少晒场压力。特别是水稻经过
晾晒,谷粒与穗轴的连结减弱,便于脱粒,为大型联合收获机拾禾创造了有利条件。
——直接收获。须在降枯霜后1~2天进行,一般年份直接收获在9月末到10月15日期间
进行。若初霜早来,下枯霜后趁有几天睛好天气,集中自走联合收获机进行直收。直接收获
是一项时间性很强的作业,不能提早,不降枯霜收获机脱粒不净;也不可拖后,拖后如遇雨
雪影响水稻商品率。在直收的同时,还要在早晚水稻潮湿时,尽快割晒。水稻是生育期较长
的作物,早收不熟,晚收又怕遭雨雪,因此,收获只能在短时间内进行,要及时抢收,分段
与直收紧密结合。
三、库场建设
各场“三库一场”建设在1985年以前就有了一定基础。各生产队按照生产规模,机械数
量划定机务区,零件库、保养库、油库和农具停放场已初具规模。改革初期由于“以包代管,
使一些农场的“三库一场”受到冲击,有的被闲置,有的被挤占挪用。经过理顺统分关系,
加强农机管理,1992年以来逐渐使原有库房设施逐步得到恢复利用。到1996年通过贯彻《条
例》,深入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活动。各场按照《生产队机务区建设十项标准》要求,增加
投入,加强了库场建设和机务区的统一管理,库场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局7个农牧场除
泰来农场因1998年特大洪水毁坏外,其他6场113个农业生产队有90个生产队建了“三库一场”,
占生产队总数的80%。全局“三库”总面积达53 886平方米,农具停放场总面积330 584平方
米。
各农场对农机具实行集中统一停放管理,按车交纳看管费或提取技术状态保证金,设专
人或兼职对库房设施和停放的机具进行看护。克山农场为了加强库场标准化管理,按机型工
作量提取“三库一场”建设基金,拖拉机每标准亩提取0.60元,联合收获机每作业亩提取
1.00元,全场每年用于“三库一场”建设资金在30万元以上。1996年以来每年投入达40万元
以上,2000年投入80万元,全场28个生产队都实现了入库停放农机具全部喷漆,标牌定位管
理,并且队队都配有车组小库(配件库)。各生产队零件库总面积2 416平方米,油库面积
5 069平方米,农具场总面积117 284平方米,农具场围墙(铁围栏)10 228延长米。实现了管
理规范化、标准化。其中:库房建设设有零件库和车组库,砖瓦结构,地面坚平干燥、通风,
管理制度健全,零部件摆放整齐、不潮湿、不变形、进出有据,库场内有防火设备。油库有
围墙,环境整洁、四周绿化、室内严密防尘、油料贮存净化设备齐全、对副油实行分类保管、
管道封闭加油。农具场分设长期和临时停放场,长期停放场有围墙,地面铺沙石,冬无积雪,
夏无积水,无杂草,农具实行标牌定位,清理干净、涂油垫起。
查哈阳农场自1994年开始提取农机基础建设基金,旱田每亩1.00元,水田每亩1.50元。
1997年水田调整为每亩提取2.00元。该农场稻花香分场,多年来坚持标准化管理,库棚钢筋
骨架,玻璃钢瓦盖,四周围墙,水泥地面5 000平方米,专人管理,将全分场27台大型联合
收获机和10台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全部集中到分场入库棚定位停放保管。作业时分散到各生产
队。丰收分场于1992年组建分场机耕大队,采取同样办法整修农具停放场,面积达13 000平
方米。并新建砖瓦结构的收获机组配件库500平方米,全分场19台大型收获机集中统一停放
管理。
其它农牧场结合本场实际也都进行了库场建设和标准化管理。依安农场改革前“三库一
场”建设得比较好,机械转让后原有的“三库一场”又得到充分利用。1999年该场五队将队
内的小四轮拖拉机也人农具场统一管理,解决了小四轮拖拉机乱停问题。巨浪牧场1994年组
建机械化队将全场四个队的大中型农机具集中统一停放,实行标准化管理。绿色草原牧场是
以小型拖拉机进行田间作业为主的牧场,全场450台小四轮拖拉机均由机械户自建78个机械
库进行停放、维护、保管。
克山农场农业机械实现“三库一场”规范化管理。 张祥超 摄
0000030;[/$$p]
四、农机保养
农机养护多年来坚持“养重于修”的方针,把搞好农机具的维护保养列为农机标准化管
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1、严格执行农机技术保养规程。动力机械按主燃油确定保养周期,按时、按号、按项、
按技术要求进行,实行班次保养和双班保养。每台机车都建立保养手册,按照“五四一”,
农具按“六三一”,每年分春检、夏检、年终入库检查其技术状态。
2、建立技术保养责任制。(1)对各类动力机械、各号保养周期、执行误差不得大于该号
主燃油消耗量的10%(或按工作小时计算)。(2)车长是技术保养的指定责任人,驾驶员是班
保养的责任者,助手要在车长、驾驶员指导下进行保养工作。(3)车长要主动掌握保养周期
按号执行。油料员、技术员(或机务队长)及时检查、督促各车号保养。(4)号保养必须由车长
