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小城镇建设

第四节 小城镇建设



齐齐哈尔垦区辖7个农牧场,自90年代初小城镇建设已全部启动,其中查哈阳农场、克
山农场、依安农场、富裕牧场发展较快。
一、查哈阳农场小城镇建设
该场土地面积132万亩,辖8个分场,66个农牧生产队,40多个工商运建服企业和文教、
卫生等事业单位。80年代后期农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幅度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个
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农场经济走出低谷。90年代初开始小城镇建设。经过近10年的建设农
场场直的小城镇已初具规模,被省农垦总局授予“垦区富强镇”的光荣称号。
1、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改造
——修建水泥街道。1996年农场投资500万元,职工捐款210万元,将场直主干路3.5公
里修成了高标准的水泥路面,1999年又投资420万元,对场直主干道进行了拓宽。现在主干
路面已达21.7米宽,还辅设了道路两侧的人行路,安装了路灯。
——改善教学条件。自1989年开始,农场先后为教育事业投入2 000多万元,建成教学
楼9栋,建成高标准学校5所。增添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了中、小学集中办学,并形成
了教学网点的合理布局,办学条件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成为附近乡镇学生争相入学的热门学
校。
——建设商贸市场。1995年投资480万元,建成一座10 000平方米的全封闭的农贸市场、
1 500平方米的轻工市场和地下商业城,为搞活流通、完善和拓宽商贸主体功能创造了有利
条件。
——繁荣交通运输事业。农场采取职工和农场共同投资的方式改善了交通条件,现在全
场共有运输车量400台,年货运量50万吨,年创产值700万元,私人拥有客运车67台,年客流
量40万人次,年创利润23万元。
——发展通讯事业。全场程控电话已发展到4 500余部,实现了程控化,传输光纤和微
波化、传真三类化、电话自动化,并与地方光纤相连接。
——有线电视进入了农场职工各家各户。农场1983年建立了电视发射台,并能自办节目。
1991年发展有线电视,1999年数字微波电视全场安装完毕。
——加强医疗设施建设。1999年农场投资650万元建设一座5 000平方米的医院综合大楼,
增添了一批先进的现代化医疗设备,使农场医院达到了初级卫生保健标准要求,成为农场及
周围乡镇就医的中心。
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水平,较好地改善了农场的投资环境,
增强了小城镇载体功能和招商引资的吸纳能力,带动和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99
年场直个体私营户发展到160多家,集贸市场年经营额已达3 000万元。
2、加快住宅建设,改善职工住房条件
住房是职工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只有“安居”才能“乐业”。查哈阳农场在住宅建设
上,采取了超常规措施,放活政策,加大了推进力度,10年间共建职工集资住宅楼25栋,15
万平方米。1984年开始,农场在住房制度上开始了改革,将公有住房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
产权,一次性以优惠价出售给职工,开始实行住房商品化,启动了住宅市场。随着农业连续上
了三个大台阶,职工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已由衣食为主,逐步转向了住、行,特别是
对住房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990年农场制定了三个优惠政策:一是职工购买楼房,农场
负担20%的资金,企业负担20%的资金,职工负担60%的资金;二是职工购买楼房后,产权
归己;三是利用糖厂余热供暖,收费合理。几个优惠政策一出台,打破几年来住宅建设徘徊
不前的局面,激活了职工群众奔小康的欲望,在职工群众中掀起了集资购楼的热潮。1990~
1995年兴建职工集资住宅楼10栋,总面积5万平方米,被抢购一空。
1996年农场又及时调整了政策,职工购买住宅楼,单位不再负担资金,并鼓励个人投资
搞建筑。1996~1997年两年间,由职工个人集资兴建了8栋5万平方米住宅楼。此间个体业主
齐宝忠个人投资l 000万元,兴建了两栋总面积5 000平方米,集商业、住宅为一体的综合住
宅楼。
据统计,在住宅楼的建设中,职工个人投入资金约6 000万元,农场和企业投入1 000万
元。近几年,查哈阳农场在不投钱的情况下,用住宅楼的配套费,对老化陈旧的供热管道进
行改造,并新上了一台燃烧稻壳的锅炉,提高了供热能力和供热质量,保证了用户取暖。
1999年又改造了排水管道1 600延长米,均为地下铺设。
二、富裕牧场场部小城镇建设
从1985~1999年间,富裕牧场建筑任务以场部为主,先后建成了乳品厂主厂房、中学教
学楼、小学教学楼、电业局办公楼等。
富裕牧场小城镇建设主要工程一览表
表3—3


