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章 统计管理
第一节 管理制度
齐齐哈尔垦区开发初期,只查哈阳农场和泰来农场两场配有统计员,设在财务科,均是
兼职。查哈阳农场的第一任统计是杨春雨,泰来农场第一任统计是纪云华。主要负责农业生
产及社会方面的统计工作。当时尚无成套的正规统计报表,根据领导和上级的需要临时设计
报表,填写统计数据。1950年国家建立了专业统计年报和定期报表制度。1951年7月国家召
开第一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讨论了统计工作的方针、任务、方法、机构和干部等问题。
1952年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开始,为了编制计划和检查计划,都需要大量的、正
确的、及时的统计资料,1952年8月国家统计局成立。此后农垦的统计工作随着国家统计局
的加强逐步形成体系,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统一,开始了系统的统计工作,为农场的经济建
设和领导决策起到一定的作用。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年1月8日国家政务院下发了《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
计工作的决定》,按照《规定》要求,垦区建立了统一的、系统的统计机构,开展了规范的
统计工作。
2、“大跃进”时期。1958年齐垦区已有5个农场设立统计机构,但是统计工作受到“左
”的路线影响,当时提出“统计工作要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统计报表数出多门,有
的运用统计数字进行评比,推动生产,运用统计数字来管理农业生产。统计数字出现“随风
倒”的严重浮夸现象,违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3、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大跃进”时期犯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共产风”的错误,加之农业上出现三年自然灾害,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中共中央
国务院于1962年4月4日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1963年3月16日由周恩来总理
亲自主持的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统计工作试行条例》,使统计工作有章可循,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因种种原因,中央的决定未能得到很好贯彻,“一垂三统”的管理体制未能完全实
现。
4、“文化大革命”时期。统计机构自上而下被撤消,大批统计干部被下放劳动,或调作
其他工作,许多统计资料被销毁,统计工作处于停顿状态。鉴于统计工作被严重破坏的情况,
1970年周总理明确指示,统计工作不能取消,统计机构还要有。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国
家计委于1970年5月发出《关于建立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统计工作有所恢复。齐垦区从
1972年配备统计人员,此后7个农场统计机构大都设在计财部门,在计财科长的领导下进行
工作。生产队和一些场直单位都开始设立专职统计。
5、新的历史时期。1976年成立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统计设在经营管理处,统计由郭
长江担任。1979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1979)248号文件《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充实统计机构的
决定》,同时《人民日报》又发表了《充分发挥统计监督作用》和《统计数字一定要真实》
两篇社论。垦区的统计工作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980年5月国务院批转《统计干部技术职
称暂行规定》的通知,从此统计作为单独序列进行职称的评定工作。1982年首次评定了统计
人员技术职称,全管局有2名同志被评为统计师,另外有21名评为助理统计师,148名评为统
计员。从而进一步调动了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对稳定统计队伍有着积极的作用。1981年
9月1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改革统计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同年11月3日
农垦部又颁发了《农垦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统计工作更加规范,极大地调动和鼓舞了统计
人员工作的积极性。1983年12月8日《统计法》正式发布。1987年2月15日发布《统计法实施
细则》,1996年5月15日又对《统计法》进行修定。它是我国统计工作的一部根本大法,使
统计人员工作有了自己的法律依据。