填写《保养报告单》,二、三号保养由技术员或机务队长参加并进行验收。未按时保养、保
养后未经机务队长验收签字的、油料员停止供应燃油。(5)联合收获机除发动机外的作业部分
的技术保养由车长填写《保养报告单》,并经机务队长(或技术员)检查验收。
3、常年检查验收。为确保农机具经常处于完好技术状态。各农场按照垦区《农机管理
标准化的决定》和《机具检查验收标准》的要求,在春播和麦收前对所有参加作业拖拉机、
播种机、圆盘耙、镇压器、联合收获机、晒场机械等按技术标准,逐台、逐件、逐项检查验
收,对达不到技术标准的机具、限期修复、复检仍不合格的机具不准参加作业。同时对达不
到检查标准的后进队、车组、机务队长、生产队长分别情况给予处罚。由于各场坚持以上制
度和措施,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促进了农机维护保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使全局农
机具完好率不断提高,1995年田间作业动力机具合格率为87%,1998年达到94%。克山农场
机具合格率达98%;全局涌现出一大批精心保养、优质高效的机车和生产队;其中:克山农
场二十四队08—88421号东方红1002拖拉机是1995年购进的,使用6年没大修,机车年均工作
量达16 000标准亩,机具维修费年均2 000元,机车年均收入达7万元左右;三十一队08—89209
号东方红802机车8年发动机没大修,机车完好率达97%,出勤率和班次时间利用率达98%;
该场二十八队的3台1075收获机(08—88933、08—88934、08—88935)都是1993年购进的,
使用7年3台发动机都没大修,每台年均工作量达3 500作业亩、每台年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
这些机车之所以技术状态好、“三率”高,车长们总结了三点经验:一是刻苦钻研技术做到
“两懂四会”,即懂机械构造原理,懂机械操作规程,会操作,会调整,会保养,会维修。
二是做到了“两勤一坚持”。即勤检查,勤调整,坚持双班保养,搞好交接,发现问题及时
解决,保证机具不带病作业。三是“一认真、四盯住、三及时”。即:认真按照保养技术规
程对机车进行一至四号保养;盯住机车排烟颜色、机油清洁度、水温和作业质量发现异常及
时处理,及时清洗或更换三滤(空气滤清器、机油过滤器、柴油过滤器)的滤芯。以保证机车
效率的充分发挥,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节省维修费用。
五、农机修理
1985年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前,农场、分场均有农机修理厂,生产队有修理所(间)。机车
转卖给职工后,大多数机械专业户自己维修,致使多数厂(所)处于半停产或转产。为加强农
业机械管理和维护,经过整顿1991年才逐渐按照《黑龙江省垦区农机管理暂行规定》恢复了
计划修理制度和按规定提取修理基金制度。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发动机及大型喷灌设备实
行定期修理和常年检修,由场农机科按机车耗油量和技术状态统一安排定期修理计划。定期
修理的拖拉机由农机科或分场机务办公室组织进行技术鉴定,确定修理部位和修理方法。为
推动农机维修工作制度化进程,垦区按照1994年省人大颁发的《条例》和《省农机维修管理
细则》的要求,对所属农牧场农机维修网点进行等级核定、审验,更换维修技术合格证。
1998年全局7个农牧场农机维修网点共有84个,其中修理厂10个:一级修理厂2个(克山农场
的机电设备厂和查哈阳农场修造厂),三级修理厂8个,综合修理部48个,专项修配加工点
26个。
克山农场在健全农机维修体系方面的作法比较好,一是农机科有专人抓农机维修,对全
场维修网点及设备登记造册,与工商部门配合,每年进行四次检查,对达不到修理质量标准
的,收费不合理的维修企业责令限期整顿,否则取消农机《维修合格证》;二是加强修理基
金管理。修理基金由生产队年底统一提取储存,各机车单立账户,由农机科批准后使用,任
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挪用,机车车主改变时修理基金随车带走;三是采取划分修理范围。一级
厂除大修外可以进行其它修理,三级厂和综合维修部进行高保和一般修理,关键部位修理要
交一级厂修理。维修厂、点要按技术标准进行修理和收取维修费,在保修期内,因质量造成
损失给予返修和赔偿经济损失。近几年该场未发现一例赔偿。各维修厂、点立足场内,开拓周
边乡镇、村屯维修市场,由于“保证质量、诚守信誉、便民服务”每年对场外修理的机车达
百余台。
在推进农机维修规范化进程中,有的农场修理网点尚不健全,维修设备陈旧亟需更新、
配套。农机配件供应体制改变后,进货渠道多、残次品多影响修理质量等。这些问题有待进
一步完善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