在建设中,该场按照工业区、文化囟、职工住宅区规划进行,主要街道修沙石路并植树
成荫。
三、依安农场场部小城镇建设
依安农场始建于1956年3月,建场初期全部是土草房,现在基本上是红砖瓦房,样式新
颖,规划成行,有起脊和平顶两种房屋,房子跨度有6、7、8米不等,室内宽敞明亮,各家
院内有小仓房,大多数家庭都有土暖气,从场容场貌上可以看出依安农场规划建设逐渐向规
范化发展。
1993年6月,由管局设计研究院完成依安农场场部总体规划的设计工作。1994年按照总
体规划的要求,投资140万元,新建教学楼一栋,2 004平方米,为农场实现集中办学创造了
条件。
1999年根据依安农场“三边”经济战略的发展思路,为发展“路边”经济,搞活商业流
通,集资兴建商业综合楼一栋1 200平方米,于2000年6月份竣工。
四、克山农场小城镇建设
1993年5月,克山农场开始编制《克山农场场部总体规划》和《克山农场生产队规划》。
把工业生产基地,文教卫生体系、商业服务网点、道路、电力、通讯、供热、给排水、绿化
等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以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经济。
经过十几年建设和发展,总场场部用地及道路网络已大体定型,因此规划确定以场部中心
路段红光路为主,东西两侧为行政、文化、经济、商业中心公共区,场部东侧为仓储区,南
侧为工业区,西侧为医疗、园林区,北侧为教学区、住宅区,住宅区位于中心区两侧,布局
基本合理。
居住区:截止2000年,在红光路西侧(原公安局处)建一栋6 000平方米综合结构6层建筑,
科技住宅区建了5栋商品楼;红光路南侧,将原低洼水泡子填平,建5栋住宅楼,将消防队迁
入北部,辟为训练基地。其它小区建设均以平房和二楼为主。
工业区:场部工业企业除机电设备厂地处中心区北以外,其余各工业单位均设置在场区
南部2公里处工业规划区内。该区总占地28.5公顷,地势平缓,利于排水,靠近公路,交通
方便,处于主导风向下风头,对场区污染较小,这里建有雪峰食品厂、淀粉厂、加工厂等。
公共设施:总场场部设有三所中学,一所小学,现已形成各自的格局。医疗卫生、仓储
对外交通、水面,均按规划建设。1995年完成了企事业单位庭园绿化及绿化用地建设。人均
绿地10平方米。1996年开始进行街道、巷区绿化,使其减少噪音,吸附尘埃,美化镇容,调
节气候,改善了城镇卫生条件。到2000年人均绿地达到了23平方米。
道路网布局:根据场部交通运输、自然地势特点,街景的竖向布置,街道间距为150~
250米,所辖地段内面积为4~5公顷。形成棋盘式道路网络系统。道路红线:主要干道36米,
次要干道26米。1999年完成了北环、东环路拓宽。红光路、大直街建成混凝土路面。交叉口
处保持视线清楚,视线三角区范围内无障碍物,转弯半径确定为20米。
供水管网:场部管网布置为树枝状,主干管150毫米铸铁管,支干管75—100毫米,由3
座水塔分别供给。
排水管路:排水管路实行分流制,雨水明沟排放,生活污水由地下管道排放。污水排放
形成各排水点——管网——氧化塘——水库的污水处理系统。
供热系统:八个行政区实行供热联网,建立三个供热站,管网采用半通地沟敷设。2000
年供热面积已达三分之一。
消防网络布置:总场一、二级防火单位建立了义务消防队,中心水塔保证充足的专用消
防水源,家属区消防道路畅通。主干道50—100米设消防栓一个,都由专用消防管线供给消
防用水,并根据《城镇消防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设立了一个三级消防站,配备3台
消防车。
供电系统:1992年投入一台5 000千伏安变压器以保证供电,1995年形成了工业负荷区。
通信线路:1993年底全场电话进入国内直播网,总场场部开通768门程控自动电话机,3
个分场开通程控电话,对小城镇开通24路高频载波机。1996年微波电话与管局直接拨号,同
时垦区内部电话进入国内直拨网。1996年开通第四代高速传真网,可以对国内各用户通讯,
文字传真。
广播电视:安装两套分米波电视发射机,解决全场全天播放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