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进程

第一节 进程



齐垦区各场地处松嫩平原,开发较早。解放前的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出于扩大侵华战
争需要,在诺敏河下游修建拦河坝、泄洪闸、进水闸等枢纽工程,并修建了补水工程——太
平湖水库,以及部分骨干工程,开发诺敏河与阿伦河之间的150万亩荒地,作为日本“关东
军”军粮基地,当时查哈阳灌区已成雏型。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残缺不全的水利工程基础上,
着手查哈阳灌区水利建设,1948年查哈阳灌区恢复生产,当年种植水稻1.87万亩,为垦区水
利开发事业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建国后,齐垦区水利建设事业发展较快。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7
年)为恢复和发展时期。为防御江河洪水泛滥,沿江各农牧场修建了防洪工程。1958年以后,
依安农场和富裕牧场修筑乌裕尔河堤防工程,全长达74.8公里,保护了江河两岸21.8万亩耕
地。1963~1968年由黑龙江省水利厅第一工程处对查哈阳灌区的渠首工程进行整修续建,此
间太平湖水库的土坝、隧洞、溢洪道等工程的加固以及灌区渠系配套工程修建也基本完成。
1960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5.4万亩。依安农场先后在乌裕尔河南岸和北岸修建了第二水库和
第三水库,垦区防洪灌溉工程已具规模。第二阶段(1969~1976年)为兵团时期。这个时期水
利投资较大,兵团五师组织两次万人会战,整修查哈阳灌区田间工程,使之工程基本配套。
但由于受“左”的路线干扰,工程项目不能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大搞水利会战,投资浪费
大,工程效益不能完全发挥。第三阶段(1978~1989年)为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期间兴修了泰
来农场抽水站及灌区的配套工程和查哈阳农场的二十八方地区、长吉岗分场等的排涝工程,
同时引进和推广了大型喷灌设备,购置园形、滚移式大型喷灌机159台,喷灌效益明显提高。
第四阶段(1990—2000年)为大发展时期。进入90年代,垦区虽然经历了多次连年干旱,又经
历了1998年特大洪水,但由于国家水利投入增加和农场自筹资金投入的力度加大,使垦区水
利事业得以快速发展,效益得以充分发挥。这个时期,查哈阳灌区整修项目得以列项,灌区
效益已达设计标准,新开发了井灌水稻及打井补水工程,使水田面积发展到近40万亩;依安
农场重新修建了拦河坝,河北灌区效益已达设计标准,亦开发了部分井灌区种稻;泰来农场
抽水站重新修建,扩大了灌溉面积;富裕牧场东风灌区工程配套,并发展了井灌区。在防洪
除涝方面,依安农场河南涝区治理工程、嫩江堤防富裕牧场段、泰来农场段消险加固工程等
均按计划实施。1997~1999年为了解决绿色草原、巨浪、泰来、富裕四场的干旱问题,总局
安排了抗旱经费1 300万元,发展小型喷灌6.2万亩,共打井606眼,购置小喷灌机426台。查
哈阳农场也购置小喷灌机150台,微灌设备1 000台。此外,克山农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也陆
续实施。这期间全局用于水利建设投资29 234.1万元,其中国投15 597.8万元,自筹资金
11 825.3万元。完成土石方3 744.11万立方米,混凝土7.02万立方米。
建国以来,全局用于水利建设投资4.35亿元,完成土石方11 200万立方米。建成大、
中、小型水库12座(总库容1.76亿立方米),万亩以上灌区4处,抽水站14处(装机905.2千瓦),
小型电站1座(装机500千瓦),修建桥梁、涵洞、水闸等水利工程建筑物2 340座,修建江河
堤防105.4公里,有效地防御了自然灾害。
今后的水利发展主要是四项工程建设:一是建立嫩江、乌裕尔河堤防工程以达标为主,
太平湖、白马河水库以除险加固为中心的防洪体系;二是建立以查哈阳灌区为主,以发展节
水灌溉、喷灌、滴灌为中心的灌溉体系,完成查哈阳灌区整修续建配套,建设好依安河北灌
区,富裕东风灌区和泰来泵站灌区;三是建立以四大涝区(依安河南涝区、富裕东西部涝区、
查哈阳长吉岗涝区、二十八方涝区)治理为主,以提高治理标准为中心的除涝工程体系;四
是搞好以克山农场、查哈阳农场水土流失治理为主,以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为中心的水
土保持工程体系。四大工程的实现,将使垦区75%的耕地得到灌溉,80%的耕地一般年景免
受洪涝灾害,达到排水通畅、灌水及时、蓄水安全、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